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069 汉朝–中山国案

小说: 皇朝惨案   作者:我有钱我有颜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皇朝惨案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ASH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皇朝惨案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皇朝惨案最新章节随便看!

中元五年的秋夜,中山国相张苍捧着刚拟好的岁贡清单,站在靖王府的丹墀下听候传唤。檐角铜铃被晚风拂得轻响,廊下执戟卫士甲叶上的霜气在灯笼光里泛着冷光。

偏殿忽然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语,是刚入府的柳夫人带着侍女们赏秋菊,鬓边插着的金丝菊沾着夜露,在月光下闪着细碎的光。

"相邦深夜求见,可是为推恩令的事?"刘胜的声音从暖阁里传来,混着竹简翻动的簌簌声。

张苍掀袍跪地,将奏简举过头顶:"陛下新颁诏令,令诸侯王将封地分与诸子。臣核算国中户数,若依此例,王上至少需分封十七位公子......"

“十七?”刘胜忽然坐首身子,他随手扯过一旁的《诗经》,翻到《小雅·北山》那页拍在张苍面前,"你看这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高祖当年封子弟为王,可不是为了让后世子孙拆墙分家!”

话音刚落,窗外忽有雁阵惊鸣而过,刘胜望着窗纸上摇曳的树影长叹:"前日梁王遣使来说,他打算只分三个儿子。你说,孤若是分二十个呢?”

张苍猛地抬头,烛火在他浑浊的老眼里跳动:"王上是说......"

"陛下要的是安宁,不是真要削藩。"刘胜重新躺回榻上,指尖轻叩着膝头,"明日起,让夫人们都搬到东苑居住。告诉后厨,每日加十道荤菜。”

元鼎二年的清晨,中山国都城卢奴的西市刚卸下最后一块门板,卖胡饼的王二便支起了鏊子。面团在他手里转着圈儿,忽听街面传来一阵铜铃脆响,是贩运丝绸的车队到了。

为首的骆驼鼻息粗重,鼻孔里喷出的白气在微凉的晨光里转瞬消散,驼背上捆着的蜀锦在朝阳下泛着水纹般的光泽。

"赵大哥这趟去长安,可见着卫皇后的车驾?"王二往鏊子上撒着芝麻,眼睛却瞟着为首那辆马车。

车帘掀开,跳下个穿着锦袍的中年男子,腰间蹀躞带上挂着枚"成白"刀币,那是中山国特有的货币,币面的纹路被得发亮。

赵季接过胡饼咬了一大口,饼渣簌簌落在皂色裤脚上:"何止见着?在西市还遇着个中山老乡,如今在乐府当协律都尉。他说李夫人跳的《回风舞》,用的还是咱这儿的鼙鼓呢!"

说着从袖中摸出个小巧的银铃,"你听这声儿,是在长安西市买的,据说宫里的舞姬都戴这个。"银铃轻晃,清脆的响声引得隔壁卖胭脂的陈婆探出头来,手里还捏着块刚调的玫瑰膏。

正说着,街对面的玉器铺传来争执声。店主周掌柜揪着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,手里举着块崩了角的玉玦:"这可是要进贡给江都王的物件,你赔得起?”

少年约莫十三西岁,裤脚还沾着田埂上的泥点,怀里揣着个磨得光滑的陶罐,里面大概是刚从田里摘的新粟。

少年涨红了脸,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,露出几枚磨得发亮的五铢钱:"俺娘病着,就想换块玉簪......村里的神婆说,戴玉能安神......"

"罢了。"周掌柜忽然松了手,转身从柜台里取出块成色稍次的玉料,上面雕着简单的缠枝纹,"拿去给你娘吧。”

见少年愣在原地,又往他手里塞了包草药,"这是安神的远志,拿去煎水喝。”

少年扑通跪下磕头时,周掌柜己转身招呼刚进门的胡商,"客官看看这块和田玉,雕成您要的鹰纹带钩,保证比安息国的手艺精致!"

日头爬到旗杆顶上时,市令带着差役来收市租。赵季正给个匈奴商人称绸缎,那胡人摸着锦缎啧啧称奇,忽然操着生硬的汉话问:"听说中山的舞姬,比大宛的葡萄还甜?”

周围哄堂大笑里,卖酒的陈婆端来一陶瓮中山冬酿,酒液倾入陶碗时泛起细密的泡沫:"客官若真有雅兴,今夜去平康坊的凤栖楼,保管让你见识见识啥叫翩若惊鸿。昨儿个楼里新来的苏姑娘,一支《霓裳羽衣舞》跳完,满座的酒盏都忘了端呢!”

