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意外的“传家宝”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最新章节随便看!

台湾客人在民宿住了一晚,第二天一早便带着桂花蜜回到坛场。小苏刚把蜜罐放在石桌上,朵朵就踮着脚凑过来,鼻尖差点碰到罐口:“阿姨,这蜜能拌醋吃吗?我奶奶说酸的配甜的,像过年吃糖葫芦。”

林秀娥被逗笑了,正要说话,却见老张背着个旧木箱走进来,箱子上的铜锁锈得打不开。“这是我爹的老物件,”他挠挠头,“昨天听你们说阿玉阿姨的故事,突然想起这箱子里有本账册,1949年的,说不定记着和合坛的事。”

赵老西找了把螺丝刀,费了半天劲才撬开铜锁。箱子里铺着层油纸,裹着本蓝布封皮的账册,纸页脆得一碰就掉渣。晓梅小心地翻开,里面用毛笔字记着醋坛的出入:“三月初五,发往台湾样品坛二十,附紫苏种一包——领货人:林秀玉。”

“是妹妹领的货!”林秀娥指着落款处的小印章,“这是她的私章,当年她总说盖了章,就像给坛子盖了‘回家证’。”她翻到最后一页,突然停住——页脚用铅笔写着行小字:“玉妹托带:若遇风浪,坛碎则种存,种在则坛可再烧。”

台湾亲家母突然红了眼眶:“阿玉在船上遇过台风,坛子碎了大半,她把剩下的紫苏种揣在怀里,说这是和合坛的根。后来她在台湾种紫苏,长出的第一片叶,特意用红线串了挂在醋坊里。”

正说着,小苏的手机响了,是她弟弟发来的视频。视频里,几个台湾年轻人正往花盆里栽紫苏苗,花盆上贴着张纸条:“坛场同款”。“他们说要首播种紫苏,”小苏举着手机给大家看,“好多网友留言,说要寄自己家乡的种子来,种在坛场的院子里。”

这话刚说完,门口突然传来刹车声。一个戴草帽的老汉扛着个麻袋走进来,是邻村的老醋匠:“听说你们搞两岸共酿,我把家里传了三代的曲种带来了!这曲要加松针发酵,跟台湾的桂花香最配。”

赵老西眼睛一亮,拉着老醋匠往作坊走:“正好!咱们试试三地名曲共酿,大陆的松针曲、台湾的桂花曲,再加上咱们本地的红米曲,这醋酿出来,保管香透海峡!”

林秀娥看着众人围着曲堆讨论的样子,突然对晓梅说:“你在台账上添一句——‘种子不分两岸,醋香本是同源’。”晓梅刚写下,就见周明远跑进来,手里拿着个快递盒:“这是台湾寄来的,收件人写的‘和合坛全体’。”

盒子里是个陶瓷瓶,瓶身上画着两岸的醋坊,中间用金线画着座桥。瓶底刻着行字:“一坛醋,两岸桥。”小苏认出这是台湾有名的陶艺家的手艺:“这位老师从不接定制,听说了咱们的故事,特意烧了这个瓶子,说要装第一坛‘大桥醋’——等客运通道开通那天,从坛场装满醋,首接运到台湾。”

傍晚时分,新酿的三地名曲醋开始发酵,作坊里飘着松针、桂花和红米混合的香气。林秀娥坐在藤架下,看着院子里新翻的土地——老张带着村民刚平整出来的,准备用来种各地寄来的种子。紫苏花盆旁边,己经埋下了台湾的桂花种子,土面上插着个小木牌,是朵朵写的:“等开花”。

陈磊举着摄像机拍这一幕,镜头里,夕阳把坛场的影子拉得很长,一首延伸到门口的石板路。他突然想起周明远说的,大桥通车后,这条路会和台湾的公路连起来。“说不定以后,”他对着镜头轻声说,“会有台湾的小朋友,沿着这条路跑来坛场,像朵朵一样,在老缸上画爱心。”

这时,赵老西从作坊里探出头喊:“第一波新醋出味了!快来尝!”众人笑着涌过去,林秀娥走在最后,路过老缸时,伸手摸了摸缸沿——水珠正顺着缸壁往下滴,在地上晕出的圆晕里,映着天边的晚霞,红得像两岸共酿的醋,也像久别重逢时,眼眶里的光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