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060 汉朝–孔融被诛案

小说: 皇朝惨案   作者:我有钱我有颜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皇朝惨案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ASH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光和元年的洛阳城,十岁的孔融攥着父亲的衣袖,望着李府门前高悬的青铜兽首门环。门环上斑驳的绿锈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两侧石狮龇牙咧嘴,仿佛要将贸然闯入者一口吞下。

"父亲,真要我独自进去?"他仰头问道,稚嫩的声音里藏着一丝不安。

孔宙蹲下身,粗糙的手掌抚过儿子的头顶:"记住,不可失了孔门风范。我们孔家世代传承的学问与气节,此刻就看你了。若遇刁难,便想想先祖周游列国时如何舌战群儒。"

门吏拦住去路时,孔融挺胸抬头,尽量让自己的身形显得挺拔:"我乃李府通家子弟,特来拜见。"

通报后踏入厅堂,只见李膺斜倚在漆绘凭几上,身着玄色广袖长袍,腰间玉珏随着动作轻轻碰撞,发出清越声响。他目光如电,似要看穿眼前孩童的虚实:"小郎君既称通家,这渊源从何说起?”

孔融深吸一口气,行礼时广袖垂地,宛如一朵盛开的墨莲:"昔年先祖孔子曾问礼于您的先祖老子,两位先贤以礼相待,论道三日。老子赠我祖,上善若水之训,孔子回克己复礼之答,此等情谊,难道不算通家?"

满堂宾客交头接耳,窃窃私语声中,角落里的太中大夫陈炜却冷嗤一声,捻着胡须摇头:"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。"

孔融立即转身,清澈的眼眸中闪着狡黠的光:"想来先生幼时必是聪慧过人,才落得如今......"他故意拖长尾音,似笑非笑地打量着对方。

陈炜的脸瞬间涨得通红,座中宾客憋笑憋得肩膀首抖。

李膺起身拍案,震得案上竹简哗哗作响:"此子他日必成国之栋梁!来人,取我珍藏的《道德经》孤本,赠予小郎君!"

孔融恭敬接过《道德经》孤本,再次行礼致谢。

这场少年逞才的对答,不经意间为孔融铺就了通往官场的捷径,许多高官暗中记下了这个聪慧过人的少年。

当晚,太尉府的密使便连夜修书,将孔融的机敏禀明朝中显贵,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等天才少年的惊叹与招揽之意。

初平元年的未央宫,铜炉中龙涎香混着血腥味弥漫。董卓按剑立于丹墀,身上的金色蟒纹披风随着动作猎猎作响:"少帝昏聩,当立陈留王!"

群臣噤若寒蝉,殿内鸦雀无声,唯有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。孔融越众而出,朝服上的山纹玉佩撞出清脆声响,每一步都似踏在众人的心上。

"废嫡立庶,此乃取乱之道!昔日伊尹放太甲,霍光废昌邑,皆有太后懿旨、群臣公议,今董公仅凭一己之意?不过是妄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罢了!"

董卓握剑的手青筋暴起,剑尖在青砖上划出刺耳的声响:"竖子安敢!"

孔融解下腰间革带重重掷地,玉带扣摔在地上迸出火星:"董公若一意孤行,关东十八路诸侯的刀戟还未凉透!你以为挟持天子就能号令天下?当年丁原、何进的下场,你忘了不成?"

殿外突然炸响惊雷,震得琉璃瓦上的铜铃叮当作响,董卓身后的宦官吓得瘫倒在地。

退朝后,友人拽着他的衣袖,声音里满是惊恐:"文举疯了不成?他昨夜刚斩了三位谏臣!"

孔融掸了掸袍角尘土,从袖中摸出枚竹简:"这是我连夜写的《谏废立疏》,明日继续!"

当夜,孔融在书房奋笔疾书,烛火将他的影子映在墙壁上,忽明忽暗,而此时董卓府中,谋士们正谋划着如何将这个"刺头"彻底拔除。

此次首谏后,孔融在官场声名大噪,却也成了董卓的眼中钉。很快,他被调任北海相。

临行前,有同僚劝他:"文举,识时务者为俊杰,何必与董贼硬抗?"

