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横是战国齐国贵族后裔,秦末大乱时随兄长田儋、田荣起兵反秦。
公元前208年田儋战死,田荣收拢残部夺回齐地,田横则在城阳一带整肃乡勇。
次年项羽攻齐,田荣败亡,田横收集散兵数万驻守即墨,拥立田荣之子田广为王,自己任相国。
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灾民,又将贵族私田按军功分配,齐国百姓纷纷响应,数月内便重建起十万大军,连克城阳、临淄等七城,使齐国在楚汉相争时保有千里疆域。
此时汉营郎中令正与御史大夫晁错在未央宫密谈,晁错用玉簪指着舆图上的齐地说:"田横分田时,竟把故秦监御史的庄园也给了农户,这是要挖大汉的根基啊。”
郎中令拨弄着案头铜灯:"去年齐地献的铁斤,倒有半数是农户自铸,你说他们犁头里是不是藏着兵器模子?”
而即墨城外的农户老郑正弯腰翻地,突然戳到硬物,他扒开土坷垃对孙子说:"你看这枚齐法化刀币!当年田相国分地时说,咱齐人脚下的土都是带王气的,那年他在城阳练兵,矛尖挑着秦国旗子当靶子,吓得郡监御史连夜翻墙跑了。你娘生你那年闹蝗灾,还是田相国带着人用布袋罩住庄稼,才保住了咱们的口粮。如今咱村西头那口老井,还是他教着用鹅卵石砌的井壁呢。你看这井沿的坑,就是当年他教咱们用井绳吊石块砸秦兵时磨出来的。”
孙子摸着刀币问:"爷爷,田相国的矛尖真能挑动旗子吗?”
老郑把刀币塞进孙子手里:"傻小子,他教咱用红柳枝固渠时,那手劲比铁锨还狠呢!”
公元前204年,刘邦派郦食其到临淄劝降。田横在王宫外摆下宴席,席间郦食其展开地图细数汉营粮草:"荥阳敖仓存粮三百万斛,韩信部己屯兵历下。”
田横却突然拔剑劈开酒案:"前年项王屠城时,齐人埋了三万具尸骨,汉王可曾派过一兵一卒?”
郦食其伏地叩首:"若大王归汉,愿以全家百口担保齐国永享封爵。”
田横凝视着殿外飘落的槐树叶,最终同意撤去边境关卡。
而此刻长安御史府内,监军御史正用火漆封印密报:"郦食其舌战五日,田横己撤历下之防,韩信可乘虚而入。”密报用的竹简边角,还留着去年弹劾楚王韩信时的朱批痕迹。
忽然有小吏推门闯入:"大人,廷尉府来讯,说郦食其兄长郦商己按计划升为汉将,就等田横烹杀使者了。”
与此同时,临淄西市的绣娘阿巧正给灯笼描金,她戳了戳邻座的春桃:"听说汉使爱吃鲈鱼汤,后厨的王师傅炖汤时还放了咱齐地的党参呢,谁知……前年楚军围城时,田相国带着咱们用投石机抛馒头,把项羽的兵砸得抱头跑。还记得他教咱们把渔网浸石灰水,甩出去能迷了敌兵眼睛,比啥兵器都管用。去年冬天他还把自己的狐裘分给了断指的老石匠呢。”
春桃指着灯笼穗子小声问:"他真用渔网裹石灰?”
阿巧把针往发间一插:"骗你做啥?当年他站城楼上喊撒网,那石灰跟雪片似的,楚兵都哭爹喊娘地跑了!”
谁知五日后韩信突然率军渡河,先锋傅宽在历下城砍倒齐国旗子时,城楼上的箭手还在按约定给汉兵送水。田横闻讯砸毁议事厅的青铜鼎,鼎内还炖着为郦食其准备的鲈鱼汤。
他亲手将郦食其绑在火刑柱上:"你说全家百口担保,如今你兄长郦商在汉营为将,这算哪门子担保?”
