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7章 :精盐利民,忠烈魂归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洪武至尊镇武诚王传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LXL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南京的暑气渐盛,秦淮河上画舫笙歌,与应天府外尘土飞扬的忠烈祠工地形成了鲜明对比。朱虾仁一身布衣,卷起袖子,亲自监工。工地上,匠人们挥汗如雨,搬运着从各地运来的青石,空气中弥漫着石灰与泥土的气息。

“这里的地基要再夯实些,” 朱虾仁指着祠堂大殿的角落,对为首的老石匠道,“每一位入祠的兄弟,都该有个坚固的‘家’。”

老石匠擦了把汗,看着眼前这位年轻将军亲力亲为,心中敬佩:“将军放心,小的们一定把活儿做扎实了,绝不敢怠慢了英烈。”

自领了建祠的旨意,朱虾仁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。他亲自选址,定下规制,甚至要求将阵亡将士的姓名、籍贯、所属部队都详尽刻在石碑上。他时常在工地上一待就是一整天,看着初具规模的祠堂,仿佛能看到王大狗、赵二他们憨厚的笑脸。

“千户……不,将军,” 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,朱虾仁回头,见是当年同村的幸存者,如今在他麾下担任亲兵的李西,“宫里来了人,说陛下召您入宫,好像……跟精盐的事有关。”

朱虾仁闻言,眉头微蹙。精盐?他在漠北时,曾听商队提过,江南一带私盐泛滥,百姓多吃苦涩的粗盐,而官盐价高,寻常人家难以负担。没想到陛下这么快就想到了他。

换上官服,朱虾仁随内侍来到谨身殿。朱元璋正与几位大臣议事,见他进来,挥了挥手让其他人退下。

“虾仁,” 朱元璋指了指案上一堆卷宗,“这是户部送来的盐政奏报,你看看。”

朱虾仁上前,拿起卷宗翻阅。只见上面写着:“两淮、两浙盐场,私盐横行,官盐滞销,盐税锐减,百姓苦无精盐可食,多患瘿病(甲状腺肿)……” 文字间,尽是民生艰难与吏治腐败。

“陛下,” 朱虾仁放下卷宗,沉声道,“臣在漠北时,曾听行商说过,沿海盐场有‘晒盐法’,制盐效率高于传统煎盐,且产出精盐更易。”

朱元璋眼中一亮:“哦?你详细说说。”

“臣听闻,” 朱虾仁回忆着商队的描述,结合自己的理解,“传统煎盐,需以柴薪煎煮海水,耗时耗力,成本极高。而晒盐法,是引海水入滩,经日光暴晒,水分蒸发后即得粗盐,再经淋滤、提纯,可得精盐。若能推广此法,不仅产量大增,成本亦能大降。”

朱元璋抚须沉吟:“此法虽好,但若要推行,必触动盐商与地方官吏的利益,怕是阻力不小。”

“陛下,” 朱虾仁首视朱元璋,语气坚定,“臣不敢言必成,但愿为陛下分忧。漠北的刀山火海臣都闯过了,这小小的盐政,臣也想试试。若能让百姓吃上便宜精盐,纵有千难万险,臣亦在所不辞!”

他想起了家乡饿死的爹娘,想起了漠北百姓因缺盐而虚弱的身体,心中那份为民请命的热忱,丝毫不亚于战场上的杀意。

朱元璋看着他,忽然笑了:“好!朕就知道你小子有担当!” 他一拍案几,“传朕旨意,着镇武将军朱虾仁,兼理两淮盐政,总领精盐推广事宜,凡有阻挠者,先斩后奏!”

“臣遵旨!” 朱虾仁叩首谢恩,心中己然明了,这既是陛下的信任,也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。

领了盐政之命,朱虾仁没有丝毫耽搁。他先遣人搜集两淮盐场的详细资料,又亲自带了几个懂工艺的匠人,微服前往扬州附近的盐场查探。

一到盐场,眼前的景象让朱虾仁触目惊心。低矮的茅草棚里,盐工们面黄肌瘦,衣衫褴褛,在泥泞的盐滩上辛苦劳作。所谓的煎盐,就是用简陋的铁锅熬煮海水,柴火费巨大,产出的粗盐却大部分被盐商低价收购,转卖时却价格高昂。

“老哥,这盐……自己家吃吗?” 朱虾仁走到一个正在搬运柴薪的老盐工身边,递过一壶水。

老盐工警惕地看了他一眼,接过水猛灌了几口,苦涩地笑了笑:“吃?我们自己吃的,是淘洗铁锅时刮下来的盐渣子,又苦又涩。好盐都被盐霸收走了,我们一年到头,也吃不上几次正经盐。”

朱虾仁心中一沉,拳头不自觉地握紧。他又走访了几个盐场,发现情况大同小异,盐商与地方官吏勾结,垄断盐利,盘剥盐工,百姓则无盐可食。

洪武至尊镇武诚王传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洪武至尊镇武诚王传最新章节随便看!

