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 12 章 回首过往,展望未来(下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市井奇途:职场与古玩的热血交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KR8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市井奇途:职场与古玩的热血交织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西山的松林在晨雾里像片墨绿色的海。林舟攥着顾老给的竹牌站在墓前,爷爷的墓碑爬满青苔,照片上的青年穿着粗布工装,眼神亮得像松针上的露珠。晓棠把白菊放在碑前,指尖抚过碑文中 “文物修复师” 五个字:“他笑得和你很像。”

身后传来拐杖点地的声音。守墓人是个干瘦的老头,蓝布褂子洗得发白,手里捧着个铁皮盒:“你是林修远的孙子吧?” 他打开盒子,里面是本牛皮封面的日记,纸页边缘卷成了波浪,“十年前清理墓区时在松树下捡的,估摸着是你爷爷落的。”

林舟翻开日记,钢笔字迹力透纸背。1958 年的某页记着:“今日修太平天国档案,见纸页间夹着半片金糯米,想必是当年藏档案的人留下的。此米浸过艾草汁,黏性赛过洋胶,当记之。” 字迹旁画着株简笔艾草,和晓棠爷爷笔记里的纹样不差分毫。

“我爷爷总说,你爷爷修东西时像在跟老物件对话。” 晓棠凑过来看,忽然指着某页的批注,“这不是苏芮老师外公的字吗?” 那行小字写着 “糯米灰浆加麻丝可防裂”,落款的 “苏” 字带着特有的弯钩,和网师园老照片里的签名如出一辙。

守墓人往松林深处指了指:“你爷爷当年总在那棵最大的油松下捣鼓东西,说松树油能当黏合剂。” 林舟跟着他穿过齐膝的茅草,果然见松树下有块磨得发亮的青石板,石缝里嵌着些暗红色的粉末。“这是朱砂,” 他用指尖捻起点粉末,“和顾老作坊里的一样。”

石板下藏着个紫檀木盒,打开的瞬间飘出股松脂香。里面是套微型刻刀,刀柄缠着褪色的蓝布条,刀刃上还留着修复铜器的铜屑。最底下压着张字条,是用朱砂写的:“守拙,守的是匠人的本分,拙的是投机的心思。”

回市区的路上,晓棠把刻刀揣进林舟的工装口袋:“爷爷说过,好工具要认主人。” 林舟摸着冰凉的刀身,忽然想起周老先生的话:“修复师的手,既要稳如磐石,又要柔若春水。” 此刻他终于明白,那些祖辈传下来的不只是手艺,更是种活着的态度。

实验室里,金糯米灰浆的配比试验进入了关键阶段。小李盯着压力测试仪的数字惊呼:“林主任,抗压强度比国标还高 20%!” 林舟却皱着眉看显微镜:“但柔韧性不够,得再加些麻丝 —— 就像我爷爷日记里写的。” 晓棠正在一旁整理《平江记忆》的手稿,闻言抬头:“我奶奶说过,麻丝要选惊蛰前收割的,纤维更韧。”

苏芮的视频电话打进来时,林舟正用新配的灰浆修补块汉代瓦当。屏幕里的卢浮宫展厅金碧辉煌,她指着展柜里的青花梅瓶:“口沿的缺口有处暗纹,是‘寿’字的变体,修复时得顺着纹路走。” 林舟忽然注意到瓶底的款识,笔法和青铜印泥盒上的如出一辙,脱口而出:“这是苏州工匠的手笔!”

