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8月2日上午,杭城的阳光带着盛夏的灼烫,落在致一科技集团B座的玻璃幕墙上。大厦门口的广场上,临时搭建的蓝色帐篷前己经排起了长队,帐篷上方的横幅写着——“致一虚拟货币公益基金申请点”,八个白色的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
沈诗涵站在23楼的落地窗前,看着楼下蜿蜒的队伍。那些人大多面色疲惫,有人手里捏着皱巴巴的银行流水,有人低头刷着手机,屏幕上大概率还是比特币的K线图,有人怀里抱着孩子,眼神里带着小心翼翼的期盼。
“沈总,第一批申请表收上来了。”王丽娜走进办公室,手里的文件夹沉甸甸的,“一共127份,初步筛查后,符合条件的有89人。”
沈诗涵接过文件夹,翻开第一页。申请人叫张强,38岁,原本在杭州做装修生意,去年听信“比特币能暴富”,抵押了价值200万的房子,贷款150万投入虚拟货币,如今账户余额只剩7万,妻子带着女儿回了娘家,他白天在工地打零工,晚上睡在桥洞下。
“他昨天凌晨三点就来排队了。”王丽娜轻声说,“带了一沓欠条,说‘只要能给女儿交学费,我这辈子给致一打杂都行’。”
沈诗涵的指尖划过“女儿学费欠3800元”那行字,突然想起三天前成立基金时,爷爷在电话里说的话:“钱这东西,聚起来是火,能烧死人;散出去是水,能救活人。你先祖当年开粮仓放粮,不是为了名声,是看着老百姓饿死,夜里睡不着。”
那时她刚清仓比特币,502亿的资金躺在账户里,像座沉甸甸的山。看到网上那些“炒币倾家荡产”的新闻,她突然觉得,这些钱不该只躺在银行里生利息。
“公益基金的名字就叫‘重启’吧。”她当时对团队说,“不是给他们发钱,是帮他们把生活‘重启’——还房贷、交学费、给老人治病,先把最急的坎儿迈过去。”
“沈总,能进去聊聊吗?”帐篷前传来一阵骚动。张强不知什么时候冲破了保安的阻拦,正仰着头往楼上看,手里高高举着一张照片,“这是我女儿,今年上小学,学校催学费催了三次了!”
沈诗涵拿起内线电话:“让他上来。”
十分钟后,张强站在了办公室门口。他穿着洗得发白的T恤,裤脚沾着泥点,手里的照片被攥得卷了边——照片上的小女孩扎着羊角辫,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。
“沈总……”他刚开口,声音就哽咽了,“我知道我活该,贪心,傻……但我女儿没错,她不能没学上。”
沈诗涵给他倒了杯温水:“坐下说。你打算以后怎么办?”
“我找了份装修的活,在临安,包吃包住,一个月能赚8000。”张强的手指在膝盖上搓来搓去,“老板说干得好,年底能涨工资。我想先把女儿的学费交了,再慢慢攒钱,把欠亲戚的钱还上……”
“学费我们帮你交。”沈诗涵打断他,“另外,基金可以帮你还三个月的房贷,让银行别收房子。但有个条件——你得签一份‘还款协议’,等你赚钱了,把我们帮你垫的钱还回基金,让它能帮到下一个人。”
张强愣住了,随即猛地站起来,对着沈诗涵深深鞠了一躬,额头几乎碰到桌面:“我签!我一定还!我给您磕头了!”
“不用。”沈诗涵扶住他,“我们不是慈善机构,是‘互助社’。你难的时候我们帮你,等你好了,再帮别人,这样基金才能活下去。”
帐篷前的队伍里,有人在小声议论:“听说致一不光给钱,还帮找工作?”“我邻居昨天申请了,说能帮他孩子转学,去云顶公寓附近的学校。”“真的假的?我就想把抵押的电动车赎回来,能拉活赚钱就行。”
负责登记的志愿者是致一科技的员工,他们放弃了周末休息,耐心地给每个人讲解申请流程:“梦想基金不设上限,但必须是‘能让生活变好的事’——交学费、还房贷、赎工具、看医生都行,但不能用来再炒币,也不能买奢侈品。”
人群里有个穿格子衬衫的年轻人,一首低着头不敢上前。志愿者认出他,是上周在网上发“遗书”的程序员小李,因为炒币亏了80万,差点从公司天台跳下去。
“李哥,过来填张表吧。”志愿者递过笔,“你不是说想重新学编程吗?基金可以帮你报培训班。”
小李的肩膀抖了抖,接过笔时,眼泪突然掉了下来,砸在申请表上,晕开一小片墨迹:“我……我还能重新开始吗?”
“当然能。”志愿者拍了拍他的背,“沈总说,谁还没犯过错?重要的是知错能改。”
中午时分,队伍渐渐短了些。沈诗涵下楼时,正好看到张强抱着女儿从帐篷里出来。小姑娘手里拿着新书包,脸上还带着怯生生的笑,张强则攥着一张“致一合作装修公司”的录用通知,走路都带着劲。
“沈总!”他看到沈诗涵,赶紧把女儿往身后藏了藏,大概是怕孩子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,“谢谢您!我下午就去上班,保证好好干!”
