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七十四章 老道具铺的锣鼓声

小说: 灵案小组   作者:佳灵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灵案小组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MQP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城北老戏班旁的“锦绣班”老道具铺藏在戏楼后巷,木门上的红漆裂着细纹,像件洗旧的蟒袍,门楣挂着顶褪色的翎子,雉羽上的金粉被风吹得斑驳,风一吹,绸缎的霉味混着松香的脂气漫出半条巷。赵猛扒着道具箱往里瞅,鼻尖差点撞上件绣龙戏服,衣角的盘金绣在风里轻颤,像条要飞的金龙,他啧嘴:“这戏服够讲究!盘金绣的龙鳞比我爷看戏时戴的纸帽精致十倍——他总说‘好道具得有戏魂,针脚密,绣工细,才能撑得起台步,像人心里的戏,得演足了才过瘾,差一针,就像戏没唱透,看着憋屈’。”

林岚翻着报案记录,纸页边缘沾着点金粉:“街坊说,每到腊月,铺里的锣鼓就自己响,‘咚咚锵’的,第三排的戏服总摆成‘戏’字,最上面的翎子会飘下来,在地上拼出‘等’字的轮廓,还传出老人的唱腔,‘再排三折戏’。上周有个来借嫁衣戏服的戏班,半夜来取行头,看到个系黑布围裙的老汉在整冠,说‘阿戏爱用孔雀翎’,回头再看,后台的马鞭自己扬起,在台板上划出‘盼’字,被新叠的戏袍盖了又显。”

“锣鼓声?”赵猛捡起根掉在地上的水袖,缎面上的绣花磨得发浅,“这老班主是个戏痴,连髯口都得‘三梳三捋’,说‘须根不乱才能显老生风骨’,比我那唱黑头的表舅还较真——表舅为了练‘髯口功’,光甩须就耗了半年,下巴磨出的茧子比核桃还硬,说‘功不到,戏就飘,像气没沉底,唱不出力道’。”

苏晴望着衣架上未修补的穆桂英戏服,靠旗的绸带断了一根,像只折翼的凤凰:“里面有个系黑布围裙的爷爷,正对着戏服叹气……指缝里嵌着丝线,在蟒袍上划出歪歪扭扭的‘戏’字,说‘撑不起了’。铺后的樟木箱里,藏着顶没上珠的凤冠,冠上的点翠缺了半片,旁边用金粉写着‘阿戏亲启’,字迹被香灰熏得发淡。”

道具铺的看守是个背驼如弓的老汉,姓戏,总揣着个锦囊,里面裹着颗珍珠,珠上的光泽像月光,珠孔刻着“1963”。“这铺是‘老班主’的,班老戏管了一辈子道具,最拿手的是‘戏服翻新’,虫蛀的蟒袍经他手,能复原得跟新做的一样,街坊都喊‘班三整’——说他整行头,三回准能上台面,多一回怕过艳,少一回怕寒酸。1978年腊月没的,有人说他是等徒弟阿戏回来合排《穆桂英挂帅》,在后台守了整宿,天亮时手里还攥着马鞭;也有人说……阿戏在灾区救灾时,为抢运被困的戏班行头,被塌房砸中了,他抱着那顶凤冠,在铺前站成了个影子。”他用拐杖敲了敲道具箱,“这箱子总在半夜响,我守了三十年,每到班老戏忌日,就闻见股盘香的甜气,是他当年熏戏服的味道。”

沈辞的铜钱在兜里发烫,他走到戏服旁,水袖的夹层里藏着半张字条,字迹被香粉浸得发黏:“阿戏,新绣的穆桂英靠旗用了真孔雀翎,比去年的亮三分,等你回,咱给灾区的临时戏台排场戏,让遭灾的乡亲们乐呵乐呵……瓦砾堆扎脚,记得穿我给你缝的软底靴,鞋头绣了防滑的云纹”,后面的字被泪水泡成了湿团,只剩个“等”字还清晰。

“班老戏不是坐僵的。”沈辞摸了摸后台的化妆镜,镜沿有道裂痕,“樟木箱的夹层里藏着本排戏日志,1977年冬的,最后一页记着‘阿戏教灾区娃唱《东方红》了’。他收到阿戏牺牲的消息,把自己最爱的孔雀翎剪了半截,说‘阿戏戴翎子爱留半寸颤,说这样有威风’,最后就那么趴在化妆台上,手里还攥着给阿戏留的新水袖,袖上绣着‘戏’字,是阿戏的名字。”

陈默推了推眼镜,屏幕上跳出张泛黄的照片:穿戏服的阿戏蹲在道具铺门口晒行头,手里举着顶刚修好的帅盔,班老戏正用金粉补绣龙鳞,两人对着镜头笑,背后的墙上挂着张“戏班规矩”,“宁穿破,不穿错”的字样格外醒目。附页里的档案写着:“班戏,1977年12月在灾区救灾时,为抢救被塌房压住的戏服,被余震埋住,年仅二十三,遗物中有块磨得发亮的水牌,是临行前班老戏给的,说‘水牌如戏单,得写得明明白白’。”

