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酱谱传新,芽牵旧梦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作者“加菲是兔不是猫”推荐阅读《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仓库里的酱香还没散,孩子们己经围着王老师的酱谱蹲成了圈。穿校服的姑娘举着铅笔,正往笔记本上抄“三月撒紫苏籽”,老周的孙子却踮着脚抢酱谱:“我要画坛子里的小人!”他笔尖在“玉记酱坊”的标签旁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人,手里举着把勺子,倒像极了60年代阿玉娘给学徒们分酱的模样。

“腌酱得放紫苏叶,”王老师指着谱子上的画,“阿玉奶奶说,紫苏要选带露水的,摘的时候不能掐根,得留半寸,这样还能再长。”孩子们立刻跑到仓库角落,蹲在紫苏苗边扒拉——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喊:“这棵苗的根缠在一块儿啦!”众人凑过去看,台湾来的白芽果然和大陆的老苗缠在了一起,根须交握,像两只攥紧的手。

阿萱舅舅蹲下来,从口袋里摸出个小竹片,小心翼翼地把缠在一起的根须周围的土松了松:“别硬扯,它们愿意在一块儿,就让它们长。”他想起1968年离开时,阿玉姐在码头给他塞了包紫苏籽,说“到了那边种种看,就当家里的苗跟你走了”。如今看来,苗没丢,根也没断。

老学徒突然把油纸包往怀里按了按,指尖却在纸包上。林秀娥看在眼里,递过去块刚蒸的馒头:“尝尝?阿玉娘当年总说,你最爱就着新酱啃热馒头。”老人咬了口馒头,突然叹口气:“其实我当年偷偷攒了瓶酱,想托人给阿玉姐寄到台湾的亲戚家——后来听说那边寄东西难,就一首没敢寄。”

她解开油纸包的最后一层,露出个巴掌大的玻璃瓶,瓶身贴着张褪色的小纸条,上面写着“给阿玉姐:酱里有今年的新山楂”。“1969年腌的,”老人把瓶子捧起来,“当年总觉得日子苦,就想让她知道,厂里的山楂红了,日子总有盼头。”老醋匠接过瓶子晃了晃,酱沉在瓶底,像块凝固的琥珀,裹着半世纪的光。

仓库外传来卖豆腐脑的吆喝声,老周突然一拍大腿:“该请大伙吃碗热乎的!”他跑出去没多久,就端着两碗豆腐脑回来,往其中一碗里舀了勺团圆酱:“这是老吃法,60年代没菜时,就用酱拌豆腐脑,阿玉娘总说‘软乎乎的,能熨帖心’。”

戴绒线帽的老人舀了勺拌酱的豆腐脑,刚入口就红了眼眶。这味道像1966年在台湾的小面馆——他当时攥着阿玉给的酱罐,往阳春面里撒了点,老板凑过来说“这酱有家乡味”,后来两人成了朋友,老板总说“等能回去了,得让你带坛酱来”。“可惜他去年走了,”老人抹了把脸,“不过我带了酱回来,也算替他尝了口团圆味。”

阿萱突然想起帆布包里的剪纸——是她和舅舅小时候剪的“团圆花”,红纸上的花纹早就发暗,却还能看出是两朵缠在一起的花。她把剪纸贴在“传承牌”旁边,红绸被风一吹,剪纸轻轻晃,像花在点头。“外婆说,剪纸要两个人一起剪才好看,”阿萱看着剪纸,“就像这酱,要两岸的人一起腌,才够香。”

太阳偏西时,孩子们举着自己腌的小酱坛来显摆——有个孩子往坛里塞了颗相思豆,说“老师说这豆能牵线”;还有个孩子把糖埋在坛底,学阿玉娘的样子说“甜里带香才好”。王老师把孩子们的酱坛排成一排,坛口都盖着王阿姨的靛蓝布:“等明年开坛,咱们就用这些小坛的酱,再腌一坛大的,让酱香一年年传下去。”

老醋匠往每个小坛里撒了把新磨的酱曲——是用今年的紫苏籽和去年的老曲混的。“新曲要沾点老曲的香,才发得起来,”他拍了拍孩子的头,“就像你们,要记着老辈的故事,日子才过得踏实。”

阿萱舅舅给台湾的家人发了段视频——视频里,老人们凑在一处看酱谱,孩子们举着小酱坛笑,坛边的紫苏苗缠在一块儿,根须在土里扎得稳稳的。他配了句话:“这里的酱香,和家里的一样。”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