孔融大笑:"若为保官禄而弃忠义,我孔某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!"

赴任途中,孔融在驿站偶遇朝中旧友。旧友神秘兮兮地掏出一封密信:"文举,这是朝中几位大人联名的书信,只要你在北海对董卓的政令阳奉阴违,日后定有高官厚禄......"

孔融脸色一沉,将信掷于火盆:"如此小人行径,我孔融绝不参与!"

旧友叹着气摇头离去,孔融望着跳动的火苗,心中更加坚定。

当孔融一行人路过虎牢关时,守关的将领远远地就看到了他们的车马。那车马看起来颇为简陋,与孔融的身份似乎有些不相称。守将不禁心生好奇:“孔大人,您这一路行来,怎地如此简朴?连些金银都不带,莫非是有什么特别的打算?”

孔融抚须:"我身无长物,唯有这一腔正气!"

然而,他不知道的是,董卓的杀手己悄然跟在队伍后方,准备伺机而动。

建安元年,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都,掌控朝政。孔融虽远在北海,却时刻关注着朝廷动向。他不仅多次上书建议选拔贤才、整顿吏治,还在公文中暗讽曹操"名为汉臣,实揽大权"。

一次朝廷征调粮草,孔融故意延迟半月,并附信:"北海连年战乱,百姓易子而食,望朝廷体恤。"

曹操看着书信,将竹简重重拍在案上:"孔文举这是公然抗命!"

与此同时,孔融在北海推行新政,创办乡学,亲自编写教材,将儒家经典与治国之道融入其中,培养了大批心怀天下的学子,这些学子后来也成为了他在官场上无形的助力。

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扩张,其在官场的手段也愈发强硬。孔融的好友郗虑,在曹操授意下,于朝堂上展示伪造的孔融与袁绍密信:"孔融在北海,招兵买马,私通袁绍,意图不轨!"

孔融当即反驳:"此信笔迹歪斜,错漏百出,分明是奸人伪造!倒是某些人,攀附权贵,助纣为虐!"

他转向曹操:"曹司空若真为汉室着想,为何不讨伐僭越称帝的袁术?却在此处构陷忠臣!"

满朝文武面面相觑,曹操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。

散朝后,孔融在官署中接待了几位暗中支持他的大臣,他们共同分析局势,谋划着如何制衡曹操的势力,一场看不见的官场博弈正在悄然展开。

曹操为拉拢孔融,命荀彧带着象征三公的九锡之物前往北海。荀彧来到田间,见孔融正挽起裤腿帮百姓插秧,泥水溅满衣袍。"文举,曹公诚意拳拳......"

荀彧话音未落,孔融甩了甩手上的泥水:"文若,你我曾共读《春秋》,可知乱臣贼子,人人得而诛之?这九锡之物,还是拿去给真正的汉室忠臣吧!"说罢,继续弯腰插秧,田埂上响起此起彼伏的蛙鸣。

当晚,荀彧留宿孔融府上,两人彻夜长谈,从治国方略到天下大势,尽管立场不同,但仍对彼此的才华和志向惺惺相惜,这场谈话也被后人视为两位智者的思想碰撞。

此后,孔融与曹操的矛盾日益加深。曹操颁布禁酒令后,孔融不仅在朝堂上列举百余条饮酒典故反驳,还在北海大办曲水流觞诗会。

他特意将诗会安排在丞相府使者到来当日,与宾客们醉卧兰亭,高唱:"天运苟如此,且进杯中物!"使者捧着禁酒令,看着满地酒坛,气得浑身发抖。

诗会期间,孔融还邀请了各地的文人雅士,通过他们的笔将曹操的禁酒令与自己的反对态度传播到天下,引发了一场关于礼法与政令的大讨论,让曹操在舆论上陷入了被动。

孔融还巧妙利用官场规则抵制曹操眼线。曹操安插的王修负责统计户籍,孔融便让百姓故意错报信息,又安排老吏以古法不合为由驳回报表。

当王修上报"北海政务混乱"时,孔融反将其奏折与自己整理的《周礼户籍考》一同呈给朝廷:"此人不学无术,连先朝典章都不懂,如何治民?"曹操看着两份文书,气得将案几上的砚台狠狠砸向墙壁。

为了进一步打压王修,孔融还发动北海百姓联名上书,列举王修在当地的种种不作为,最终迫使曹操将王修召回,这场官场暗斗以孔融的胜利告终。

建安九年,曹操准备南征,急需稳定后方。荀彧再次奉命劝降,两人在孔融书房展开彻夜长谈。

"文举,如今天下三分,曹公手握雄兵......"荀彧话未说完,孔融展开一幅《大汉舆图》:"你看这地图,幽州、冀州、荆州......哪一寸土地不是汉室江山?我虽无力回天,但绝不能看着曹贼篡汉!"

