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8月16日下午,杭城云顶公寓的书房里,百叶窗将阳光筛成细碎的金点,落在沈诗涵摊开的稿纸上。稿纸边缘写满了潦草的批注——“2030年,光伏建筑一体化覆盖率达80%”“2040年,智能修复材料使建筑寿命延长至150年”,这些关于未来的构想,正通过她的笔尖,在《智能地产:下一个万亿风口》的书稿里慢慢成形。
电脑屏幕右下角的财经弹窗突然跳动,标题刺眼——《致一科技地产股价暴涨,市值突破1.23万亿,创行业新高》。沈诗涵瞥了一眼K线图,绿色的曲线像条昂扬的龙,从年初的8900亿一路攀升,三个月前刚突破万亿,如今又站上了1.23万亿的新台阶。
“曹博士的纳米修复技术专利批下来了?”她拿起内线电话,打给王丽娜。
“刚收到通知,国际专利局那边也通过了。”王丽娜的声音带着笑意,“宁波总部那边己经接到三个海外订单,新加坡的开发商想把这套技术用到他们的滨海公寓上。”
沈诗涵点头,目光落回桌角的外文版小说上。那是她的《2040:智能建筑的终极形态》,在欧美市场被炒到了单本30万美元,亚马逊上甚至出现了“50万美元求签名版”的天价拍卖,评论区里,建筑学家、投资人、普通读者吵得不可开交——有人说“这是科幻”,有人说“这是蓝图”,还有人翻出她三年前写的《致一模式》,惊叹“她预言的全实现了”。
“姐,你火到国外去了!”马曼琳抱着一摞外文杂志冲进来,封面全是沈诗涵的照片,有的配文“中国95后改写地产规则”,有的首接用了她书稿里的一句话:“未来的房子,是会呼吸、会赚钱、会养老的生命体。”
“不过是运气好,猜中了趋势。”沈诗涵合上杂志,却想起西年前写第一本关于智能地产的小说时,出版社的编辑劝她:“写点年轻人爱看的言情吧,谁会看你讲钢筋水泥?”
那时她刚在宁波拿地,准备建致一地产的第一个项目,白天跑工地看图纸,晚上在出租屋里敲键盘,把对“未来房子”的想象写进故事里——会发电的屋顶、能种菜的阳台、靠AI管理的社区,这些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设定,在当时被骂“异想天开”。
“叮铃铃——”座机电话突然响起,来电显示是一串陌生的香港号码。沈诗涵接起,听筒里传来清脆的女声,带着点试探的客气:“请问是沈诗涵女士吗?我是纪凯婷,龙光地产的。”
沈诗涵愣了愣。纪凯婷的名字,她在财经杂志上见过——24岁的龙光地产千金,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,接手家族业务后,大刀阔斧砍掉了三个传统地产项目,却始终没能找到新的突破口。
“纪小姐您好。”
“我……我想跟您见一面。”纪凯婷的声音有些紧张,“我看了您的《智能地产》,特别是关于‘传统房企转型’的章节,里面说‘未来十年,不会发电的房子卖不出去’,我觉得您说得对。”
沈诗涵看着窗外的云顶公寓,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,突然想起半年前在香港的地产峰会上,纪凯婷站在台上,面对“龙光是否会被时代淘汰”的质疑,倔强地说:“传统不是原罪,守旧才是。”
“明天上午十点,致一科技B座23楼,我等你。”
挂了电话,马曼琳凑过来:“龙光地产?他们不是一首跟我们抢宁波的地块吗?纪凯婷怎么突然想来找你?”
“因为她看懂了。”沈诗涵翻开纪凯婷的资料,照片上的女孩穿着干练的西装,眼神里的锐利和当年的自己很像,“传统地产的黄金时代过去了,高周转、高负债的模式走不通了,她想找到新的活路。”
第二天上午,纪凯婷准时出现在致一科技的大堂。她没带助理,只身一人,背着简单的帆布包,里面装着她做的笔记——《智能地产》的书页上,写满了红色的批注,有些地方还画着思维导图,把“光伏收益模型”和龙光的现有项目做了对比。
“沈总,我不是来谈合作的。”坐下后,纪凯婷开门见山,“我想加入致一,从基层做起,哪怕是去宁波的工地搬砖都行。”
沈诗涵端咖啡的手顿了顿:“龙光的市值虽然不如致一,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你放着千金不做,来给我打工?”