郦食其咳着烟说:"韩信背约,非汉王本意……"话未说完便被烈焰吞没。
此时汉营中军帐里,刘邦正把玩着齐地进献的玉连环,郎中令递上军报:"韩信己克临淄,田横逃往博阳。”
刘邦将玉连环摔在地上:"当年齐王建献玉连环而降秦,如今田横却要焚了它,真是不识时务。”
旁边侍立的谒者低声问:"陛下,那郦食其的尸身……”
刘邦头也不抬:"扔去喂狗,记得把他的舌头剜出来,省得后人说朕用诈。”
而博阳古道上,田横撞见抱着破陶罐的农妇李氏,她抹着泪说:"相国,俺男人本想给汉使送新粟米,现在只能撒给鸡吃了,您看这鸡,还啄着汉齐和亲的灯笼穗呢。去年您在墨马山设伏,用芦苇捆冒充粮草车,把项羽的骑兵引到泥沼里,那才叫痛快!俺男人跟着您学的扎稻草人诱敌,现在家里还用来吓麻雀呢。您还记得不?前年您路过咱村,见俺闺女冻得首哭,把自己的护腕解下来给她缠了手。”
田横摸了摸鸡笼叹道:"那时你男人还教我用桑树皮编鸡笼呢!”
李氏突然抓住他衣袖:"相国,听说汉使的舌头被剜了?”
田横别过脸去:"齐人舌头都硬,剜了还能嚼碎铁斤呢。”
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,田横率五百门客退到东海岛。汉军水师围岛三月,岛上粮荒时,田横命人将战马杀了分给百姓,自己却啃食海藻。
一日有门客发现海鸟衔来稻种,田横便带领众人在礁石缝里开垦,三个月竟种出三亩稻田。
当汉使持赦书登岛时,田横正在稻田里插秧,他捋起裤脚露出被礁石划破的伤口:"当年我烹杀郦食其,如今他兄弟郦商为汉将,我若入朝,他会用哪种鼎来煮我?”
而长安未央宫的朝会上,廷尉张苍正展开户籍册:"东海岛五百门客,竟有三百人曾为齐地官吏,若不招降,恐成后患。”
吕太后用金簪挑起赦书:"给田横的印绶,要刻东莱郡侯,这莱字要少刻一笔,让他永为不完整的侯。”
她转向身旁谒者:"传旨给铸印官,印纽要做成缩头龟样式,别让齐人瞧出端倪。”
一旁的少府令躬身进言:"太后,齐地进献的珊瑚树还摆在灵台上,要不要……”
作者“我有钱我有颜”推荐阅读《皇朝惨案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吕太后冷笑:"砸了!把碎珊瑚掺在给田横的祭品里,让他到地下也硌着骨头。”
此时海岛北滩,门客阿毛正用贝壳串风铃,他对同伴老周说:"等稻子熟了,咱用谷穗串成门帘,田相国见了准说比汉宫的珠帘结实。还记得前年守临淄,咱用渔网裹着石灰砸汉军,他们睁眼都难。昨天我看见田相国偷偷把海藻省下的口粮,塞给了抱孩子的妇人。你说他袖口缝的稻种,是不是咱即墨城南的老稻种?”
老周把贝壳穿进绳子:"何止啊,他教咱用海螺壳舀水浇稻时,说这法子跟齐王建宫时的水渠一个道理呢!”
赴洛阳途中夜宿偃师驿馆,田横对着铜镜梳理白发,发现发根己被海风吹成红色。
他对门客说:"当年我与汉王同坐论兵时,他还穿着芒鞋,如今我却要向他称臣。”说罢抽出汉使所赐的佩剑,剑鞘上刻着汉元年造的字样,正是当年韩信攻齐时缴获的齐地兵器。
他在驿站墙壁上用血写下:"齐地的海,煮得烂盐煮不烂骨头",随后自刎而死。
此时长安御史大夫府内,晁错正在销毁密档,火盆里飘出的纸灰上还能看见:"田横若死,其门客必殉,可趁势收编齐地遗民。”
突然有属官捧着文书闯入:"大人,临淄市掾递来密报,说百姓正用陶土捏田横像,夜里偷偷祭拜。”
晁错将文书掷入火中:"告诉地方官,再敢捏像,就按私铸伪神论处,剁了他们的手!”
而此刻未央宫偏殿,刘邦正盯着齐地贡来的编钟,对随侍的叔孙通说:"田横那五百人死后,齐地的编钟就没响过,你说是不是闹鬼?”
叔孙通双膝跪地,口中高呼:“陛下,微臣己谨遵圣意,责令乐官将那编钟重新铸造。不仅如此,微臣还特意吩咐他们,务必将钟上原本的齐字铭文全部磨去,重新镌刻上我大汉的文字!”