赵猛踹开樟木箱,里面的戏服叠得整整齐齐,最底层的木盒里躺着那顶凤冠,点翠的孔雀羽缺了半片,旁边压着张字条,字迹歪歪扭扭:“给阿戏留的,等他回,咱戴这凤冠演《穆桂英》,让灾区的乡亲知道,戏里的英雄能打胜仗,咱生活里的坎也能迈过去,像咱锦绣班的戏,再苦都有团圆结局”,落款是“师父”。“这老班主够意思,灵案小组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灵案小组最新章节随便看!”他拿起凤冠上的珠花晃了晃,珠光温润,“是东珠镶的‘点翠’,比我媳妇买的塑料头饰还亮——那玩意儿戴两回就掉漆,说‘这是舞台款,不用太真’。”

戏老汉突然抹起眼泪,从梁上摘下个布包,里面是件染着尘土的戏班棉袄,口袋里露出张照片,是阿戏在灾区临时戏台的留影,背后写着“师父,乡亲们爱听《打金枝》,就是行头太旧,等我回,您得教我‘补绣法’,让破戏服也能穿出精气神,像咱锦绣班的老行头那样,越旧越有味道”。“这是阿戏的棉袄,1978年从废墟里找着的,班老戏说‘这上面有阿戏的土气,得垫在道具箱下,行头才接地气’,他每次整戏服,都把这棉袄铺在箱底。”

道具铺的锣鼓突然“咚咚锵”响了,班老戏的虚影正给穆桂英戏服系靠旗,孔雀翎在灯光下闪着金辉,“咿呀”的唱腔混着锣鼓的震响,漫了满铺。苏晴望着后台的虚影:“阿戏哥哥在递珠花……手被瓦砾划得缠着布,说‘师父,这孔雀翎够亮不’,班爷爷的影子举着帅盔笑,说‘够了够了,就等这最后一折,灾区的乡亲看着,准能忘了苦日子’,台上的戏服突然自己舞动,穆桂英的靠旗在月光下展开,像只展翅的凤凰,金粉飘得像星。”

沈辞的铜钱烫得手心发麻,他能“听”到水袖翻飞的“簌簌”声,混着班老戏的念叨:“阿戏总嫌我补绣太密,说‘破点才显沧桑’,可遭灾的日子苦啊,不绣得亮堂点,咋能让他们看着戏就想起盼头……”他走到铺后,挪开最重的道具箱,底下藏着个铁皮盒,装着阿戏的烈士证,证上的照片沾着点尘土,旁边压着那半截孔雀翎,翎上的金粉被得发亮。

陈默的电脑突然弹出份救灾档案,1977年的“英烈名录”里,班戏的名字旁写着“护戏服牺牲于余震,追记三等功”。附页里有篇戏班成员的回忆:“阿戏总说他师父的道具是‘天下最有神’,说‘等灾过了,要请师父来灾区搭戏台,让每个角落都能听见唱戏声’,他怀里总揣着片水袖,说‘这是戏的魂,攥着就有劲儿救灾’。”

腊月的月光从戏楼窗棂钻进来,班老戏的虚影和阿戏的虚影一起把《穆桂英挂帅》的行头摆上台,凤冠的珠光在月光下亮得像星。两人对着戏台鞠躬,马鞭的影子在台板上晃,像在甩出一串暖融融的牵挂。

“他们说谢谢。”苏晴轻声说,“说终于把《穆桂英》的行头备齐了,像当年约好的那样,绣够艳,盔够亮,灾区的乡亲看着,该能笑着说‘这戏里的英雄,比真的还精神’。”

两人的虚影转身走向戏楼,黑布围裙的带子和棉袄的衣角在香粉里飘,慢慢消失在腊月的夜色里。锣鼓的“咚咚锵”声停了,那顶凤冠突然自己摆在戏台中央,旁边放着根马鞭,鞭梢缠着片水袖,像段没唱完的牵挂。

赵猛摸着肚皮突然喊:“街口的糖画戏人摊该开了!刚画的穆桂英,甜得能拉出丝,配着这道具铺的香粉味正好!走不走?我请客——算替老班主师徒俩尝尝这口‘戏里的甜’!”

林岚白了他一眼,嘴角却扬着:“就知道吃,不过……多买两串给戏大爷,他守了三十年道具铺,该尝尝这甜丝丝的戏味,像当年班老戏盼的那样。”

沈辞望着渐远的道具铺,铜钱在掌心温温的。这世上的执念,有时是藏在戏服里的暖——哪怕知道等不到,也得把绣线绷得紧紧的,把珠花缀得亮亮的,万一呢?万一风把他吹回来,能笑着说“师父,你看这行头,比你备的还能镇住戏台”。

车过石桥时,赵猛指着戏楼的方向喊:“看!戏台亮了!怕是那师徒俩在排《打金枝》,正比谁的台步稳呢!”

陈默推了推眼镜,屏幕上跳出新委托:“城东的老茶馆闹鬼,半夜总听到茶壶声,茶杯自己倒茶,茶沫在碗里浮成‘暖’字,像在等喝茶的人……”

“老茶馆?”赵猛眼睛亮了,“这我熟!小时候偷摸喝爷爷的浓茶,被茶博士的长嘴壶烫过手,现在闻见茶香还想端杯子……”

车厢里的笑声混着香粉的甜气飘远,老道具铺的锣鼓在月光里轻颤,戏服的影子漫过青石板,像在为那出迟到的《穆桂英挂帅》,铺条带着戏韵的路,路上满是备不完的牵挂,和等得到的热闹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MQP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灵案小组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MQP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