“将军,这晒盐法……真能成?” 随行的匠人看着广袤的盐滩,有些疑虑,“虽说原理简单,但要改煎为晒,需重新规划盐滩,修建盐池,还要说服那些盐霸……”

“能不能成,试过才知道,” 朱虾仁眼神锐利,“先找一处废弃盐滩,按我说的法子,建几个试验盐池。至于盐霸……”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意,“敢挡百姓的活路,就是挡我的路,挡陛下的路!”

回到南京,朱虾仁立刻上书朱元璋,陈明盐场现状与改革方案,并请求调拨粮款,用于救济盐工和修建试验盐池。朱元璋当即准奏,并下旨严厉斥责了两淮盐政的腐败。

有了皇命加持,朱虾仁雷厉风行。他首先拿最大的盐霸“王记盐行”开刀。王记盐行的老板王富贵,仗着朝中有人,垄断两淮盐利多年,听闻朱虾仁要查他,竟带着厚礼来到朱虾仁府上。

“朱将军,” 王富贵堆着笑脸,将一张巨额银票推过去,“这点小意思,还望将军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,盐政的事,咱们好商量。”

朱虾仁看都没看那银票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声音冰冷:“王某,你可知罪?”

王富贵一愣:“将军何出此言?”

“你垄断盐利,盘剥盐工,致使百姓无盐可食,此乃罪一;勾结官吏,贪赃枉法,此乃罪二;” 朱虾仁目光如刀,“你以为,区区银票,就能买通国法,买通百姓的活路?”

他猛地一拍桌子,厉声喝道:“来人!将这奸商拿下,押入大牢,听候发落!”

王富贵吓得面如土色,瘫倒在地:“将军饶命!将军饶命啊!”

朱虾仁冷哼一声,拂袖而去。此事一出,两淮盐商人人自危,再无人敢公然阻挠。

与此同时,试验盐滩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朱虾仁亲自设计了盐池的布局,引海水入池,经日晒蒸发,果然得到了白花花的粗盐。再经过淋滤、沉淀等步骤,最终产出了晶莹剔透的精盐!

当第一袋精盐送到朱元璋面前时,这位帝王拿起少许放入口中品尝,随即哈哈大笑:“好!好!果然是精盐!虾仁,你这手,比朕的御厨还厉害!”

很快,精盐的制作方法在两淮盐场推广开来。产量大增,成本大降,官盐的价格随之大幅下跌。当百姓们第一次用低廉的价格买到雪白的精盐时,南京街头巷尾,到处都是感激之声。

“这盐……真白啊!”

“镇武将军真是活菩萨转世,让我们也能吃上这么好的盐!”

“以前吃粗盐,嗓子老是不舒服,这下好了……”

百姓的赞誉,比任何封赏都让朱虾仁感到欣慰。他站在忠烈祠的工地上,看着即将竣工的大殿,又想到千里之外百姓吃上精盐的笑脸,心中那份因战争而积压的阴霾,似乎也散去了不少。

忠烈祠竣工之日,朱元璋亲自前来祭拜。当他看到石碑上密密麻麻刻着的阵亡将士姓名,看到朱虾仁为每一位烈士写下的简短生平,这位铁血帝王的眼中也泛起了泪光。

“好,好啊……” 朱元璋拍着朱虾仁的肩膀,“虾仁,你为朕,为大明,做了件大好事!这些忠魂,总算有了归宿。”

朱虾仁望着祠堂中央“忠烈千秋”的匾额,低声道:“陛下,这是他们应得的。”

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忠烈祠的飞檐上,也洒在朱虾仁年轻的脸庞上。他知道,建祠、治盐,只是他为大明、为百姓做的第一件事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或许还有更多的风雨,但只要想到那些死去的兄弟,想到百姓们的笑脸,他就有了无穷的力量。

而此时,在皇宫深处,马皇后正对着一面铜镜,看着镜中自己日渐好转的气色,对身边的宫女笑道:“镇武将军送来的精盐,熬药都觉得顺口了许多。这样的好臣子,陛下真是选对了。”

南京的夜晚,秦淮河的灯影依旧,只是这一次,朱虾仁的名字,不再仅仅与“魔鬼”、“酷烈”相连,更与“忠烈”、“利民”挂上了钩。他在朝堂与民生之间,正一步步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,而他与大明皇室的羁绊,也在这一件件利国利民的实事中,悄然变得更加深厚。属于他的传奇,正在金陵的烟雨中,续写着新的篇章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LXL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洪武至尊镇武诚王传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LXL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