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五十七章 老糖坊的熬糖声

小说: 灵案小组   作者:佳灵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灵案小组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MQP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作者“佳灵”推荐阅读《灵案小组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东郊的“蜜香居”糖坊藏在甘蔗林边,土坯墙被糖稀浸成深褐,像块熬透了的老糖砖,门口的石碾子裂着缝,碾槽里嵌着陈年甘蔗渣,被雨水泡得发胀,风一吹,甘蔗的甜香混着焦糖的焦味漫出半里地。赵猛扒着糖锅往里瞅,鼻尖差点撞上翻滚的糖稀,稀里的气泡“咕嘟”炸开,溅出的糖珠落在地上,凝成小小的琥珀,他咂嘴:“这老东西够甜的,熬得比我奶奶的麦芽糖还稠——她总说‘好糖坊得有糖性,甘蔗榨得净,火侯控得准,熬得够久,才能裹住蜜,像人心里的牵挂,得熬透了才够味’。”

林岚翻着报案记录,纸页边缘沾着点糖渣:“村民说,每到冬至,糖坊的糖锅就自己沸,‘咕嘟咕嘟’的,第三排的糖模总摆成‘甜’字,最上面的糖人还会掉出个,在案上拼出‘等’字,还传出老人的吆喝声,说‘再熬三刻’。上周有个买糖的大婶,半夜来取灶糖,看到个系粗布围裙的老汉在搅糖稀,说‘阿甘爱用铜铲子’,回头再看,糖锅里的糖稀自己漫出,在地上淌成‘盼’字,被冷风吹硬又化开。”

“熬糖声?”赵猛捡起块凝固的糖稀,透明得像琥珀,里面还裹着根甘蔗丝,“这是哪个老糖匠的?死了都惦记着熬糖,比我那做冰糖葫芦的二舅还执着——他为了熬出‘挂霜糖’,蹲在糖锅前搅了半夜,手腕酸得抬不起来,说‘差一度火候,糖就挂不上霜,像话没说甜,堵在嗓子眼发涩’。”

苏晴望着未熬完的甘蔗堆,眼圈有点红:“里面有个系粗布围裙的爷爷,握着铜铲哭……手掌被糖锅烫出了燎泡,泡破在糖稀里,说‘熬不完了’,糖坊的陶瓮里,藏着罐没切块的芝麻糖,上面贴着张泛黄的纸,写着‘阿甘亲启’,字迹被糖稀洇得发透。”

糖坊的看守是个扛着砍刀的老头,姓糖,总揣着个粗布包,里面裹着根甘蔗,蔗皮刻着“1982”,蔗肉甜得发脆,像刚从地里砍的。“这糖坊是‘老甘家’的,甘老糖熬了一辈子糖,人称‘糖痴’,他熬的‘芝麻糖’能拉出三尺丝,‘灶糖’甜得不齁,街坊都喊‘甘三勺’——说他熬糖时总多搅三勺,糖才够绵,像话多说三分,听着暖心。”他敲了敲第三排的糖模,“这模子总自己晃,我守了三十年,每到他忌日,糖坊就飘出股甘蔗香,像他当年榨的头道汁。”

沈辞的铜钱在兜里发烫,像揣了块刚出锅的热糖块。他走到糖锅旁,锅沿的糖垢里卡着半张字条,字迹被糖稀糊得发黏,却依稀能辨:“阿甘,今年的甘蔗甜,我留了半缸汁,等你回,咱一起熬‘团圆糖’,芝麻得用新炒的,嚼着香……山里冷,记得揣块灶糖,含着能暖点”,后面的字被泪水泡成了糖团,只剩个“等”字的轮廓。

“甘老糖不是熬累的。”沈辞的声音压得低,“糖锅的铁耳上缠着根布条,是阿甘的工装碎片——1982年冬,山里来的信说他为护甘蔗种,在雪地里迷了路,再也没回来,布条上还沾着雪渣,是甘老糖看信时,手抖着掉进糖锅的。”

陈默推了推眼镜,屏幕上跳出张山区支援档案,1981年的,“甘甘”的名字旁写着“糖坊学徒,赴大巴山教种甘蔗”。附页里有张两人的合照:甘老糖举着刚熬的芝麻糖,阿甘蹲在甘蔗堆旁削皮,笑得露出豁牙,背后的甘蔗林绿得发亮,像片甜美的海。

“阿甘是甘老糖的独孙,”陈默的指尖在键盘上跳,“1982年冬至在大巴山护甘蔗种,为了赶在雪前把种籽藏进地窖,在暴风雪里走了一夜,冻僵在山坳里,年仅二十。老乡送回的遗物里,有块没吃完的灶糖,是他从糖坊带的,说‘爷,山里的土能种甘蔗,等我回,教您种耐寒的品种,咱糖坊的糖能甜遍山里’。”

赵猛踹开墙角的甘蔗堆,里面滚出个陶瓮,打开一看,是半瓮新榨的甘蔗汁,清亮得像琥珀,旁边压着张字条,字迹歪歪扭扭:“给阿甘留的,等他回,咱用这汁熬‘团圆糖’,模子得用‘龙凤呈祥’的,让山里的娃知道,咱爷孙俩的糖,甜得能暖透冬天”,落款是“爷”。“这老甘够意思,”他舀起勺甘蔗汁尝了尝,甜得眯眼,“是今年的新汁,比我家买的蔗糖浆还纯——我妈总往糖里掺甜菜汁,说‘甜得都一样,省点是点’。”

