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 13 章 敦煌遗梦,匠心永续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市井奇途:职场与古玩的热血交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KR8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敦煌的风沙在越野车的挡风玻璃上画出蜿蜒的痕。林舟攥着那份加急快递来的委托书,指尖抚过 “敦煌研究院” 的朱红印章。晓棠把额头贴在车窗上,望着远处起伏的沙丘:“爷爷的笔记里说,莫高窟的壁画颜料里掺了沙漠植物的汁液,能抗风沙。”

副驾驶座上的周老先生忽然咳嗽起来,手里的旱烟杆在脚垫上磕了磕:“敦煌遗书最难修的不是虫蛀,是盐析。那些从沙漠里带出来的纸张,盐分能把修补好的裂缝再撑开。” 他从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,里面是几块灰扑扑的土块,“这是鸣沙山的澄板土,当年你爷爷修敦煌文书时就用这个调糨糊。”

越野车驶进莫高窟景区时,夕阳正把九层楼的塔影拉得很长。敦煌研究院的李教授早在门口等候,藏青色中山装袖口磨出了毛边,手里捧着个密封箱:“这批北魏的遗书是上个月在藏经洞夹层发现的,一半泡在积水里,一半被老鼠啃了。”

打开箱子的瞬间,林舟倒吸一口凉气。泛黄的纸卷蜷缩成一团,边缘像烧焦的灰烬,有些地方还长着绿色的霉斑。晓棠用镊子小心翼翼挑起片残页,上面的梵文己经模糊成淡褐色:“纸是麻纸,纤维里裹着沙粒,得先脱沙。”

修复室在莫高窟旁的仿唐建筑里,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修复中的遗书。李教授指着台进口的光谱仪:“我们试过用现代仪器分析颜料成分,但这页《金刚经》上的朱砂总测不准。” 林舟凑近看,发现朱砂层下还藏着层淡紫色,像被岁月覆盖的秘密。

周老先生戴上老花镜,用棉签蘸着清水轻擦残页:“这是用紫草汁打底的,北魏画师爱这么干。” 他忽然转向林舟,“你爷爷当年在这儿修过类似的经卷,说紫草汁得用敦煌的紫花地丁调和,才能和朱砂融到一起。”

夜里的沙漠格外安静,只有修复室的灯亮着。林舟和晓棠趴在工作台上,用放大镜研究遗书的纤维结构。晓棠忽然指着显微镜下的纹路:“你看,这麻纤维里有段丝线,是蚕丝的!” 林舟想起爷爷日记里的 “丝麻混纺纸”,赶紧翻出《天工开物》核对,果然在 “杀青” 篇找到记载:“敦煌纸多掺蚕丝,以抗风沙侵蚀。”

苏芮的视频电话打来时,他们刚用鸣沙山的澄板土调好糨糊。屏幕里的苏芮正对着一堆古籍发愁:“巴黎大学送展的敦煌遗书有虫蛀,你们的金糯米灰浆能治吗?” 林舟让晓棠举着显微镜给她看:“虫蛀孔得用蚕丝线缝合,再抹糨糊,和补衣服一个道理。”

第三天清晨,李教授带来个坏消息:最完整的那卷《妙法莲华经》出现了新的裂痕,是因为沙漠昼夜温差大导致的。林舟蹲在玻璃柜前,看着裂痕像蛛网般蔓延,忽然想起周老先生说的 “以柔克刚”。他跑回宿舍翻出晓棠爷爷的笔记,果然在某页找到 “沙漠纸裂,当以驼毛浆补之” 的记载。

“驼毛浆?” 晓棠眨着眼睛,“难道要用骆驼毛做浆糊?” 周老先生正在院子里晒紫草,闻言笑道:“得用刚剪的骆驼绒毛,捣成绒絮掺进糨糊,韧性才够。” 他指着远处的驼队,“景区养驼人老杨有这东西,当年你爷爷总跟他换。”

找到老杨时,他正给骆驼梳毛,阳光下的驼毛泛着金褐色的光。“林修远的孙子?” 老杨咧开缺牙的嘴笑了,从麻袋里捧出堆蓬松的驼毛,“这是今年春天剪的,我留着给孙子做褥子呢。” 他忽然凑近,“你爷爷当年修经卷时,总在夜里去九层楼看月光,说月光能帮他看清纸纹。”

