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物馆的玻璃门在身后合拢时,林怀瑾的后颈还沾着闪光灯留下的热意。
他摸出手机,小陈的消息在屏幕上跳着:"怀瑾哥,有记者问我'南洋正道基金遗迹'的事,我没敢乱说..."
晚风卷着梧桐叶掠过脚边,他盯着"南洋"两个字,喉结动了动。
太爷爷的老怀表在西装内袋里抵着心口,那枚刻着"慎终追远"的铜表,从今早发布会开始就烫得反常。
回到老宅时,客厅的留声机正放着《天涯歌女》。
林老太太坐在藤椅里择菜,竹篮里的青菜叶上还沾着晨露,可她的手指却捏着一片发黄的报纸边角——正是小陈发给他的那条"南洋正道基金"新闻的剪报。
"奶奶?"林怀瑾脱鞋的动作顿了顿。
老太太的手突然一抖,青菜叶"啪嗒"掉进竹篮。
她抬头时,眼角的皱纹里浮着层水光:"怀瑾,来书房。"
书房的檀木柜散着沉水香。
老太太踮脚去够顶层的樟木箱,林怀瑾赶紧扶住她的腰。
箱子打开的瞬间,霉味混着旧绸缎的气息涌出来,最上面压着块绣并蒂莲的红绸,红绸下是封用火漆封口的信,火漆印是林氏家徽。
"1947年,你太爷爷从南洋回来那天,把这封信塞进了墙缝。"老太太用指甲挑开火漆,信纸边缘己经发脆,"他说,若林家遇大难,就去槟城找姓周的老朋友。"
林怀瑾的指尖刚触到信纸,就像被烫了似的缩回。
信里的字迹力透纸背:"世昌谨记,南洋货轮'海平号'载我华夏文物流落异邦,今托周兄暂存于槟城佛塔地宫,待家国太平,当完璧归赵。"
"正道基金..."他喃喃重复,喉结滚动,"原来不是传闻。"
老太太把信重新包好,放进他掌心:"你太爷爷被污蔑偷翡翠那年,我见他跪在祠堂哭。
他说,这辈子最恨的不是被冤枉,是没能护住'海平号'上的东西。"
当晚,林怀瑾在阁楼翻了半宿老账册。
旧报纸上的船讯页发黄卷曲,1937年11月的《申报》角落有行小字:"福兴号货轮明日启航,经南海往槟城。"航海日志的备注栏里,用铅笔写着"瓷器三百件,青铜礼器十二",字迹和太爷爷信上的如出一辙。
"海平号"应该是化名。
他摸着日志上被反复的折痕,后槽牙咬得发酸。
太爷爷当年到底在南洋藏了多少东西?
那些说林家靠盗墓发家的谣言,会不会就和这批文物有关?
凌晨三点,古董店的防盗铃突然尖啸。
林怀瑾从阁楼的躺椅上弹起来,手机屏幕亮着——他早就在店里装了联动警报。
月光透过雕花窗棂照进来,他摸出抽屉里的防狼电棍,顺着声音摸到后堂。
后窗的玻璃被割了个圆洞,碎渣撒了一地。
黑影正蹲在文件柜前,万能钥匙插在锁孔里。
林怀瑾猛地扑过去,电棍顶住对方后腰,听见一声闷哼。
"谁派你来的?稀饭爱吃大米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"他扯下对方的鸭舌帽,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,脸上还带着青春痘,此刻正抖得像筛糠。
"浩...浩哥说,只要拿到林世昌的航海日志..."小伙子话没说完,后腰的电棍又加了把劲,"真的!
他说林家人要翻旧账,必须把证据毁掉!"
天刚擦亮,沈昭昭就带着工具箱赶来了。
她戴着白手套翻小伙子的手机,指甲在屏幕上快速划动:"通话记录里有六个未接,都是'张经理'——查了,是'秦轩拍卖行'的业务主管。"
"秦轩?"林怀瑾捏着从小伙子口袋里搜出的工作证,证件照上的人穿着拍卖行制服,"赵文浩的表舅不是在秦轩当顾问?"
沈昭昭把手机递给他,聊天记录里最后一条是:"东西拿到没?
林怀瑾要是去了南洋,咱们全完。"
"你是打算去南洋?"她突然抬头,实验室的白光照着她眼底的血丝。
林怀瑾把工作证拍在桌上,玻璃震得轻响:"必须去。"他想起太爷爷信里的"完璧归赵",想起发布会那天张馆长接过玉扳指时发红的眼眶,"那些文物不是林家的私产,是被战火卷走的国器。
洗清家族名誉是其次,我得把属于咱们的东西带回来。"
沈昭昭没说话,低头整理工具箱。
可林怀瑾看见她耳尖泛红,指尖在桌沿轻轻敲了两下——那是她每次被说中心事时的习惯。
临行前夜,林老太太在他床头放了个红布包。
打开时,老怀表躺在丝绒衬布里,表壳磨得发亮,表盖内侧的"慎终追远"西个字被擦得能照见人影。
"你曾祖父去南洋时就戴着它。"老太太坐在床沿,帮他理了理行李箱的内衬,"表链里藏着根细铁丝,当年在船上修过怀表的周师傅说,这是开佛塔地宫暗锁的钥匙。"
林怀瑾把怀表贴在耳边,滴答声像心跳。
窗外的星空漫过纱窗,他突然想起小时候太爷爷给他讲的故事:"怀瑾啊,咱们林家的宝贝,不在金库里,在老祖宗的骨血里。"
"奶奶,我天亮就走。"他握住老太太的手,她的指节因为风湿有些变形,"您等我回来。"
老太太没说话,只是摸了摸他的后颈——和他小时候发烧时,她摸他额头的动作一模一样。
凌晨五点,林怀瑾拖着行李箱下楼。
客厅的灯还亮着,老太太坐在藤椅里打盹,腿上搭着他去年冬天落下的围巾。
晨光透过纱帘照在她斑白的头发上,像落了层薄雪。
他轻手轻脚去提行李箱,却听见老太太哑着嗓子说:"把围巾带上,槟城的夜凉。"
林怀瑾鼻子一酸,蹲下来帮她理了理围巾边角。
老太太的手指抚过他的衣领,像在确认什么,最后停在他心口的位置:"怀瑾,咱们林家的孩子,走多远都要记得回家的路。"
他低头应着,目光掠过老太太身后的穿衣镜。
镜中晨光里,两个人的影子叠在一起,像两棵根须相连的树。
行李箱的轮子碾过青石板的声音响起时,林怀瑾回头看了眼老宅的门楣。"林氏宅第"西个砖雕大字被晨雾漫着,却依然清晰。
有些路,总要有人走。有些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EJY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