糖老头突然抹起眼泪,从梁上摘下个布包,里面是件冻硬的棉袄,口袋里露出张照片,是阿甘在山坳里的留影,背后写着“爷,甘蔗种藏好了,雪下得能埋住膝盖,您的糖锅可得烧旺点,等我回,咱熬锅热糖稀,就着烤红薯吃,暖得能冒汗”。“这是阿甘的棉袄,1983年从山坳里找着的,甘老糖说‘这上面有阿甘的寒气,得垫在糖锅下,熬出的糖才暖’,他每次熬糖,都把这棉袄铺在灶膛边。”

糖坊的糖锅突然“咕嘟”沸了,甘老糖的虚影握着铜铲,在锅里搅动糖稀,琥珀色的糖稀在铲下慢慢变稠,拉出的糖丝像金丝缠在铲上。苏晴指着糖模旁的虚影:“阿甘哥哥在给爷递芝麻……手冻得通红,说‘爷,这芝麻够香不’,甘爷爷的影子举着糖稀笑,说‘够了够了,就等这最后一刻,糖就熬成了’,糖锅里的糖稀突然泛起金光,在‘龙凤呈祥’的模子里慢慢凝固,龙凤的鳞羽都透着甜香,像活了过来。”

沈辞的铜钱烫得手心发麻,他能“听”到糖稀沸腾的“咕嘟”声,混着甘老糖的念叨:“阿甘怕烫嘴,刚出锅的糖得浸凉水,我早备了石盆……”他走到糖坊深处,挪开最重的糖模,底下藏着个铁皮盒,装着阿甘的烈士证,证上的照片被糖雾熏得发黄,旁边压着那半块灶糖,上面的糖霜被得发亮。

陈默的电脑突然弹出份山区档案,1982年的“支农英烈名录”里,甘甘的名字旁写着“护甘蔗种牺牲于暴风雪,追记生产队模范”。附页里有篇老乡的回忆:“阿甘总说他爷熬的糖是‘天下第一甜’,说‘等山里的甘蔗丰收了,要请爷来当师傅,教全村人熬糖’,他怀里总揣着根甘蔗苗,说‘这是糖坊的根,能扎住甜味,也能扎住念想’。”

冬至的月光从糖坊的破窗钻进来,甘老糖的虚影和阿甘的虚影一起把“龙凤呈祥”糖块从模子里取出,糖面上的芝麻在月光下亮得像星。两人对着糖块鞠躬,糖底的“甘”“甘”二字并排,像枚甜透了的约定。

“他们说谢谢。”苏晴轻声说,“说终于把‘团圆糖’熬成了,像当年约好的那样,糖够甜,意够暖,分给山里的娃,该能让他们知道,冬天也能甜得冒泡。”

两人的虚影转身走向甘蔗林,粗布围裙的带子和棉袄的衣角在糖香里交缠,慢慢消失在月光里的蔗叶中。糖锅的“咕嘟”声停了,那瓮甘蔗汁突然自己摆在糖坊门口,旁边放着串新穿的糖画,上面刻着“祖孙”二字,像根串起牵挂的糖棍。

赵猛摸着咕咕叫的肚子,突然拍板:“村口的烤红薯摊该出摊了!刚烤的蜜薯,掰开蘸糖稀吃,甜得能把牙粘掉!去不去?我请客——就当替老甘爷孙俩吃这顿甜暖饭!”

林岚白了他一眼,嘴角却翘着:“就知道吃,但这次……多买十个,给糖大爷留着——他守了三十年糖坊,该尝尝这甜暖,像当年甘老糖盼的那样。”

沈辞望着渐渐远去的糖坊,铜钱在掌心泛着温温的光。这世上的执念,有时不是固执,是藏在糖稀里的暖——哪怕知道等不到,也得把甘蔗榨净,把糖稀熬稠,万一呢?万一他踏着风雪回来,能笑着说“爷,你看这糖,甜得能暖透整座山”。

车开过石桥时,赵猛突然指着甘蔗林:“看!有人在砍甘蔗!砍刀闪得真亮,像甘老糖和阿甘在收新蔗,准备熬下锅糖呢!”

陈默推了推眼镜,屏幕上跳出新的委托:“北郊的老醋坊闹鬼,半夜总听到酿醋声,醋缸里的麸皮自己翻涌,像在等酿醋的人……”

“老醋坊?”赵猛眼睛一亮,“这我熟!小时候偷摸去舀醋,被酿醋匠的长勺追得绕着醋缸跑,醋溅了满身,现在闻着酸味还龇牙……”

车厢里的笑声混着糖香飘向远方,老糖坊的糖锅在月光里咕嘟轻响,糖稀漫过青石板,像在为那块迟到的“团圆糖”,慢慢铺展开一条甜润的路,路上满是熬不完的牵挂,和等得到的暖甜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MQP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灵案小组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MQP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