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车刚驶进台北站台,就见一群人举着"坛场"字样的木牌在等。方继挤在最前面,手里捧着盆紫苏花,花盆竟是个粗瓷醋坛改的,沿口还留着"民国二十三年"的刻痕。
"这是祖父从水道带出来的坛底,"方继仰着小脸,指腹摸着刻痕,"他说拼上坛场的土,就能长出会认路的花。"陈磊往花盆里撒了把从坛场带来的土,花瓣突然轻轻颤动,影子在地上晃成个小小的"北"字。
台北的"坛场药醋坊"藏在条老巷里,门楣上的匾额是刘建国先生题写的,笔锋和陈守义的《坛场醋经》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刘思安的父亲刘长河迎出来,手里端着碗深褐色的醋:"按《验方集》里的'山海酿'法子做的,用了台湾海峡的海水。"
陈磊抿了一口,酸中带咸,像把两岸的水土都含在了嘴里。周明远突然红了眼眶,指着墙角的藤架:"这榫卯样式,和坛场民国二十三年的一模一样!"刘长河笑着点头:"家父说,当年在醋窖养伤时,就把藤架的样子刻在了心里,到台湾第一件事就是照着搭。"
坊里的地窖比坛场的深,石壁上刻满了年份,最底下一行是"1950年,始酿乡愁醋"。周明远摸着石壁突然停住,那里有个小小的醋坛刻痕,旁边刻着"守义兄亲启"。"是我刻的,"刘长河声音发颤,"当年总盼着能把新酿的醋寄给陈先生,就把念想刻在了石头上。"
晓梅翻着带来的账本比对,突然指着"1975年"那页:"坛场这年记着'收台湾不明包裹,内有紫苏籽',原来就是你们寄的!"刘长河从地窖深处抱出个铁皮盒,里面是叠汇款单,收款地址都是"大陆坛场",却没有一张寄到的。
"家父说,"他摸着汇款单上的邮戳,"就算寄不到,也得让邮局的人知道,有群台湾人记着坛场。"陈磊突然想起赵老西说过,当年总收到退信,爷爷都埋在了藤架下,说"这是台湾的土,得让根接着"。
在台北的第三天,方继带着他们去了海边。沙滩上摆着口新烧的陶缸,刘长河正往里面倒海水,方继撒进台北的紫苏籽,陈磊倒上坛场的陈醋。海风卷着浪花扑过来,在缸身上溅出细碎的光斑,像把两岸的阳光都融在了一起。
周明远从中山装内袋掏出个油纸包,里面是陈守义民国二十六年写的"状元红"后半部方子:"当年怕我学不扎实,特意藏在台湾的学生手里。"刘长河接过方子,突然往缸里扔了块礁石:"家父说,山海醋得有块压底的石头,就像念想,再远也沉在心底。"
晓梅往账本上添字时,海鸟正好掠过头顶,影子落在纸页的"团圆"二字上。方继突然指着远处的货轮喊:"那是往大陆运醋的船!上面有坛场的标志!"陈磊抬头望去,船身果然印着个大大的醋坛,坛口飘着两缕烟,一缕连台湾,一缕接大陆。
离开前,他们在"坛场药醋坊"的藤架下埋了坛新酿的山海醋,周明远在坛口压了块从坛场带来的青砖,刘长河压了块台湾的珊瑚石。"三年后,"陈磊拍了拍泥土,"让坛场和这里同时开封。"方继往土里插了根紫苏枝,说:"等开花了,影子就会告诉我们哪边先香起来。"
返程那天,台北的街坊都来送,有人提着自家酿的醋,有人抱着紫苏盆栽。方继往陈磊包里塞了个贝壳,里面装着点海峡的海水:"我爸说,把这水倒在坛场的醋缸里,就像两岸的醋香抱在了一起。"
火车驶离站台时,陈磊打开车窗,看见方继举着那盆紫苏花追了好远,花瓣的影子在铁轨上拖成条长长的线,一首往北边延伸。周明远突然吹了声鸽哨,笼里的信鸽扑棱棱飞起,在天空盘旋成个圈,影子把台湾海峡圈在了中间。
晓梅把贝壳里的海水滴在账本上,晕开的痕迹像幅小小的地图。她提笔添了最后一行:"海风带着醋香往北飘时,影子里藏着回家的船。"车过海峡中线,那滴海水干透的地方,正好印着"坛场"两个字,像被醋香浸成了永恒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