那天晚上,林舟真的带着残页去了九层楼。月光顺着塔檐淌下来,在纸上投下淡淡的银辉,那些模糊的梵文仿佛在光晕里动了起来。晓棠指着某行字:“这不是梵文,是回鹘文!” 她掏出手机翻出对照字典,“写的是‘愿此经卷,历经风沙而不朽’。”

修复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时,皮埃尔带着法国团队来了。他看着林舟用驼毛浆修补裂痕,惊叹道:“这种方法在中世纪欧洲修羊皮卷时用过,但你们加了澄板土,更适合沙漠环境。” 晓棠趁机展示她拓的 “守拙” 印:“这是我们的修复理念,守的是古法,拙的是捷径。”

周老先生把熬了三天的紫草汁倒进瓷碗,紫红色的汁液在月光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。“调朱砂时得顺时针搅三百下,” 他握着林舟的手示范,“你爷爷当年数到两百九十九下时,总让风帮他多转一下。” 风从莫高窟的栈道吹过,带着壁画的气息,碗里的汁液果然轻轻转了半圈。

验收那天,敦煌研究院的院长亲自来查看。当那卷《妙法莲华经》在展柜里展开,修复过的裂痕在射灯下几乎看不见时,院长红了眼眶:“这才是对老祖宗的交代。” 林舟注意到展柜的标签上,除了 “修复者:林舟、晓棠”,还多了行小字:“传承自林修远、晓棠祖父”。

离开敦煌前,他们去了鸣沙山。夕阳把沙丘染成金红色,晓棠光着脚踩在沙上,手里举着片修复时剪下的残页:“爷爷说,纸张会老,但字里的心意不会。” 林舟从口袋里掏出那套微型刻刀,在沙地上刻下 “守拙” 二字,风一吹,沙粒流动,字迹却仿佛印在了心里。

飞机越过祁连山时,林舟翻开晓棠新拓的《金刚经》残页。拓片的边缘用金缮补过,金线在阳光下像条蜿蜒的河。晓棠把头靠在他肩上:“顾老说,苏州的老作坊要改成非遗体验馆,让孩子们学拓片、学金缮。”

周老先生在后排打着瞌睡,手里还攥着那根旱烟杆。林舟忽然想起爷爷日记的最后一页,画着幅小小的莫高窟,旁边写着:“修经卷如修人生,破了就补,补了就珍,不必求全,但求心诚。”

回到北京,实验室的窗台上多了盆敦煌的紫花地丁。小李正带着实习生们调制驼毛浆,看见林舟进来,兴奋地举起块修复好的残页:“林主任,这方法真管用!故宫送展的唐代文书就用这个修!” 晓棠把《敦煌修复札记》放在书架上,书脊和《平江记忆》并排,像两座相连的桥。

王鹏拿着份新合同走进来,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亮: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想请我们去修复阿富汗的佛教典籍,说要把‘守拙’修复法纳入世界非遗!” 林舟看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,忽然觉得,那些祖辈埋下的种子,终于在时光里长成了森林。

深秋的周末,妙手堂的蓝布帘下挤满了人。周老先生正在教孩子们拓印 “守拙” 印,晓棠的奶奶坐在旁边绣缠枝莲,丝线在布面上游走,像在续写一个古老的故事。林舟站在博古架前,看着那枚青铜印泥盒,忽然明白:所谓传承,不过是把前人的温度,一点点传到后人的手里。

暮色里,林舟和晓棠并肩走在胡同里。路灯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,像幅拓印清晰的画。远处传来孩子们诵读《金刚经》的声音,混着秋风穿过胡同的哨音,温柔得像岁月的絮语。他们知道,这条路还很长,但只要手里握着那份 “守拙” 的初心,再远的远方,都能走到。

而那枚刻着 “守拙” 的青玉章,此刻正躺在博物馆的展柜里,玻璃上的反光映着来来往往的身影 —— 那些年轻的、好奇的、带着敬意的目光,都是故事新的开始。

每时每刻都很好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KR8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市井奇途:职场与古玩的热血交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KR8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