“我不是‘千金’,我是龙光的掌舵人。”纪凯婷的手指捏着笔记本,指节发白,“去年龙光的净利润下降了37%,库存的500万平房子卖不出去,银行的贷款下个月就要到期。我试过降价促销、搞精装套餐,都没用——现在的购房者,要的不是‘大’,是‘值’,是你书里写的‘房子能自己赚钱’。”
她翻开笔记的某一页,上面贴着龙光某项目的照片:“这是我们在佛山的楼盘,地段很好,但卖不动。我想把它改成智能社区,装光伏板、建无土栽培区、接入玄武系统,但我们的技术团队做不到,设计院说‘这不符合规范’,施工队说‘我们不会装’。”
沈诗涵看着那些照片,突然想起自己当年在杭州拿第一块地时,遇到的阻力和纪凯婷如出一辙——没人信“房子能发电”,没人懂“无土栽培”,她只能自己带着团队跑遍全国,找愿意尝试的供应商、设计师、施工队。
“你知道智能地产的‘奥秘’是什么吗?”沈诗涵突然问。
纪凯婷愣住,随即摇头:“是技术?是模式?还是您说的‘用户思维’?”
“都不是。”沈诗涵笑了,“是‘相信’。相信房子不只是钢筋水泥,相信科技能让生活变好,相信哪怕所有人都说‘不可能’,你也要试一次。”
她起身,带着纪凯婷走进致一的“未来实验室”。这里还原了2040年的智能家庭场景:墙壁能根据室外温度调节颜色,家具可以折叠成不同形态,厨房的机器人能根据种植架的收成自动生成菜单,最角落的VR设备里,能“看到”房子未来五十年的能耗、维修、甚至升值曲线。
“这不是科幻。”曹源推了推眼镜,指着一块看似普通的瓷砖,“这是温差发电砖,踩上去就能发电,一个三口之家的日常活动,每年能发200度电。”
纪凯婷蹲下身,用手抚摸着瓷砖,指尖传来轻微的震动,屏幕上的数字随之跳动——“当前发电量0.01度”。她的眼睛亮了,像看到了救命稻草:“这种砖,能用到我佛山的项目上吗?”
“当然。”沈诗涵看着她,“但我有个条件——你不能以‘龙光千金’的身份加入,要从项目助理做起,跟着团队去宁波的工地,从看图纸、学技术、盯施工开始,搞懂每个细节。”
纪凯婷毫不犹豫地伸出手:“成交。我今天就回香港辞职,下周一开始上班。”
送纪凯婷离开时,沈诗涵站在大厦门口,看着她坐的车汇入车流。马曼琳凑过来:“你真敢用她?龙光和我们可是竞争对手。”
“对手才最懂你的弱点。”沈诗涵望着远处的云顶公寓,“而且,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——不服输,想做事,这样的人,值得给个机会。”
下午,沈诗涵把《智能地产:下一个万亿风口》的最终章发给了出版社。最后一段,她写:“2030年的智能地产市场,不会属于最大的公司,只会属于最敢‘相信未来’的人。那些还在纠结‘传统还是创新’的房企,终将被淘汰;而那些愿意拆掉思维的墙,把房子变成‘生命体’的人,会站在新的浪潮上。”
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,王丽娜拿着一份文件进来:“沈总,海外出版商刚才发来消息,想把您的小说翻译成27种语言,他们说‘这不是小说,是给全球地产行业的说明书’。”
沈诗涵没说话,只是打开了电脑里的另一个文档,标题是《致一科技地产2030战略》,第一页写着:“联合100家传统房企,输出智能地产技术,共同开拓海外市场,目标——让全球1亿人住进‘会呼吸的房子’。”
窗外的阳光正好,透过玻璃幕墙,在“未来实验室”的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。沈诗涵知道,1.23万亿的市值只是起点,那些写在小说里的未来,那些在实验室里萌芽的技术,那些像纪凯婷一样愿意“相信”的人,终将把智能地产的蓝图,铺成真正的现实。
傍晚,沈诗涵收到纪凯婷的微信,附带一张照片——她正在香港的办公室收拾东西,桌上放着她的《智能地产》,扉页上写着:“从今天起,做个相信未来的人。”
沈诗涵回了个“加油”的表情,转身继续修改书稿。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,她仿佛能听到2040年的钟声,那时的人们,或许会指着头顶的光伏板,对孩子说:“曾经有个95后的姐姐,在书里写下了这一切。”
而她此刻要做的,不过是让这个“写下”的过程,再扎实一点,再坚定一点。因为她知道,所有关于未来的奥秘,最终都藏在“当下”的每一次落笔、每一次尝试、每一次“我相信”里。
浪潮之巅致一女总裁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浪潮之巅致一女总裁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NT2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