暮色染红西市的酒旗时,赵季的车队己装上新收的漆器。他望着城头渐次亮起的灯火,忽然想起长安城里那位中山籍协律都尉说的话:"天下乐舞,莫盛于中山。"此刻风里飘来的琵琶声,倒真比未央宫的丝竹更动人些。

街角的馄饨摊支起了灯笼,摊主正吆喝着"热乎馄饨嘞",白雾缭绕里,几个刚下工的铜匠正蹲在摊子前,捧着粗瓷碗吸溜着汤,谈论着明日要赶制的铜灯样式。

太初元年的上元节,中山国的东苑正举办元宵宴。李妍抱着琵琶坐在临水的亭榭里,指尖悬在弦上迟迟未动。

"小妍这《陌上桑》练得如何了?"刘屈氂的声音惊飞了亭角栖息的白鹭。

这位中山国的中尉今日换了身锦袍,腰间玉带扣上的衔珠随着脚步轻晃,身后跟着的侍从捧着个锦盒,里面是刚从西域运来的葡萄,紫莹莹的果子上还挂着白霜。

李妍抱着琵琶起身行礼,鬓边金步摇叮咚作响:"中尉大人,民女还是觉得《凤求凰》更合今夜景致。”

她抬头时,正望见对岸画舫里有人挥袖起舞,水袖掠过灯影的刹那,像极了故乡代郡的雪雁掠过长空。去年冬天回乡省亲,她曾在代郡的雪原上见过那样的景象,雁群展翅时带起的雪沫,在阳光下闪着七彩的光。

忽有内侍匆匆跑来,在刘屈氂耳边低语几句。中尉脸色微变,随即笑道:"刚接到长安来的消息,平阳公主府遣使来选舞姬。小妍若愿去,老夫可为你引荐。"他示意侍从打开锦盒,"这是公主府送来的西域葡萄,你尝尝鲜。"

琵琶"铮"地弹出个泛音,李妍望着湖面碎裂的灯影轻声问:"长安的雪,比中山的大吗?"

"长安的雪......"刘屈氂望着北岸连绵的宫阙,"去年冬天下了场大雪,未央宫前的柏树上都挂满了冰凌,远远望去像玉树琼枝。公主府的梅园里,落雪压弯了梅枝,踏雪赏梅的贵人能排出二里地去。”

他忽然从袖中取出支金步摇,凤凰衔珠的样式,珠玉相撞发出清脆的响,"这是用西域进贡的砂金打造的,你且收下。"

李妍指尖抚过步摇上的凤凰纹,忽然拨响琴弦。《凤求凰》的旋律如水般漫过湖面,对岸的舞者纷纷停了动作。她看见刘屈氂的倒影在水里轻轻晃动,像极了当年父亲教她弹琵琶时,代郡河面上摇晃的月影。

那时父亲总说,她的指尖有灵性,能弹出河水流动的声音。如今琴弦震颤,倒真像有股清泉从指尖淌出,顺着湖面的波光,流向远处灯火璀璨的长安方向。

阳朔元年的暮春,怀王刘修在书房里翻检刚从鲁国购来的竹简。侍女端来的杏仁酪在案几上冒着热气,他却只顾着将新得的《论语》与府中旧藏比对,眉头时而蹙起时而舒展。案头还摆着几枚刚刻好的竹简,是他亲手抄录的《诗经》选篇,墨迹尚未干透,散发着淡淡的松烟香。

"王上,这简上的巧言令色,咱家藏本里写作巧言令辞呢。"老内侍凑过来看。

刘修蘸着酪浆在案上写字:"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,到过咱们中山。你说,他会不会在灵寿台上讲过学?”

窗外传来太傅讲授《公羊传》的声音,十几个王子在庭院里朗声诵读,稚嫩的童声里夹杂着几声嬉闹,大概是哪个小公子又被太傅用戒尺敲了手心。

刘修走到廊下,看见最小的儿子刘成都正踮着脚够海棠花,帛书从袖中滑落也浑然不觉,粉白的花瓣落了他满身,倒像穿了件绣花香囊。

"成都可知三人行必有我师?"刘修拾起帛书,轻轻敲在孩子头顶。

小童转身行礼,手里还攥着半朵残花:"太傅说,这是孔圣人在匡地说的话。"他忽然指着院墙根的蒲公英,"父王你看,它们要飞到赵国去呢。”

白色的绒毛球被风吹散,像无数把小伞飘向远方,刘成都追着跑了几步,又回头问,"它们能飞到长安去吗?"

