刘稷是王莽新朝末年南阳人,属西汉舂陵侯宗族,与刘縯同族,是反新起义中的重要武将。
新莽末年天下大乱,民不聊生,刘稷与刘縯、刘秀等刘氏子弟在舂陵率领七八千人起义,称“舂陵兵”。他作战异常勇猛,起义初期的诸多战斗中,总是冲锋在前,为舂陵军的初步发展壮大立下功劳,被封为“刘西将军”。
一次战斗结束后,刘秀拍着他的肩膀笑说:“西将军今日又斩敌将,怕是要把敌军胆气都杀没了!”
刘稷却抹了把脸上的血污,从怀里掏出半块干硬的麦饼掰给刘秀:“先填填肚子,这饼是今早伤兵硬塞给我的,说将军吃饱了才能杀贼。”
此时不远处的灌木丛后,新莽密探正用刀尖在树皮上刻下“刘稷私分军粮”!
而山脚下卖草鞋的张老倌悄悄拾起他们掉落的麦饼碎屑,用草绳记下药饼里混着的艾草渣,当晚就在篝火旁编起民谣:“将军饼,糙如铁,野枣核里藏热血;新莽官,金酒器,百姓啃土他吃肉”,歌谣随着挑夫的脚步传遍南阳山谷。
此刻长安尚书台内,中常侍曹腾正将密探拓印的“刘稷私分军粮”树皮纹路呈给王莽,竹简上还附着伪造的刘稷与绿林首领分赃绘图,图中刘稷的靴底特意画着艾草汁痕迹,与王莽军通敌标记图谱吻合。
而南阳乡野间,农妇们用麦饼碎屑和艾草灰捏成将军饼,在灶膛灰里烤出“除贪官”的字样,偷偷分给过路的义军。
舂陵军起义后面临严峻军事形势,刘縯派刘嘉联络新市、平林的绿林军,刘稷参与联军作战。他们进击长聚时,刘稷一马当先撞开城门,戟尖挑落守将头盔,冲身后义军大喊:“城破了!粮仓就在西边,抢了粮食给百姓煮粥!”
攻克唐子乡后,他发现郡丞府藏着王莽赐的鎏金酒器,当场用靴底碾过酒器上的蟠螭纹,对跪地求饶的郡丞怒道:“我在舂陵见过饿死的孩童,他们的骨头可曾逼你行善?”
随后他打开粮仓,看着饥民捧着粮食痛哭,转身对刘縯说:“兄长,这世道不该让百姓为一口粮掉眼泪。”
墙根下,李松的门客拓印艾草痕迹时,被路过的村妇王大娘撞见,她假装捡拾柴火,偷偷在鞋底刻下“白绒叶,将军草”的记号。
三日后,义军营地突然多了许多染着艾草汁的护腕,针脚间用不同颜色的线绣着刘字暗纹,王大娘带着妇女们跪在营外:“将军不嫌弃的话,这护腕能挡箭。”
刘稷接过护腕时,发现里面还塞着炒熟的麦种:“俺们百姓没别的,愿跟将军种粮杀敌。”
而此时李松正在刘玄帐内展开密信,信中用艾草汁拓印的护腕纹样被标注为刘稷私制将旗,旁边压着南阳郡丞的密报:“刘稷开仓放粮,实则用发霉粟米换百姓人心。”
与此同时,唐子乡的老人们把刘稷碾酒器的故事编成皮影戏,用驴皮刻出“金酒器碎,百姓粮全”的画面,趁夜在各村晒谷场放映,皮影幕布后藏着用艾草汁写的标语:“将军踏碎贪官印,俺们种出活命粮。”
在与新莽南阳最高军政长官甄阜、属正梁丘赐的战斗中,义军先在小长安大败。残兵退到棘阳时,伤兵王三拽着刘稷的衣角问:“将军,咱们还能打赢吗?”
刘稷蹲下身子,拍了拍王三的肩膀,目光坚定:“能!咱们舂陵军从不是孬种,今日之败不过是一时,待重整旗鼓,定能杀回去!”
