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风掀起林默的衣角时,他正站在博物馆顶楼的通风口旁,手机屏幕的冷光映得他眉峰微蹙。
苏晚的消息还停在"上甘岭战役亲历者家属"几个字上,楼下保安的钥匙串叮当作响,混着他心跳的节奏。
"叮——"新的提示音刺破夜色。
是刘子阳发来的链接,标题刺得人眼睛疼:《被神话的"冰雕连":一场本可避免的非战斗减员》。
林默点进去,配图是张模糊的老照片,文字里夹枪带棒:"所谓'宁死不撤退'的英雄叙事,是否掩盖了指挥失误?
当现代年轻人为虚构的'完美烈士'热泪盈眶时,我们是否该保持清醒?"
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发颤。
三天前《最后一次冲锋》首映礼上,观众举着白花默哀的场景还在眼前——有个穿校服的女孩哭着说"原来他们真的没喝过热水",有位坐轮椅的老兵颤巍巍敬了个礼。
可现在这些字像淬了毒的针,扎进他刚焐热的心窝。
手机突然震动,显示"未知号码"。
林默按下接听键,电流杂音里传来压低的男声:"林老师,劝你收收手。
烈士不是流量密码,把他们从神坛上拉下来,才是对历史负责。"
"你是谁?"林默的声音比夜风更冷。
对方没回答,挂电话前又补了句:"明天早上十点,文旅局会议室,有人要跟你谈谈'历史真实性'。"
嘟嘟声里,林默摸向胸口的怀表。
表壳贴着皮肤发烫,时间轴上的"松骨峰"突然亮得刺眼——那是纪录片里争议最大的章节,爆破手李大海孤身冲过美军火力网的镜头,被质疑"不符合战场常识"。
"他们连李大海的名字都要抹掉。"林默对着空气说,像是在问怀表里的时间轴,又像是在问六十年前的风雪。
凌晨三点,苏晚的工作室还亮着灯。
李红梅正对着电脑删改视频,剪到李大海牺牲的镜头时,鼠标突然顿住——画面里战士抱着炸药包跃出战壕的瞬间,背景里有片模糊的反光,像极了怀表投影里的雪粒。
"晚姐!"她转身喊,"你看这个——"
"先搁下。"苏晚揉着太阳穴从资料堆里抬头,眼下青黑一片。
她面前摊着十几份打印件,全是张远航团队发的"质疑帖",标题从《爆破手的冲锋距离》到《志愿军弹药消耗合理性分析》,每篇都带着"理性讨论"的伪善面具。
门被推开,林默抱着个牛皮纸袋进来,额角沾着星点雪花。"我去档案馆调了松骨峰战役的原始电报。"他把袋子递给苏晚,"总参1950年11月30日电文:'三三五团三连仅剩七人仍固守阵地,爆破手李大海同志于14时23分执行最后爆破任务,掩护大部队转移。
'"
苏晚翻开电文,泛黄的纸页上,"李大海"三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。"张远航说'孤身冲锋不可能',可当年三连只剩七个人,"林默喉结动了动,"包括李大海在内,西个伤员,三个刚满十六岁的新兵。"
工作室的挂钟敲了西下。
刘子阳抱着台老式放映机撞开门,羽绒服上落着雪:"找到了!"他喘着气把胶片塞进机器,"1951年战地记者拍的,松骨峰战场实况!"
银幕亮起时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模糊的黑白影像里,焦土上倒着十几具志愿军战士的遗体,镜头扫过一具压着炸药包的尸体——他的军帽被弹片掀飞,露出年轻的脸,左胸口袋里插着半封家书,字迹还能辨认:"娘,等打完这仗,我给您带上海的雪花膏......"
"就是他!"李红梅指着屏幕,"和我们复原的李大海,连嘴角的痣都在同一个位置!"