挂了电话,王鹏带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走进实验室。“这位是卢浮宫的文物保护专家皮埃尔先生,” 王鹏介绍道,“特意来考察我们的技术。” 皮埃尔摸着刚修好的瓦当,用生硬的中文说:“你们的糯米灰浆,比我们用的环氧树脂更有温度。”

晓棠适时递上《平江记忆》,皮埃尔翻到金缮彩窗的照片时,突然指着其中的金线:“这种技法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玻璃修复很像,但你们的更细腻。” 林舟趁机邀请他:“欢迎参观我们在网师园的砖雕修复现场,或许能找到中西技法结合的灵感。”

周老先生来送新收的老麻丝时,正撞见这一幕。老人拿起林舟配的灰浆闻了闻:“加了松脂?你爷爷当年修青铜器就爱这么干。” 他转头对皮埃尔说:“手艺这东西,就像老松树的根,看着埋在土里,其实早长在了一起。” 皮埃尔似懂非懂,却郑重地向老人鞠了一躬。

出发去法国前,林舟带着晓棠去了网师园。砖雕门楼的修复己近尾声,新补的牡丹纹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顾老正用竹刀细细打磨砖缝:“这金糯米灰浆果然管用,下雨时一点水都不漏。” 苏芮拿着相机拍摄修复过程:“这些资料要编入国际文物保护手册,让全世界都看看中国的修复智慧。”

晓棠把亲手拓的 “守拙” 印拓片塞进林舟的行李箱:“想我的时候就看看它。” 林舟笑着把枚新刻的竹牌挂在她胸前,牌上刻着朵小小的海棠花:“这是用西山的松木刻的,能辟邪。” 两人站在 “藻耀高翔” 门楼下,看着游人对着修复一新的砖雕啧啧称赞,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

卢浮宫的修复工作比想象中更具挑战。那只青花梅瓶的缺口处残留着不明胶状物,用常规溶剂根本无法清除。林舟盯着显微镜下的胶痕,忽然想起爷爷日记里的 “松脂溶胶法”。他让皮埃尔找来纯度 99% 的松节油,果然,胶状物在松节油里慢慢融化了。

修复现场的视频连线里,晓棠举着爷爷的笔记给林舟看:“这里写着,补青花要用氧化钴和苏麻离青按 7:3 的比例调,颜色才够正。” 林舟按她说的调配颜料,补好的缺口在射灯下几乎看不出痕迹。皮埃尔惊叹道:“这不是修复,是让时光倒流!”

项目验收那天,巴黎的阳光格外明媚。林舟站在卢浮宫的穹顶下,看着那只梅瓶被放进新的展柜,标签上写着 “修复者:林舟”。手机里弹出晓棠的消息,是张网师园的照片:砖雕门楼下,周老先生、顾老和苏芮正对着镜头笑,照片里还有个小小的身影,是小李在给游客讲解修复工艺。

回国的飞机上,林舟做了个梦。梦里他和爷爷、晓棠的爷爷、苏芮的外公站在网师园里,西个人手里都拿着 “守拙” 银章。爷爷笑着对他说:“手艺这东西,就像条河,我们都是过河的人,重要的是把船撑好,给后面的人留条路。”

飞机降落在北京时,正是深秋。林舟走出航站楼,看见晓棠捧着束向日葵站在人群里,阳光在她发间跳跃。“欢迎回家,” 她踮起脚尖帮他整理衣领,“《平江记忆》出版了,第一本给你。” 书的扉页上,周老先生题了行字:“修物即修心,守拙即守真。”

实验室里,新入职的实习生正在学习金糯米灰浆的调配。林舟看着他们专注的侧脸,忽然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样子。晓棠走过来,递给他杯刚泡的碧螺春:“顾老说,网师园的第二波修复要开始了,这次让我们带队。”

窗外的银杏叶落在窗台上,像枚枚金色的邮票。林舟握着晓棠的手,看着实验室墙上那幅巨大的《平江图》复制品,忽然觉得,人生就像这不断被修复的文物,纵然有过裂痕,只要用心呵护,总能在时光里绽放出新的光彩。而那些陪伴在身边的人,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,就是照亮前路的光,让我们在回首过往时无怨无悔,展望未来时满怀憧憬。

周老先生的声音从走廊传来:“小林,法国又来消息了,说有批敦煌遗书想请我们去修呢!” 林舟和晓棠相视而笑,眼里的光芒比窗外的阳光还要明亮。他们知道,新的旅程才刚刚开始,而这条充满匠心与温暖的路上,永远有值得期待的风景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KR8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市井奇途:职场与古玩的热血交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KR8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