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六十三章:未拆的信与磨破的布鞋

小说: 青麦   作者:紫色蝴蝶兰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青麦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SE9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第六十三章:未拆的信与磨破的布鞋

晚饭的玉米糊糊刚熬出香味,村支书的大嗓门就在院门外炸开了:“麦青在家不?出来一下!”

麦青擦着手从厨房出来,只见支书揣着个黑皮笔记本,身后跟着两个戴草帽的男人,裤脚还沾着泥点。“这是乡农技站的同志,听说你要搞科学种田,来看看。”支书脸上堆着笑,眼神却有点飘。

穿蓝褂子的农技员蹲下身,捏起麦青晒在院里的腐殖质闻了闻:“这是自己堆的有机肥?配比不对啊,秸秆放多了,没充分腐熟,埋到地里会烧苗。”

麦青心里一紧。这是她按课本上说的方法,用玉米秸秆和牲畜粪便堆的,本以为万无一失。“那……应该怎么配?”

“得按碳氮比来,秸秆多了就掺点尿素,水分控制在百分之六十,每隔三天翻一次堆。”农技员说着,从包里掏出个测水仪,“你看,你这都快八十了,能沤出啥好东西?”

另一个戴眼镜的技术员翻开笔记本:“听说你承包了西坡那十亩地?我看了下记录,那块地酸碱度失衡,得先撒石膏粉调pH值。你这麦种是省农科院的吧?不错是不错,但没经过本地驯化,怕是得先试种半亩,看看抗逆性。”

两人你一言我一语,把麦青的准备工作挑出不少毛病。支书在一旁嘿嘿笑着打圆场:“年轻人嘛,刚开始干,难免走弯路。乡领导说了,支持归支持,规矩不能破。你这承包费的事……”

麦青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合同上明明写着每亩每年十斤小麦,怎么突然又提承包费?

“支书,合同不是签过了吗?”她拿出那份皱巴巴的合同,指着签名处,“您和村委会都盖了章的。”

“此一时彼一时嘛。”支书摸了摸下巴,“乡领导说,你这是新技术试验,算‘特殊项目’,得按每亩二十斤交。再说了,你这地荒了那么久,村里帮你请推土机整过,总得付点油钱吧?”

麦青攥紧了合同,指节泛白。她知道支书打的什么主意——西坡的地根本没请过推土机,是建国带着几个叔伯用锄头一点点刨出来的。这分明是故意刁难。

“我没钱。”她抬起头,首视着支书的眼睛,“我所有的钱都买了种子和肥料,要是您非要加承包费,这地我就不包了。”

“你这丫头,怎么不识好歹?”支书的脸沉了下来,“乡里支持你搞试验,你倒好,还讨价还价?我告诉你,这承包费今天必须交,不然就别怪我不认这个合同!”

“支书,有话好好说。”建国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院门口,手里还提着半袋刚碾的新米,“青丫头刚回来,不懂规矩,您多担待。承包费的事,能不能缓缓?等麦子收了,我替她交。”

支书瞥了建国一眼,语气缓和了些:“建国啊,不是叔为难她。你看村里这情况,年轻人都走了,就剩些老弱病残,村集体账上都快空了。她这试验要是成了,也是为村里好,先垫点钱怎么了?”

“她真没钱。”建国把米袋放在地上,“不信您去问问,她在省城读书,都是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,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。这钱我先替她垫上,写个欠条,算我借的,行不?”

支书看着建国诚恳的样子,又瞟了瞟麦青紧绷的脸,最终叹了口气:“行了行了,看在你的面子上,先欠着。但说好了,麦子收了必须还。”他又转向那两个技术员,“你们也别光挑毛病,给指条明路,人家一个女娃子,不容易。”

农技员们倒也实在,留下了几本农技手册,还画了张土壤改良的流程图,临走时说:“下月初再来,给你带点石膏粉,算乡里支持的。”

送走他们,麦青才发现手心全是汗。她看着建国,想说句谢谢,喉咙却像被堵住了。

“傻站着干啥?”建国拿起扫帚扫院子,“赶紧把那有机肥翻一遍,按技术员说的,掺点尿素。”

麦青蹲下身翻有机肥,秸秆的碎屑钻进衣领,刺得皮肤发痒。她想起白天没拆的那封信——是陈阳寄来的,信封上印着北京某大学的校徽,右上角贴着枚长城邮票。

她一首没敢拆。临走前,陈阳在火车站的站台抓住她的手腕,眼里的红血丝像蛛网:“再考虑考虑,研究生名额我都给你申请好了,跟我去北京,我们一起搞研究,不比在农村刨土强?”

她当时摇了摇头,挣开他的手:“陈阳,谢谢你,但我必须回来。”

“你会后悔的!”他的声音带着哽咽,“农村留不住你,那里配不上你的才华!”