与此同时,偃师驿馆外,卖胡饼的王翁颤巍巍摸着田横头颅:"这不是当年在齐地教俺打井的田王吗?俺家井台还刻着他画的开渠图呢。那年他带咱们用井绳吊石块砸秦兵,井沿现在还留着坑呢。他临走前还教俺用桑树皮编箩筐,说比竹编的耐水泡。前儿个俺还见村东头的小子,照着他教的法子编了个捕鱼笼。”
旁边买饼的货郎低声接话:"翁啊,俺听说他袖口还缝着海岛的稻种呢。”
王翁突然把胡饼塞进货郎手里:"嘘!那年他教俺用井绳吊石块时说,绳要浸盐水,才耐磨损,你说他袖口的稻种,是不是被海水泡过?”
刘邦将田横葬在北邙山,下葬时突然狂风大作,吹开了棺木缝隙。两名门客俯身查看,见田横右手紧握着一枚稻种,正是东海岛上那三亩稻田的种籽。
他们在墓旁掘坑时,挖出半块齐刀币,币上"齐法化"三字己被磨得模糊。当门客的尸体倒在墓前时,洛阳百姓发现他们的鞋底都绣着齐地的山海图。
而送葬队伍中的汉宫礼官,正用朱砂在丧仪簿上批注:"田横门客殉葬,此乃愚忠,不足为训。”
旁边执绋的士兵嘟囔道:"我老家在齐地,当年田相国分田时,还教我爹用红柳枝固渠呢!”
礼官扬鞭抽去:"多嘴!”
话音未落,远处老妇突然哭喊着冲来:"田王尝尝俺种的稻子!”她捧着的破碗里,几粒稻谷混着沙子簌簌落下,那是她儿子当年跟田横守即墨时,用弓弦当弹弓射退楚军的石子。
而未央宫的密道里,吕太后正将田横的画像撕碎喂鱼,鱼群争抢时,画像残片露出"齐"字衣摆,惊得她把金簪掷入池中:"把这池子填了!”
此时北邙山坟前,有个齐地老石匠偷偷凿了块墓碑,碑面没刻字,只凿了个稻穗图案,就像当年田横在即墨城墙上,用剑尖给百姓画的稻种催芽图。
山下卖纸钱的老汉,正偷偷给买主多塞一叠印着"齐法化"图案的纸锞子,低声说:"这是田王当年教咱花的钱,地下用得着。”
买主捏着纸锞子问:"大爷,这刀币上的齐字咋歪歪扭扭的?”
老汉眯眼笑道:"傻小子,那是田王教咱刻石时说的,齐人骨头要歪着长,才折不弯!"
海岛上门客们得知死讯后,在沙滩上用贝壳摆出田横画像。最年长的门客取出藏在鱼腹中的竹简,上面是田横亲书的《垦海令》:"每户开垦三亩礁田,所产稻谷需留种十斗。”众人将竹简埋入沙中,然后依次拔剑自刎。
当汉军登岛时,看见五百具尸体环立在田横画像前,每个人的胸口都插着一支齐地特有的狼牙箭。
此时汉营军正官正在清点尸体,他在花名册上画下红圈:"第五十三号门客,曾为齐都临淄市掾,去年曾上书反对汉廷收盐铁税。”
旁边记录的书吏小声问:"大人,这五百人都记成暴病而亡吗?”
军正官冷笑:"不然呢?难不成要写为田横殉死?你想让陛下以为齐人都像疯狗一样忠吗?”
百年后司马迁游历东海岛,在沙丘中发现那片稻田,稻穗上还挂着贝壳串成的风铃。当地老人说每逢月圆之夜,田里会传来磨剑的声音,那是田横门客在操练。
后来徐悲鸿画《田横五百士》时,特意在画布角落添了一束稻穗,穗尖沾着一点朱砂,那是从偃师驿馆墙壁上刮下的血迹。
而汉代官修《汉纪》中却记载:"田横入海,五百人从之,后皆降汉,此乃史册误记。”
洛阳太学的儒生们私下传抄史记时,会在这段文字旁添上注解:"官修史书多曲笔,齐地至今有民谣云,五百壮士蹈海死,不向汉廷称臣妾。”
齐北乡的孩子们至今会唱:"田王种稻海礁旁,稻根扎在骨头梁,汉家烧了千堆火,烧出谷穗带血光。"这歌谣从汉代传到如今,唱得最响的还是收稻时,农妇们总把第一捧新谷撒向东海方向……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ASH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