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旧碗盛新,弦音牵情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加菲是兔不是猫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搪瓷碗刚放在酱缸边的木桌上,就被跑进来的孩子围住了。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摸碗沿的缺口:“这像月牙!”戴绒线帽的老人笑着点头:“是像——1966年在台湾的面馆,我就是用这缺口的碗吃的面,老板总说‘缺口不碍事,能盛住热乎气就行’。”

林秀娥端着盆刚蒸好的萝卜干进来,看见碗就停住脚:“这碗得用热水烫烫,正好装新腌的萝卜酱。”她往灶房走时,木盆沿的水滴在地上,像串小脚印——老周跟在后面打趣:“当年你总嫌阿玉娘的搪瓷碗有缺口,现在倒宝贝起旧物件了。”林秀娥回头瞪他一眼,嘴角却翘着:“你懂啥?缺口里藏着日子呢。”

老醋匠蹲在酱缸边,正用长柄木勺慢慢搅酱。新酱和老酱己经融得差不多了,山楂的红在酱里晕开,像团没散开的晚霞。“得搅匀了,老味和新味才肯好好待在一块儿。”他舀起一勺举高,酱丝往下坠时,正好落在赶来的老李闺女手里——她捧着搪瓷碗接了半勺,刚要尝就红了眼:“我爹总说这酱里有太阳的味,现在才算尝到。”

仓库外传来自行车铃铛声,阿萱舅舅推着辆二八大杠进来,车后座捆着个旧木箱。“我在旧货市场淘的,1964年产的‘永久牌’,当年阿玉姐总说,等日子好了,就买辆这样的车,载着酱坛去码头看船。”他摸着车把上的漆,“你看这铃铛,还能响。”他按了下铃铛,“叮铃”声脆生生的,像1968年码头的风里,阿玉姐塞给他紫苏籽时,口袋里硬币碰撞的响。

白芽妈妈突然从包里摸出个小收音机,调了调频道,里面传出咿咿呀呀的评剧——是《花为媒》里的选段。“这是我爹留下的,”她把收音机往桌上挪了挪,“他说1965年在台湾,偷偷听大陆的广播,就爱这调调,说‘听着像家里的窗棂响’。”老学徒突然跟着哼起来,调子有点跑,却很稳——他想起1963年厂里联欢,阿玉娘就站在酱缸边唱这一段,酱缸里的泡泡跟着节奏跳。

孩子们凑到收音机旁,台湾来的小男孩指着喇叭问:“这是什么歌?”王老师刚要解释,老学徒突然一拍大腿:“我会弹这个调!”他往仓库角落走,从堆着的旧木箱里翻出个竹筒做的笛子——竹节上刻着“1961”,是当年阿玉娘用酱坊的废竹片给他做的。

笛声刚起,就有只麻雀落在仓库顶的铁皮上,歪着头听。老学徒的手指在竹节上动,调子忽高忽低,像在说故事——1968年他送阿萱舅舅去码头,船要开时,就是用这笛子吹的《花为媒》,笛声混在汽笛声里,阿玉姐站在码头挥着手,辫子上的红绳像团跳动的火。

“这笛子有裂了。”戴绒线帽的老人凑过去看,竹身有道细缝,像道没长好的疤。老学徒摸了摸裂缝:“1970年摔的——那天听说寄酱到台湾难,手一抖就掉地上了。”他又吹了个长音,裂缝没影响调子,反倒添了点颤音,像人说话时带着的哽咽。

林秀娥端来刚烙的葱花饼,饼香混着酱香飘满仓库。“就着饼听曲,阿玉娘当年最爱这样。”她给每个人递饼,到老李闺女面前时多给了块,“你爹没尝过咱新烙的饼吧?这饼里放了新磨的芝麻,是阿玉娘传的方子。”闺女咬了口,饼渣掉在搪瓷碗里,和酱混在一处,像撒了把碎星星。

日头偏西时,老周突然想起什么,往仓库外跑:“等我会儿!”回来时手里攥着个红布包,打开是个旧算盘——木框己经磨得发亮,算珠上还留着酱色的印子。“1967年酱坊算账本用的,阿玉娘总说‘账要算清,情要记牢’。”他拨了下算珠,“噼啪”声里,老醋匠突然接话:“当年你总偷拿算珠当弹珠玩,被阿玉娘追着打。”老周挠挠头笑:“那时候哪懂?现在才明白,算珠里的数,都是日子攒的。”

孩子们围着算盘抢着拨,白芽的手指刚碰到算珠,就被颗滚过来的玻璃弹珠绊了下——是早上老学徒掉的那颗蓝纹弹珠。弹珠在算珠间滚了圈,正好停在“十”位的算珠下,像颗不肯走的星子。

阿萱舅舅把弹珠捡起来,对着光看:“这花纹真像酱缸里的旋涡。”他突然想起什么,从自行车后座的木箱里翻出个铁皮饼干盒,打开时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张老照片——有张是1965年的酱坊,阿玉娘站在酱缸边,身后的学徒们举着酱曲笑,老学徒当时还年轻,辫子垂在胸前,手里攥着那支竹笛。

“这张我有同款!”戴绒线帽的老人突然从帆布包摸出张照片,边角都卷了边——竟是同天拍的,只是角度偏了点,能看见酱坊门口的老槐树,树底下蹲着个戴绒线帽的少年,正往酱缸里看。“这是我当年偷偷拍的,”老人指着照片,“那天刚从台湾来探亲,站在街角不敢进去,就远远拍了张。”

两张照片并在桌上,像块拼好的镜子。老学徒的指尖在两张照片的缝隙处蹭了蹭,像在把裂缝抹平。“那时候哪想得到,五十年后能凑在一块儿看照片。”她突然把竹笛递给戴绒线帽的老人,“你吹段试试?当年你在街角,说不定听见我吹过。”

笛声再起时,仓库外的紫苏苗突然晃了晃——不知什么时候,有只蝴蝶落在缠在一起的根须上方,翅膀扇动的节奏,正好跟着笛声的拍子。白芽伸手去指,蝴蝶却没飞,反倒停在片紫苏叶上,像在听曲。

“该点灯了。”林秀娥拉亮仓库顶上的灯泡,光落在酱缸里,酱面泛起的波纹里,老酱和新酱己经融成了一团。老醋匠用木勺敲了敲缸沿:“等中秋开坛,这酱里就有1969年的山楂,1970年的老味,还有今年的新紫苏——到时候用这搪瓷碗盛着,配着月饼吃。”

戴绒线帽的老人突然掏出个小本子,撕下纸写了串地址:“这是我在台湾的住址,明年你们腌新酱,能不能寄瓶给我?就用这搪瓷碗装——我爹没等到的,我替他接着等。”老李闺女接过纸条,叠好塞进搪瓷碗的缺口里:“肯定寄,缺口能盛住酱,也能盛住地址。”

灯泡的光晕里,孩子们己经趴在酱谱上睡着了,有个孩子的口水在“玉记酱坊”的标签旁洇开,像滴没干透的酱。老周轻手轻脚地给他们盖了块靛蓝布,布角垂在紫苏苗边,被风一吹,正好蹭到缠在一起的根须——根须又长长了点,在土里扎得更稳了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