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坛底的“老故事”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赵老西举着木勺舀起新醋时,勺沿刚碰到液面,就听“咔嗒”一声——作坊墙角的老瓮突然裂了道缝。那瓮是和合坛传下来的百年老物件,平时总垫着稻草当摆设,此刻裂缝里渗出水珠,顺着瓮身的冰裂纹往下淌。

“别动它!”林秀娥急忙按住要去扶瓮的陈磊。她蹲下身摸裂缝,指尖触到瓮底时顿了顿——瓮底竟有块松动的陶片。赵老西取来小铲子,小心翼翼撬开陶片,里面露出个油纸包,裹着卷泛黄的棉线,线轴上缠着张巴掌大的纸条。

纸条是用胭脂写的,墨迹晕成了淡红:“哥,我把和合坛的窑谱抄在棉线里,每根线的结都是记号。若回不来,见线如见窑。”林秀娥捏着棉线的手首抖——这是她出嫁前给妹妹绣嫁妆时用的胭脂,林秀玉总偷着拿它画坛口的花纹。

“难怪这瓮总渗醋香,”老张突然拍大腿,“我爹说当年窑塌前,你爹把最紧要的东西藏在老瓮里。原来不是金银,是窑谱!”晓梅找来放大镜,果然看见棉线打结处有极细的刻痕,“这是窑温记号!比如这个双结,对应‘松柴烧至焰转青,停火焖三日’——跟台湾亲家母说的阿玉醋坊的烧窑法一模一样!”

台湾亲家母突然想起什么,从随身的布包里翻出个铁皮盒:“阿玉临终前让我带这个,说‘若回和合坛,把它埋在老窑基’。”盒子里是半块窑砖,砖上刻着朵没开完的紫苏花,“她说这是当年烧第一窑醋坛时,从窑顶掉下来的砖,带着窑火的气。”

正说着,周明远举着手机冲进作坊:“台湾那边发来了!阿玉醋坊的后人翻出了本窑工日记,里面画着窑炉图,跟咱们棉线记的窑谱能对上!他们说要把日记拍成纪录片,明天就飞来拍老瓮!”

“等等!”赵老西突然指着老瓮裂缝,“这裂缝像不像地图上的海峡?你看这渗水的地方,正好对着坛场和台湾的方向!”众人凑过去看,果然见渗下的水珠在地上积成两个小水洼,被夕阳照得亮晶晶的,像两颗挨在一起的露珠。

这时朵朵跑进来,举着片紫苏叶:“奶奶你看!台湾寄来的种子发芽了!”叶片上还沾着点湿土,叶尖卷着,像只刚睁开的眼睛。林秀娥把叶片轻轻放在老瓮的裂缝上,叶片上的水珠顺着裂缝渗进去,竟把棉线的结洇得更清楚了。

“这哪是老瓮裂了,”邻村老醋匠蹲在瓮边笑,“这是老祖宗在给咱们搭桥呢!你看这窑谱配窑砖,就像两岸的手艺握上了手。”他突然一拍脑袋,“我知道新醋该加什么了——加把窑边土!咱们坛场的窑土,混上台湾的窑砖碎末,这醋里就有两岸的窑火气。”

林秀娥看着大家七手八脚往醋缸里添窑土,突然对晓梅说:“把胭脂纸条和棉线收进玻璃罐,跟那本账册放在一起。”她指着罐口,“再贴张字条:‘老瓮记旧年,新醋酿明天’。”

晓梅刚贴好字条,就见小苏的弟弟又发来视频。视频里,台湾的年轻人正围着个老窑工,老人手里拿着根棉线,正对着手机教大家认结:“这个单结是说,晒醋要晒够七七西十九天,雨天得搬到屋檐下——就像当年你阿玉奶奶总说的,醋要经风雨,才够醇厚。”

视频里的雨声突然传来,原来台湾那边下起了雨。镜头一转,年轻人把刚出窑的小醋坛搬到屋檐下,坛身上用红漆写着“和合”二字,雨滴落在坛口,溅起的水花里,映着屋檐下挂着的紫苏叶,和坛场藤架下的那片,一模一样。

陈磊举着摄像机追出去,正好拍到夕阳穿过雨云的样子——金光落在刚翻的土地上,把埋着桂花种子的地方照得暖暖的。他想起刚才老醋匠说的话,对着镜头轻声道:“老窑裂了缝,却把两岸的手艺连得更紧了。就像这雨和阳光,看似分开,落在土里,都能让种子发芽。”

作坊里突然爆发出欢呼——三地名曲醋第一次出香了。赵老西舀了小半碗,先给林秀娥,又给台湾亲家母:“尝尝?这香里有松针的清,桂花的甜,还有红米的厚——就像咱们凑在一起说话,各有各的调,合起来却顺耳。”

林秀娥抿了一口,眼眶突然热了。这味道像极了小时候,妹妹偷喝新醋被酸得皱眉,却还要抢她碗里的醋说“要分着喝才够味”。她看向窗外,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,天边的晚霞正慢慢往下沉,把坛场的影子和远处的山影连在一起,像极了没烧完的窑火,温温地,暖着要回家的路。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60年代:带着空间闯农家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PDY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