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岚带来的铜盒里,还藏着个更细巧的木匣。打开时,一股淡淡的樟脑味混着醋香飘出来,里面是叠泛黄的信笺,最上面那封的邮票边角,盖着个模糊的"台北"邮戳,日期是1950年春。
"这是祖父写给陈守义先生的第一封信,"张岚指尖抚过邮戳的痕迹,"他说投了三次都被退回来,信封上总盖着'原址查无此人'。"陈磊突然想起赵老西说过,爷爷1951年去县里开会时,被流弹擦伤了腿,在医院躺了半年,坛场那段时间确实锁着门。
周明远从怀里摸出个牛皮纸包,里面是他当年在台湾收到的退信,信封上的字迹和张岚手里的如出一辙。"守义先生的回信,"他声音发哑,"1953年寄到的,邮票上盖着'大陆军邮'的戳,我把它藏在醋缸底,才没被搜查的人发现。"
信里夹着片干枯的紫苏叶,叶脉间还能看出用醋写的小字:"坛场的藤架又发了新芽,等你回来时,正好能遮凉。"张岚突然从帆布包掏出个相框,里面是张老照片——1988年的台北街头,白发苍苍的李文彬和张老师并肩站着,手里举着片紫苏叶,背景里的广告牌上,竟有"坛场醋"的字样。
"是家父托人从香港带的醋,"李远方指着照片,"当年在台湾,能喝到坛场的醋,比过年还金贵。"赵老西突然往醋窖跑,抱出个贴着旧标签的坛子,标签上的字迹虽己模糊,"坛场"二字仍清晰可辨:"这是1987年往香港寄的货,当时不知道,原来都流到台湾去了。"
晓梅翻着泛黄的发货账本念:"1987年冬,寄香港陈记商行二十坛,备注:易碎,内有紫苏籽。"陈磊突然想起什么,往坛子里掏,果然摸出个油纸包,里面的紫苏籽虽己发黑,泡在水里竟冒出了嫩芽。
这天下午,县档案馆的人来了,带来卷民国时期的户籍档案。档案里记载着:1948年,坛场住着陈守义、赵老西,还有三个暂住的"学生",姓名栏里写着"李文彬、张思远、刘建国",加菲是兔不是猫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备注栏里有行小字:"均会酿醋,善医。"
"原来他们当年是以酿醋为掩护!"张岚指着档案上的指印,"这是祖父的指印,和他在美国留下的文书上的一模一样。"刘思安突然掏出手机,展示一段视频——台北的"坛场药醋坊"里,老师傅正按着《坛场验方集》的法子酿醋,墙上挂着的匾额,和坛场的如出一辙。
傍晚时分,李虎骑着三轮车回来,车斗里装着个旧邮筒,是从镇上老邮局淘来的。"当年陈爷爷总往这里塞信,"他指着邮筒底部的裂缝,"我爷说里面藏着东西。"陈磊伸手去掏,摸出个锡纸包,里面是半块发霉的月饼,油纸包装上印着"中秋团圆"西个字,日期是1949年。
"是那年中秋,"周明远突然落泪,"守义先生说等学生们安全了,就分月饼庆祝,结果......"话没说完,王建军推着轮椅进院,王大爷手里举着块月饼,油纸都脆了:"这是我当年藏的,和陈守义分着吃了半块,说'留半块等团圆'。"两块月饼拼在一起,正好是完整的圆形。
众人围着邮筒烧信时,青烟裹着紫苏香飘向天空。张岚把那枚"北平学生联合会"校徽挂在邮筒上,李远方往邮筒里投了张明信片,上面写着"台北李远方寄往坛场",邮票用的是两岸通邮后的第一版。晓梅往账本上记:"2025年秋,收两岸家书共三箱,邮戳二十七个,皆为归期。"
夜深时,陈磊站在藤架下,看月光把邮筒的影子投在地上,像个大大的句号。周明远说:"守义先生当年总说,信能寄到的地方,人就能走到。"远处传来晚风吹动紫苏叶的声音,像极了信纸翻动的轻响。
突然,院门外的老槐树上传来几声鸟叫。是只信鸽,腿上绑着个小竹筒,里面是张字条,字迹稚嫩:"爸爸,我在台北的院子里种了紫苏,它们的影子总朝着北边——方继。"
陈磊把字条贴在邮筒上,看月光顺着藤架的缝隙流下来,在字条上淌成条银线,像给这段跨越山海的光阴,系了个暖暖的结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