此刻长安尚书台内,王莽怒砸翡翠镇纸,而数百里外的颍川村落,老石匠正偷偷在石碑背面刻下“刘将军分栗”的图案。他白天刻着王莽的“惠民诏”,夜里就着月光在碑阴凿刘稷分食的场景,每凿一锤就往石缝里塞点艾草灰,等春雨落下,“将军”二字便透出青绿。
后来百姓路过石碑,总会往图案的野栗子上抹点麦粉:“给将军的粮,不能空着。”
与此同时,更始政权的御史大夫正根据梁丘赐提供的证据草拟奏折:“刘稷在颍川私刻石碑,借分栗之名行谋反之事,碑中将军二字暗藏‘将’‘军’拆字为‘卯金刀’,显有不臣之心。”
而颍川孩童们在石碑旁玩“将军分粮”的游戏,用泥巴捏出刘稷和伤兵的小人,把野栗子壳串成项链挂在“将军”脖子上,歌谣顺着颍水飘远:“碑面刻谎,碑阴刻真,将军的栗,救了俺们老百姓。”
昆阳之战爆发时,刘稷率亲卫冒箭雨冲锋,左手臂被流矢贯穿却咬断箭杆继续向前。他见敌军“八风阵”用旌旗联络,便令伤兵王三率小队点燃艾草,浓烟借着风势遮蔽敌阵视线,大喊:“按图谱方位,烧他们的粮草!”
当刘稷率骑兵突入敌阵时,发现敌军旗帜的捆绳里藏着南阳商队的丝绸标记,怒喝:“贪官连贼旗都要吸血!”
戟尖挑落“虎牙将军”大旗时,旗角“新”字被血浸成黑色,恰如他靴底常年沾着的艾草汁。
而长安密档房内,尚书令正将昆阳之战的捷报篡改:“刘稷擅自行动,烧毁军粮三十车,致绿林各部缺粮溃败”,文书末尾用朱砂盖着“虎牙将军”印鉴,正是从宗正寺废印堆中偷来的残件,与刘稷挑落的敌旗印鉴互为佐证。
此时昆阳城外的百姓们,把刘稷冲锋的身影绣在帕子上,用艾草汁染出“破阵”二字,趁夜塞进汉军的箭囊,帕子角落绣着只衔着野枣的麻雀,那是他们给将军的护身符。
更始政权建立后,刘玄封刘稷为抗威将军,他却把印绶扔在地上:“抗威?我看是让我闭嘴!”传旨官走后,他用鹅卵石在刀鞘刻“糙米养傲骨”。
次日清晨,南阳城的货郎担上突然多了刻着“傲骨”二字的泥哨,卖哨人见人就说:“这是刘将军教咱百姓硬气的!”
当李松派人教孩子唱“绿林偷粮”的童谣时,老人们就把孩子拉到屋里,我有钱我有颜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偷偷教另一个版本:“将军断粮,糙米填肠;贪官酒肉,百姓饥荒。”
孩子们不懂深意,却记住了刘稷的名字,遇见巡逻兵就往他们甲缝里塞野枣:“给将军的兵,吃了打贪官。”
此时刘玄的帷帐内,朱鲔正用指甲在李松掌心刻“除刘稷”三字,旁边摆着梁丘赐连夜伪造的“刘稷通敌王莽”密信,信中特意提及:“刘稷曾于昆阳之战私藏虎牙将军箭镞,意图日后谋反使用”,而所谓箭镞,实为李松从少府监偷来的旧兵器残件。
与此同时,南阳城的缝补匠把“糙米养傲骨”刻在鞋底,每双鞋里都垫着艾草香包,买鞋的百姓都知道:“这是给将军攒的硬气,总有一天能踩碎贪官的牙。”
授印仪式上,刘稷撞见梁丘赐往军功簿塞黄金收条,抢过竹简时发现背面用隐形墨水画着昆阳布防图,正是李松卖给王莽军的那份。
他扯破梁丘赐靴底,掉出三枚金饼,饼纹里嵌着昆阳之战时的火硝颗粒:“原来你们拿弟兄们的命换钱!”
话音未落,殿外突然射来冷箭,刘稷用戟格挡时,箭镞擦着他耳边钉入廊柱,箭杆上刻着“虎牙将军”印,这正是当年他在昆阳挑落的敌将兵器,此刻却成了刺杀自己的凶器。
而在偏殿屏风后,刘玄正用朱砂笔在密旨上圈画:“刘稷持戟拒命,箭伤梁丘赐,着即拿下”,密旨旁放着李松早己准备好的供词模板,只需填入刘稷姓名,便是通敌谋反的铁证。
此时殿外的杂役们,把听到的真相悄悄刻在水桶底:“金饼换命,冷箭杀忠”,每回担水路过营房,就把水桶倾斜,让字迹映在积水里,士兵们踩着水迹传递消息,脚印连成杀贪官的暗语。
刘稷拒绝接受封爵,被刘玄下令逮捕。刘縯得知后,急忙前往求情,却不料因此也被牵连。
在刑场上,刘稷毫无惧色,他怒视着监斩官,大声嘲笑说:“刘玄啊刘玄,你可还记得绿林军起兵的初衷?我们本是为了推翻暴政,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!如今你却如此昏庸,残杀忠良!”
