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三十四章 老磨坊的归字粉

小说: 灵案小组   作者:佳灵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灵案小组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MQP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作者“佳灵”推荐阅读《灵案小组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西郊的“谷丰磨坊”藏在河湾里,土坯墙被雨水泡得发涨,门楣上的“谷丰”二字裂着缝,像被碾子压过的麦粒。赵猛踩着门前的麦秸往里闯,鞋底沾了层细粉,蹭得满地白花花,他啧了声:“这老东西够实在的,面粉都漫到门口了——比我家楼下的馒头铺还慷慨,他家掉地上的面渣都得捡回去。”

林岚翻着报案记录,纸页上沾着点麦麸:“村民说,每到芒种,磨坊的碾子就自己转,‘咕噜咕噜’的,磨盘上的面粉堆成‘归’字,还传出老人的吆喝声,说‘还差一斗’。上周有个磨面的大婶,半夜来取面,看到个戴草帽的老头在扫粉,说‘等他回来吃新馍’,回头再看,面缸里的粉自己冒出个尖,像有人刚添过。”

“归字粉?”赵猛捡起块碾盘碎片,上面沾着点面,“这是哪个老磨倌的?死了都惦记着磨面,比我那种麦子的三叔还能熬——他为了等新麦熟,蹲在地头守了三夜,露水把裤脚都打透了。”

苏晴望着碾子,眼圈有点红:“里面有个戴草帽的爷爷,扶着碾杆哭……肩膀被磨出了血印,说‘磨不完了’,磨坊的草垛里,藏着个布口袋,里面装着半袋新麦,麦子里掺着朵干槐花,是去年的。”

磨坊的看守是个扎蓝布头巾的老太太,姓麦,总揣着个粗布包,里面裹着块磨盘碎片,上面刻着个“柱”字。“这磨坊是‘老秦家’的,秦老磨倌的手艺没说的,磨的玉米面能细得透光,尤其是‘槐花面’,掺了新摘的槐花,蒸出的馍甜丝丝的。1951年芒种没的,有人说他是为等个叫柱子的徒弟,等得把腰磨弯了,一头栽进了碾盘下;也有人说……那徒弟是志愿军,牺牲在朝鲜,他抱着磨杆哭了七天,最后坐在麦秸堆上,没再起来。”她敲了敲碾盘的边缘,“这盘底总沉着层新麦,扫干净第二天又有,我守了西十年,每年芒种都能闻见股麦香,像他当年新磨的面。”

沈辞的铜钱在兜里发烫,像揣了块刚从碾盘上刮下来的热面。他走到碾子旁,木杆上缠着圈草绳,绳结磨得发亮,解开一看,里面裹着半封信,信纸被麦麸浸得发硬,字迹歪歪扭扭:“师父,俺在朝鲜种了麦子,等打完仗,带回来给您磨新面……”后面的字被炮弹震得模糊,只剩个“归”字的轮廓。

“秦老磨倌不是栽进碾盘的。”沈辞的声音压得低,“碾盘的木轴上有齿痕,是被人硬生生掰断的——他是为了护磨坊里的粮食,被反动派打了闷棍,临死前还攥着柱子的草帽。”

陈默推了推眼镜,屏幕上跳出张泛黄的入伍证,1950年的,持证人“秦柱”,籍贯“镜州谷丰村”,备注栏写着“磨坊学徒”。附页里有张两人的合照,戴草帽的秦老磨倌站在碾子旁,手里举着个面瓢,穿粗布衫的柱子站在他身边,抱着袋新麦,笑得露出豁牙,背后的场院堆着金灿灿的麦垛。

“这柱子是老磨倌捡的孤儿,”陈默的指尖在键盘上跳,“1951年夏天在朝鲜战场牺牲,部队寄回的遗物里,有半袋炒熟的麦子,是他给师父留的,说‘磨成面,蒸馍香’。遗物到磨坊那天,秦老磨倌正在磨新麦,面瓢‘哐当’掉在地上,从此碾子就没停过。”

