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坛后的第二天,坛场里的人比昨天还多。村里的老人们提着竹篮来,有的装着刚蒸的米糕,有的揣着自家晒的笋干,往台湾客人手里塞。老张最实在,扛来一麻袋新收的红米:“听说你们做醋曲要红米壳,这袋子是留着壳用的,米你们煮着吃,咱村的米糯,配醋正好。”
台湾来的姑娘小苏正对着老缸拍视频,镜头里突然闯进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,是老张的孙女朵朵。“阿姨,这缸底的字是仙女刻的吗?”小苏被问笑了,蹲下来指着“娥”“玉”二字说:“是两位奶奶年轻时刻的,就像你和好朋友在石头上画小爱心一样。”朵朵似懂非懂,突然跑开,回来时手里攥着块粉笔,在老缸旁边的空地上画了个大大的爱心,里面写着“娥奶奶”“玉奶奶”。
林秀娥看着地上的字,眼眶又热了。台湾亲家母拉着她的手说:“阿玉生前总念叨,要是有孙女,一定要带她来坛场,让她知道奶奶的根在这儿。”正说着,小苏突然惊呼一声:“奶奶您看!我的视频被转发好多了,有台湾的网友说,想来学酿‘团圆醋’。”
话音刚落,赵老西的徒弟气喘吁吁地跑进来:“师父!不好了,咱们昨天开坛的醋,被游客买走大半,剩下的不够今天预定的了!”赵老西刚皱起眉,台湾老师傅就摆手:“怕啥?我带了台湾的曲种,咱们今天再酿一坛!就用老张的红米,再加上坛场的井水,让新醋里既有大陆的米香,又有台湾的曲味。”
众人立刻动起来。林秀娥负责选米,台湾老师傅教大家揉曲,朵朵也凑过来,学着大人的样子把红米壳撒在曲堆上,结果撒得满身都是,引得大家首笑。晓梅在一旁记台账,笔尖顿了顿——她发现今天的记录里,“台湾”和“大陆”这两个词后面,都跟着同一个词:“共酿”。
下午,陈磊带着电视台的人来补拍镜头。刚架好机器,就见周明远从外面跑进来,手里挥着张纸:“好消息!大桥的客运通道也定了,下个月就能通!以后台湾朋友来坛场,坐大巴三个小时就到,不用再绕路了。”
这消息刚传开,小苏的手机又响了,是她在台湾的弟弟打来的:“姐,我跟同学约好了,下个月坐首班大巴去大陆!我们还想带些台湾的紫苏苗,跟坛场的紫苏种在一起,师父说这样长出的叶子,味道能融到一起。”
林秀娥听到“紫苏苗”三个字,突然想起什么,拉着晓梅往仓库走。仓库角落的木箱里,除了旧醋坛,还有个铁皮盒,里面装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——是1948年她和妹妹晒干的紫苏种子。“当年怕种子坏了,用红米壳拌着收在盒里,”她把种子递给小苏,“你带回去,种在台湾的醋坊里。等你们的紫苏长出来,就像我们姐妹俩,隔着海峡也能看着对方。”
小苏接过种子,红了眼眶。这时,赵老西喊大家去看新酿的醋——坛口刚封好,冒出的热气混着醋香,在阳光下凝成一道淡淡的虹。林秀娥看着虹,又看看身边的台湾亲家母,突然说:“阿玉要是能看见就好了。”亲家母笑着抹泪:“她看得见的,你闻这醋香,不就像她在跟咱们说话吗?”
傍晚时分,台湾客人要暂时离开,去附近的民宿休息。朵朵追着大巴车跑,手里举着张画:“小苏阿姨,这是我画的坛场,上面有两个奶奶在酿醋!”小苏从车窗里探出头,使劲挥手:“明天见!我们带台湾的桂花蜜来,给醋加甜味!”
大巴车走远后,林秀娥站在老缸前,摸着缸底的刻字。赵老西走过来,递上一碗刚酿的新醋:“尝尝?比昨天的更鲜。”林秀娥抿了一口,酸香里带着点回甘——她知道,这味道里,有旧时光的牵挂,更有新日子的盼头。
晓梅收拾台账时,发现最后一页空白处,被朵朵画了两个手拉手的小人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:“娥奶奶和玉奶奶的醋,要香到台湾去。”窗外的风铃又响了,这次的调子,比任何时候都轻快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