烛火摇曳间,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,己是五更天。谈话结束后,荀彧带着遗憾返回许都,而孔融则预感到一场更大的危机即将来临,他开始暗中安排家人转移,同时将自己的重要文稿托付给信任的友人,为可能到来的灾难做准备。

眼见拉拢无望,曹操发动官场舆论战。他授意华歆在朝堂上弹劾孔融"诽谤朝廷、目无君上",又让陈群散布"孔融欲自立为帝"的谣言。

一时之间,奏折如雪片般飞向汉献帝,满朝文武迫于威压,纷纷落井下石。

孔融却在府邸门口张贴告示:"如有能证明我罪名者,赏黄金百两!"

他还召集门客,撰写文章逐条反驳这些莫须有的罪名,并通过商人、学子等渠道传播到各地,试图挽回舆论。

然而,曹操的势力己如日中天,在他的操控下,孔融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
建安十三年秋,曹操指使路粹罗织"招合徒众""欲图不轨"等罪名。逮捕令下达时,孔融正在教子女研读《汉书》。

官兵闯入,孔融将竹简整齐码放:"吾乃孔子二十世孙,行得正坐得端,有何惧哉?”

长子孔褒挺身而出:"父亲是为天下苍生,请带我去!”

孔融抱住儿子:"你还年轻,要传承孔门香火......"

被捕后,孔融在狱中仍未屈服,他通过送饭的狱卒向外界传递信息,揭露曹操的专权行径,这些信息被有心人收集整理,成为了日后声讨曹操的重要材料。

在狱中,曹操派来的谋士以赦免全家为诱。孔融捡起地上的老鼠啃过的窝头:"我孔融宁可吃这牢饭,也不愿与曹贼同流合污!告诉曹操,我在阴间等着他!"说罢,将窝头狠狠摔在地上。

此时,孔融的好友们在暗中积极活动,试图营救他,但曹操早己封锁消息,堵住了所有可能的救援途径。

同时,曹操还在朝堂上威逼利诱,让官员们纷纷表态支持处死孔融,一场权力的清洗在悄然进行。

行刑那日,洛阳城乌云密布。孔融七岁的女儿正在家中摆棋,黑白棋子在棋盘上排成"汉"字。衙役闯入时,小姑娘将最后一子放在"汉"字缺口处:"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?"她牵着弟弟的手走向囚车,经过相府时,弟弟突然朝府门啐了一口。

百姓们自发跪地送行,卖饼老汉将最后一个炊饼掰开,分给两个孩子:"吃吧,这是忠臣的血脉......"

刑场上,孔融慷慨陈词,痛斥曹操的篡汉野心,他的声音回荡在洛阳上空,让在场的百姓无不动容。

而在暗处,曹操的密探们将这一切记录下来,准备对孔融的支持者进行下一步的打击。

十年后,曹丕翻阅孔融遗作时,发现夹在书中的半片枫叶,背面写着"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"。

他望着窗外洛水,对秘书监说:"当年父亲杀孔文举,是怕他的笔比刀剑还锋利啊......"

而民间的酒肆里,说书人拍着惊堂木:"列位看官!这孔融,真是铁打的汉子!"听客们纷纷举杯,酒水泼在地上,权当祭奠。

每年清明,北海百姓都会在孔融教过书的老槐树下,摆上一碗酒、一碟豆干,青烟袅袅中,仿佛还能听见他爽朗的笑声。

同时,在一些秘密的文人社团中,孔融的故事被不断传颂,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继续为正义和理想而奋斗。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皇朝惨案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ASH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皇朝惨案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ASH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