说罢,刘稷仰天大笑,笑声回荡在刑场之上,令人毛骨悚然。监斩官面露怒色,喝令刽子手动手。
就在刀光落下的瞬间,刘稷突然将怀中的一个破布囊扔出。布囊落地,里面的东西散落一地,竟然是一些野枣和麸皮饼。
这些食物显然是刘稷在狱中省下的口粮,他原本打算留给家人,但现在却只能以这种方式留给世人。看着这些简陋的食物,在场的人们都不禁为之动容。
三天后,新野县的山坳里突然长出成片的刘公草,叶背白绒像极了刘稷的绷带,老人们说这是将军的血化成的,偷偷采来煮水给伤兵喝。
李松派人拔除草药,却发现草根都长成了戟的形状,拔一棵就从土里滚出颗野枣核,核上还带着牙印。
有个瞎眼老丈摸到枣核上的齿痕,突然痛哭:“这是我那饿死的娃咬过的,将军把最后的粮给了他……”
此时长乐宫偏殿,李松正用刘稷血渍染红的账本向刘玄奏报:“荆州盐铁己尽入国库,刘稷余党皆以私通王莽罪名处决”,账本夹层藏着用艾草汁书写的名单,上面圈注的“刘稷旧部”实为当年参与分粮的南阳百姓。
而新野县的妇孺们,把刘公草编成花环戴在头上,夜里点着艾草灯在山坳祭拜,火光里有人用树枝划地:“将军的血,渗进草里,明年就能长出斩贪官的刀。”
父城练兵的刘秀接到密报时,正用刘稷留下的破莽戟演练昆阳阵法。戟尖划开晨雾时,突然发现血槽里卡着半截箭镞,镞身刻着虎牙将军印,这是刘稷当年格挡冷箭时嵌进去的。
他连夜奔袭更始军营,却只看见刘縯、刘稷的首级悬在辕门,首级旁挂着伪造的通敌密信,信末印鉴边角缺了一块,恰与昆阳之战中他从王莽军尸身上搜出的废印残件吻合。
刘秀抚着戟杆哽咽:“西将军,你用戟挡下的冷箭,终究还是射向了我们……”
而此刻尚书台内,新的密档正在汇编:“刘縯、刘稷谋反伏诛,其破莽戟己搜缴,戟身刻字‘同饮舂陵酒’实为‘同隐舂陵玖’,寓意九族谋反”。这份密档由朱鲔亲自校订,每处证据都与李松伪造的通敌件相互呼应。
此时父城的老兵们,把刘稷的故事刻在箭杆上,箭头蘸着艾草灰和牛血,他们说:“这箭射出去,能替将军问问老天爷,为啥硬骨头总被软刀子割。”
多年后刘秀登基,未央宫外来了个献神草的老丈,草叶上凝着露珠,在阳光下映出“除贪官”三个字。老丈说这是从刘将军血洒处采的,百姓们年年在那里种艾草,用草灰在竹简上抄他没写完的话:“文叔公莫信天命……”
而尚书台密档柜里,李松伪造的通敌件与刘秀的赤伏符之间,夹着张揉皱的桑皮纸,上面用野枣汁画着刘稷分饼的场景:将军跪在地上,把麦饼掰给瘦骨嶙峋的孩子,远处的炊烟里藏着无数双仰望的眼睛。纸角刻着百姓们口传的真相:“官书千篇假,民谣一句真;将军的血,渗在草根里,年年发青——不信你看那漫山的艾草,叶背总朝着舂陵的方向。”
而在密档柜的最底层,压着更始政权御史大夫的未发奏折,奏折空白处有行小字被朱砂覆盖:“刘稷之死,非为抗命,实因查得李松盗卖盐铁,恐其危及朝堂……”
这行字边缘沾着艾草灰,恰如被官场文书掩埋的真相,只在岁月缝隙中透出微末的光。
此刻民间正流传新的歌谣:“汉宫深,官书沉,将军的饼,喂活民心……不信你看那碑阴的字,雨一浇,就发青。”
歌谣里的“碑阴”,指的是颍川那块刻着“刘将军分栗”的石碑,每当春雨落下,被艾草灰填满的刻痕就会透出青绿,像极了刘稷留给百姓的那半块麦饼,在千年时光里,始终带着草根的温热……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ASH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