赵猛踹开墙角的面缸,里面滚出个陶瓮,打开一看,是半瓮槐花面,上面压着张纸条,字迹苍劲:“给柱子留的,等他归,蒸三笼”,落款是“师父”。“这老秦够意思,”他捏起把面,细得像雪,“面里还掺着槐花,柱子肯定爱吃——比我那抠门师父强,当年我学徒,他连块糖都舍不得给。”

麦老太太突然抹起眼泪,从梁上摘下个布包,里面是件打补丁的军衣,口袋里露出张照片,是柱子在朝鲜的留影,背后写着“师父,等俺回,还跟您学磨面”。“这是柱子的衣裳,1951年寄回来的,上面沾着血,老秦说‘这是柱子的血,得和着新麦磨,才能让他闻见家的味儿’。”

磨坊的碾子突然“咕噜”转了起来,新麦从料斗里漏下来,落在碾盘上,被碾成细粉,慢慢堆出个“归”字。苏晴指着河湾的方向:“那里有个穿军装的影子,背着半袋麦笑……说‘师父,俺带新麦回来了’,秦爷爷的影子扶着碾杆,手里端着碗刚磨的面,说‘给你留的,热乎的’。”

沈辞的铜钱烫得手心发麻,他能“听”到碾子的转动声里,混着秦老磨倌的念叨:“柱子爱吃甜的,蒸馍时得多放糖……”他走到麦秸堆旁,掀开底下的木板,露出个铁皮盒,装着柱子的军功章,背面刻着“秦柱”,章上还沾着点麦麸,像刚从面里捞出来的。

陈默的电脑突然弹出份志愿军档案,1951年朝鲜战场的“英烈名录”里,秦柱的名字旁写着“掩护战友转移,被炮弹击中,年仅二十”。附页里有篇战友的回忆:“柱子牺牲前,怀里还揣着块磨盘碎片,说‘这是师父给的,磨面时能定心神’,他总念叨‘等回去,要给师父磨出最细的面’。”

芒种的月亮挂在树梢,磨坊的碾子转得更欢,磨盘上的“归”字被面粉堆得越来越高,像座小小的雪山。秦老磨倌的虚影戴着草帽,接过柱子手里的新麦,两人对着面缸鞠躬,仿佛在向麦子谢恩。面缸里的槐花面突然自己冒出热气,蒸出的馍香漫过河湾,甜得能醉倒人。

“他们说谢谢。”苏晴轻声说,“说终于能一起磨新麦了,像当年约好的那样。”

两人的虚影转身走向河湾,草帽的绳结和面袋的带子缠在一起,慢慢消失在麦浪里。碾子的“咕噜”声停了,磨盘上的“归”字突然散开,面粉被风吹起,像漫天飞雪,落在新麦上,像撒了层糖。

赵猛摸着咕咕叫的肚子,突然拍板:“村口的包子铺该出笼了!槐花馅的,刚蒸好的,暄得能弹起来!去不去?我请客!”

林岚白了他一眼,嘴角却翘着:“就知道吃,但这次……多买两笼,给麦老太太留着——她守了西十年磨坊,该尝尝新麦的甜。”

沈辞望着渐渐远去的磨坊,铜钱在掌心泛着温温的光。这世上的执念,有时不是犟,是藏在麦香里的盼——哪怕知道等不到,也得把碾子擦得锃亮,把新麦晒得干爽,万一呢?万一风把他吹回来,能笑着说“师父,俺闻到面香了”。

车开过石桥时,赵猛突然指着河湾的麦场:“看!有人在晒麦!草帽晃得真亮,像朵会跑的向日葵!”

陈默推了推眼镜,屏幕上跳出新的委托:“城南的老戏台旁,有个卖糖画的摊子,半夜总自己转,糖丝缠成‘等’字,像在等买糖的孩子……”

“糖画摊?”赵猛眼睛一亮,“这我熟!小时候总缠着我妈买龙糖画,被她拽着耳朵走,糖丝还粘在下巴上……”

车厢里的笑声混着麦香飘向远方,老磨坊的碾子在月光里转得慢悠悠,面粉漫过河湾的石板路,像在为那场迟到的新麦宴,慢慢铺展开一条甜丝丝的路,路上满是磨不完的牵挂,和等得到的团圆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MQP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灵案小组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MQP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