沈诗涵笑了笑:“好好照顾孩子,比什么都强。”
走到登记台时,她拿起一份刚填好的申请表。申请人叫周慧,45岁,原本是小学老师,退休后跟着“专家”炒币,把养老钱亏光了,现在想申请基金开一家小超市,“就卖些日用品,赚点踏实钱”。
“她的超市可以开在云顶公寓的社区里。”沈诗涵对旁边的物业经理说,“租金给她打五折,再让智能管家‘小致’帮她做进货清单,保证不压货。”
物业经理点点头,在申请表上写下“同意协助”:“我们社区正好缺个便民超市,周老师人靠谱,肯定能做好。”
下午三点,突然下起了雷阵雨。志愿者们赶紧把帐篷往大厦门口挪了挪,给排队的人发一次性雨衣。沈诗涵让王丽娜订了几十份盒饭,让大家在大厅里避雨吃饭。
人群里,张强正和周慧聊天,两人交换着“怎么赚钱”的主意;小李拿着培训班的宣传单,和旁边的程序员讨论着“Python和Java哪个更适合转行”;还有个开网约车的师傅,正给大家看他的出车记录:“等基金帮我把车赎回来,我每天多跑两小时,争取半年就能把钱还上。”
沈诗涵站在大厅的角落,听着这些细碎的对话,突然觉得,这比看到致一科技的股价上涨更让人踏实。这些曾经在虚拟货币的泡沫里摔得头破血流的人,此刻正捧着热乎的盒饭,讨论着“明天该怎么好好过日子”,这种“从云端落地”的真实,比500亿的数字更有分量。
傍晚时分,雨停了。最后一位申请人离开时,天边挂起了彩虹。志愿者们开始整理当天的申请资料,发现有23人申请“工具赎回”,17人申请“学费/医药费”,12人想“学门手艺重新找工作”,只有3人申请“生活费补助”,还特意注明“等赚钱了马上还”。
“沈总,这是今天的统计。”王丽娜递过一张表,“预计需要支出287万,都在基金的预算内。”
沈诗涵接过表,在末尾写下一行字:“基金的意义,不是填补亏损,是给人‘重新站起来’的勇气。”
回到办公室时,她收到了张强发来的照片。照片里,小姑娘坐在新教室里,背着粉色的书包,正对着镜头比耶。配文是:“沈总,谢谢您让我女儿能上学,我一定努力赚钱,不辜负您的信任。”
她把照片转发到家族群里。奶奶很快回复:“做得好,钱花在正经地方,比存银行强。”爷爷发了个“点赞”的表情,后面跟着一句:“明天来家里,我给你酿点新酒,庆祝你做了件正经事。”母亲沈芳则回了句:“需要琪露集团帮忙的地方,随时开口。”
沈诗涵放下手机,走到窗边。楼下的广场上,蓝色的帐篷己经收起,只有横幅还在晚风里轻轻晃动。云顶公寓的方向,光伏板在夕阳下闪着光,像一片安静的海。
她想起自己写小说时,总爱给反派安排“因贪心而毁灭”的结局,给主角写“脚踏实地终获幸福”的剧本。以前觉得这是“套路”,现在才明白,这是生活最本真的逻辑——虚拟的泡沫终会破灭,只有握在手里的踏实日子,才是永远不会贬值的财富。
手机震动,是番茄小说的后台提醒。笔名“涵”的最新章节《暗河·重启》发布后,收到了一条特别的评论,来自一个叫“张强爸爸”的账号:“谢谢作者,让我知道,跌倒了不可怕,只要有人拉一把,总能爬起来。”
沈诗涵回复了两个字:“加油。”
窗外的夜色渐浓,致一科技大厦的灯光次第亮起。23楼的办公室里,沈诗涵翻开了新的文件——那是“致一梦想基金”的长期规划,里面写着:“未来三年,计划帮助1000个家庭重启生活,建立‘互助循环’机制,让每个受助者都成为助人者。”
她知道,这500亿赚来的争议,或许永远无法平息。但当看到张强的女儿背上新书包,周慧的小超市在社区里开张,小李重新坐在电脑前敲代码时,这些真实的改变,己经给了她最坚定的答案——财富的温度,从来不在账户的数字里,而在那些被它照亮的、踏踏实实的日子里。
广场上的最后一盏灯熄灭时,沈诗涵关掉了办公室的灯。走廊里,保洁阿姨正在拖地,哼着杭城的小调,声音轻快得像雨后的蝉鸣。她想起爷爷说的“老院子”,那时的人不懂什么叫“基金”,但谁家有难,街坊邻居都会凑点钱、搭把手,这种“守望相助”的温暖,或许就是最古老的“公益”。
而她现在做的,不过是把老院子的温暖,搬进了这个由钢筋水泥和数字组成的时代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NT2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