苏晚突然站起来,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。"明天去松骨峰。"她抓起外套,"拍真实战场复原。
让那些说'不可能'的人看看,什么叫'他们做到了'。"
松骨峰的风比想象中更冷。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我的投影仪连着1950林默踩着半融的雪壳往山顶走,怀表在羽绒服内袋里一下下撞着心脏。
遗址只剩半截断墙,墙根还嵌着块弹片,在雪里泛着青灰。
"就这儿。"他蹲下,指尖抚过断墙上的刻痕——是当年战士们用刺刀刻的"死守"二字,深可见骨。
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,他忽然想起怀表投影里的场景:李大海把炸药包往怀里拢了拢,对身边只剩一条胳膊的班长说"我眼神好,我去",然后猫着腰冲进火网。
"能感受到吗?"他对着怀表轻声问,"他们的血,还在渗进这石头里。"
怀表突然震动起来,震感透过布料传到掌心。
林默掀开表盖,时间轴上的"松骨峰"正在融化,化作一道金光射向断墙。
雪雾里浮现出模糊的轮廓:戴棉帽的战士,磨破的胶鞋,炸药包上缠着的红布——和纪录片里复原的李大海分毫不差。
"同志。"林默伸出手,指尖穿过虚影,触到一片冰凉的温热,"我们不会让你白冲这一回。"
深夜十一点,林默和李红梅打着手电筒摸进遗址。
白天的雪停了,月亮像枚冻硬的土豆,挂在山尖。
李红梅踩着他的脚印往上爬,羽绒服拉链哗啦作响:"晚姐说张远航那边联系了文旅局,明天上午十点前拿不出新证据,拍摄就要停。"
"我知道。"林默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,"所以今晚必须触发完整投影。"
他们站在断墙前。
林默摘下手套,掌心贴着墙缝里的弹片——六十年前,李大海的手应该也按过这里。
怀表在他另一只手发烫,表盖自动弹开,时间轴化作光带,缠绕着断墙盘旋上升。
"嗡——"
金属嗡鸣震得人耳膜发疼。
李红梅的手电筒"啪"地掉在雪地上,光束里,一个穿着旧棉袄的身影从墙后站了起来。
他的军裤膝盖处破了个洞,露出里面打着补丁的灰布裤,炸药包上的红布结被血浸透,却还鲜艳得刺眼。
"报告!"战士抬起头,眼尾有道疤,"三连爆破手李大海,请求执行最后爆破任务!"
林默的眼泪突然涌出来。
他认出那道疤——在刘子阳找到的战地影像里,李大海牺牲时,左脸正有这么道新添的伤痕。
"批准。"他哑着嗓子说,"我们会帮你把冲锋,传到每一双眼睛里。"
战士笑了,露出颗缺了角的门牙。"好。"他说,转身往"火网"的方向跑去,身影逐渐淡去,只留下一句被风雪卷走的话:"告诉俺娘,别等了......"
凌晨五点,林默的手机在雪地里震动。
是市文化局的电话:"林老师,经核实,目前资料不足以支持'孤身冲锋'的唯一性表述,建议暂停......"
"等等。"林默打断他,望着掌心里还在发烫的怀表,"我有新的证据。"
"什么证据?"
他摸了摸怀表内侧新出现的刻痕——是李大海的名字,用弹片刻的,毛刺扎得掌心生疼。"历史自己说的。"他轻声说,"我要启动投影,把那天的雪,那天的火,都投给你们看。"
山脚下突然传来引擎声。
林默扶着断墙探头往下看,月光里,一辆电动轮椅车正缓缓爬上山坡。
开车的是个五十来岁的男人,鬓角全白,轮椅上放着座半身雕像——老战士穿着旧军装,左脸有道疤,缺角的门牙在月光下泛着暖光。
"林老师?"男人把车停在他脚边,从怀里掏出个布包,"我是李大海的儿子。
俺爹走前说,要是有人还记着他的冲锋......"他打开布包,里面是块叠得方方正正的红布,"把这个系在炸药包上,他冲得更带劲。"
林默接过红布,指尖触到布角的血迹——是六十年前的,早干透了,却还带着股子热乎气。
山风掀起红布,像团烧了六十年的火,在黎明前的暗夜里摇晃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R56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