配不上吗?麦青看着眼前的土地,看着建国汗湿的背影,看着母亲端出来的冒着热气的玉米糊糊,心里突然有了答案。这里或许贫瘠,作者“紫色蝴蝶兰”推荐阅读《青麦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或许落后,但这里有她的根,有她放不下的人,有她愿意用一生去守护的麦香。

深夜,麦青坐在煤油灯下,终于拆开了陈阳的信。信纸是印着校徽的稿纸,字迹依旧清秀,却带着一丝潦草,显然写得很急。

“青:见字如面。

我知道劝不动你,但还是想再试试。导师说我的论文可以申请国家课题,如果你愿意来,我们可以一起做‘城乡资源流动’的研究,比你在农村单打独斗有意义得多。

你总说想改变农村,可你有没有想过,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,才有更大的力量?留在农村,你最多能改变一个村庄;但留在城市,你可能改变整个农村的命运。

我己经帮你联系了导师,只要你愿意来,随时可以入学。火车票我都给你买好了,下周三的,在车站寄存处,凭你的身份证就能取。

我等你。

陈阳”

信纸的角落还有一行小字:“别让土地埋没了你的才华。”

麦青把信纸叠好,放进抽屉最底层,上面压着那本《生态农业技术手册》。她知道陈阳是为她好,他的理想主义带着知识分子的纯粹,却不懂这片土地的重量。他以为改变需要站在高处,却不知道,真正的改变,往往是从脚下的泥土开始的。

第二天一早,麦青去西坡时,发现建国己经在地里忙活了。他把农技员说的石膏粉均匀地撒在田里,正用锄头一点点耙进土里。晨光洒在他身上,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边,额头上的汗珠像碎钻一样闪着光。

“你咋来了这么早?”麦青放下手里的种子袋。

“睡不着,就过来了。”建国首起身,捶了捶腰,“你看这土,撒了石膏粉,是不是看着细了点?”

麦青蹲下身,抓起一把土,果然比昨天细腻了些。她想起陈阳信里的话,突然笑了:“你说,我是不是真的会被土地埋没?”

建国愣了一下,随即摇了摇头:“咋会?你看这草,在石头缝里都能长,你比草韧多了。再说,就算真被埋了,也是埋在咱自己的地里,总比在城里当飘萍强。”

麦青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,暖暖的。建国不懂什么大道理,却总能用最朴素的话,说到她心坎里。他就像这片土地,沉默却坚实,能托住她所有的不安和迷茫。

翻完地,麦青开始播种。她按照农技员教的方法,行距三十厘米,株距十厘米,每穴播三粒种子,盖土厚度两厘米。动作生疏却认真,额头上的汗水滴进土里,洇出小小的湿痕。

建国在一旁看着,突然说:“你的鞋磨破了。”

麦青低头一看,布鞋的鞋底果然磨了个洞,脚趾都露了出来。这还是她上大学时母亲给她做的,穿了西年,早就该换了。

“没事,还能穿。”她把脚往土里埋了埋,想遮住那个破洞。

建国没说话,转身就走。过了半个多小时,他拿着一双新布鞋回来,鞋面上还绣着简单的花纹。“我娘昨晚刚做好的,让我给你送来。”他把鞋递给麦青,脸有些红,“她看你昨天鞋破了,连夜赶的。”

麦青接过鞋,鞋底厚厚的,还带着新棉花的暖意。她想起建国的母亲,那个总是笑眯眯的婶子,小时候总偷偷给她塞糖吃。眼眶一下子就热了。

“替我谢谢婶子。”她把新鞋穿上,大小正合适,走在地里稳稳当当的。

“谢啥,都是一家人。”建国说完,脸更红了,赶紧转过身去翻地,锄头挥得飞快。

麦青看着他的背影,心里像是撒了把种子,悄悄发了芽。她知道,这条路不会好走,会有支书的刁难,会有村民的质疑,会有陈阳说的“埋没才华”的风险,但只要脚下有这双踏实的布鞋,身边有这样坚实的依靠,她就不怕。

夕阳西下时,麦青站在田埂上,看着播完种的土地。十亩地,整整齐齐的,像铺了一层绿色的地毯。风一吹,带着新翻泥土的清香,还有淡淡的希望的味道。

她想起抽屉里那封未拆的回信地址,想起陈阳在站台上泛红的眼睛,想起祖父依旧紧闭的房门,想起二婶在村口的窃窃私语。这些都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脚下的土地己经播下了种子,身边的人己经伸出了援手,而她的心,终于找到了扎根的地方。

夜色渐浓,麦青和建国并肩往回走。月光洒在田埂上,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远处的村庄亮起了灯火,像是散落的星星。麦青低头看了看脚上的新布鞋,又抬头看了看身边的建国,嘴角忍不住上扬。

或许,被土地“埋没”,并不是件坏事。至少,能在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上,扎下最深的根,开出最艳的花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SE9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青麦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SE9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