刘修望着漫天飞舞的白絮,忽然想起去年在河间国见到的河间献王。那位王爷府里藏着《周官》《礼记》,说起古文经学时眼睛发亮,倒像个寻常的老儒生。

两人在藏书楼里聊了三日,连饭都忘了吃,最后河间献王还送了他一套新铸的铜活字,说是印书比雕版更方便。

“去把那部《太公书》取来。"刘修转身回书房时,听见风吹过檐角铁马的声音,混着孩子们的读书声,竟比宫里的雅乐还要动听。

元寿二年的深秋,中山王刘箕子站在未央宫的德阳殿前,望着阶下黑压压的文武百官。他今年刚九岁,身上的龙袍太长,袖口得时时往上挽,冰凉的丝线蹭着手腕,让他忍不住想缩手。

身后的内侍低声提醒着礼仪,他却只顾着看殿前那棵老槐树,枯黄的叶子正一片接一片往下落,像极了中山国深秋的景象。

"陛下,该颁诏立中山王了。"王莽的声音像殿外的秋雨,带着沁骨的凉意。

刘箕子攥紧了龙椅扶手,雕花木纹硌得掌心发疼。他想起离开中山时,祖母中山太后把一枚玉印塞进他怀里,那印上刻着"中山王世子玺",温润的玉质至今还留着余温。

临行前祖母拉着他的手说:"记着,卢奴城的西市总在寅时开闸,卖胡饼的王二家,芝麻总撒得最匀。”

"公若立刘成都为中山王,需分常山郡三县增封。"太仆王舜的声音打破了沉默。

王莽忽然笑了,那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:"当年孝武皇帝立李夫人为后,不也是因为她是中山人吗?”

他转向小皇帝,眼神里带着不容置疑的温和,"陛下的祖母还在中山宫苑里等着呢,可要传旨让她来长安?宫里的暖阁比中山的更暖和,还有西域进贡的毛毯,铺在地上比熊皮还软和。”

“准奏。”小皇帝的声音细若蚊蚋,却让满朝文武都屏住了呼吸。

王莽躬身领旨时,看见少年天子的眼泪落在龙袍前襟上,洇出一小片深色的水渍,像极了中山国春天里,易水岸边初生的青苔。

始建国元年的黄昏,卢奴城的老人们聚在西市的酒肆里,听刚从长安回来的货郎讲新鲜事。檐外的成白刀币幌子在秋风里摇晃,不知是谁提起了当年靖王在铜雀台宴饮的盛景,说那时的酒盏都是和田玉做的,倒酒时能映出人影。

"听说新朝皇帝要改钱币了,以后不许用咱们的成白刀币了。"卖胡饼的王二儿子叹了口气,将最后一块饼塞进嘴里,饼渣掉在油腻的衣襟上,"前日收税的差役来说,以后都得用大泉五十,咱这刀币留着只能熔了做铜器。"他指了指墙角的钱罐,里面还堆着几十枚成白刀币,是他攒了半辈子的积蓄。

邻桌的老画师放下酒盏,展开随身携带的画卷:"我这画的是中山八景,你们看这灵寿台的日出,当年李夫人还在这儿跳过舞呢。”

忽有个穿粗布衣衫的少年挤进来,怀里抱着卷竹简,边角都磨得起了毛:"先生们可知《论语》里,学而时习之的真意?我祖父说,这是当年孔夫子在中山讲学时说的。”

他把竹简摊在桌上,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批注,"我祖父是怀王时期的博士,他说这简上的字,和八角廊墓里出土的一模一样。"

酒肆外传来一阵车马声,是新任命的中山大尹到了。老画师急忙卷起画轴,却被风吹散了半张。

大尹的车马停在玉器铺前,周掌柜的儿子正忙着搬梯子,把成白刀币的幌子换下来,换上新制的"新朝通宝"木牌,动作里带着几分不情愿。

暮色渐浓时,货郎忽然哼起了一首古老的歌谣。老人们纷纷跟着哼唱,那旋律里有淇水的潺潺,有燕山的猎歌,还有未央宫阙里飘来的琵琶声……

酒肆老板的儿子正在收拾碗筷,听见歌声问:"这唱的是啥?”

货郎摸摸他的头:"这是咱中山国的根呐。”

远处的更楼敲起了初更,卖唱的盲叟拄着拐杖经过,手里的胡琴拉着不知名的调子,与酒肆里的歌声交织在一起,在卢奴城的夜色里久久回荡。

那些关于中山国的记忆,便在这歌声与灯火里,缓缓流淌进了历史的长河……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ASH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皇朝惨案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ASH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