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八章:田埂上的课堂
伏天的日头毒得像火,晒得玉米叶卷了边,可麦青的试验田里却热闹得很。
十几个村民蹲在田埂上,围着麦青手里的土壤检测仪,伸长脖子看得仔细。二婶王桂香最积极,挤在最前面,手里还攥着个皱巴巴的本子,铅笔头在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符号——那是她昨天特意让上小学的孙子教她的“pH值”记号。
“青丫头,你说这黑土真比黄土肥?”村西头的麦老五蹲在地上,用手捻起一把试验田的土,放在鼻尖闻了闻,“我咋闻着跟俺家地里的土一个味儿?”
麦青笑着把检测仪递给他:“老五叔,土好不好,不是闻出来的,得看这仪器。你看这指针,指在7.0上,说明酸碱度正好;你家地里的土我测过,指针指在5.5,偏酸,得拌点草木灰中和。”
“草木灰?那玩意儿不是烧火剩下的渣子吗?”王桂香凑过来,本子上又添了个歪歪扭扭的“灰”字,“这能当肥料?”
“咋不能?”李大爷拄着拐杖站在一旁,接过话头,“草木灰里含钾,能让麦子秸秆壮实,抗倒伏。我教书时课本上写过,这叫‘有机肥’,比化肥养地。”他看了麦青一眼,眼里满是欣慰,“青丫头把大学问用到地里了,咱们得学着点。”
麦青蹲下身,从旁边的袋子里抓出两把麦种,一把放在左手,一把放在右手:“大家再看这麦种。左手是普通种子,右手是咱合作社选的优质种,颗粒比普通种大两成,度也高,这就是为啥咱的麦子能多打三成粮。”
村民们传看着麦种,啧啧称奇。麦老五捏着优质种,突然红了脸:“青丫头,前阵子我还跟人说你瞎折腾,说你‘读傻了’……我对不住你。”
“老五叔,这有啥对不住的?”麦青摆摆手,笑得坦荡,“我刚回来时,自己心里也没底。土地不骗人,你对它下多少功夫,它就给你多少回报。”
正说着,田埂那头传来一阵脚步声。麦青抬头,看见祖父麦老栓背着个竹筐,沿着田埂慢慢走来。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,筐里装着些刚割的青草,显然是去给牲口铡草路过。
他没走近,就在不远处的老槐树下站定,背靠着树干,眼睛望着试验田,手里的旱烟袋“吧嗒吧嗒”抽着,烟雾缭绕中,看不清脸上的表情。但麦青注意到,他的目光在那些的麦穗上停留了很久,嘴角似乎微微往上扬了扬。
“青丫头,你爷这几天天天往你地里跑。”王桂香凑到麦青耳边,压低声音,“昨天我起早去果园,看见他蹲在你这试验田里,用手扒拉土看半天,嘴里还念叨‘这麦根咋这么壮’。”
麦青心里一暖,想起小时候跟着祖父学辨麦种的日子。那时候她才六岁,祖父在粮仓里教她“沉的种子,漂的种子是空壳”,阳光从粮仓的窗棂照进来,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,也落在她好奇的眼睛里。原来那些关于土地的知识,早在那时就悄悄种进了她心里。
“大家看好了,选种得选这样的。”麦青拿起一粒的麦种,举到阳光下,“颗粒,色泽金黄,咬一口,硬邦邦的,带着甜味。这样的种子播下去,才能长出好麦子。”
她边说边示范,教大家如何筛选麦种,如何计算播种密度,如何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浇水时间。村民们听得认真,笔记本上记满了符号和数字,有不懂的就追着问,田埂上的声音此起彼伏,像一场热闹的田间课堂。
日头升到头顶时,建国推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过来,车后座绑着个大保温桶。“歇会儿,喝口水。”他把自行车支在树下,掀开桶盖,里面是凉好的绿豆汤,飘着淡淡的薄荷香。
“还是建国细心!”王桂香第一个跑过去,拿起搪瓷碗舀了一碗,“这绿豆汤熬得稠,解乏!”
村民们纷纷围过去喝绿豆汤,麦青也端了一碗,走到祖父身边。“爷,喝点水。”她把碗递过去。
麦老栓没接,只是往旁边挪了挪,给她腾出块树荫。烟袋锅里的火星明灭了几下,他忽然开口:“你爹当年种麦子,也爱琢磨,就是没你这学问。”
麦青愣了一下,没想到祖父会提起父亲。父亲麦守业是个出了名的“老好人”,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,在祖父面前更是大气不敢出,唯独在种地上,紫色蝴蝶兰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偶尔会跟祖父争几句“这麦子该多浇点水”。
“爹昨天还说,想把咱家那几亩地也加入合作社。”麦青喝了口绿豆汤,甜味顺着喉咙往下滑,“他说跟着你学科学种田,心里踏实。”
麦老栓没说话,只是把烟袋锅在鞋底上磕了磕,站起身,走到试验田边,弯腰掐下一株麦子,放在手里仔细看着。麦穗沉甸甸的,麦粒排列得整整齐齐,比普通麦子多出两排。他捏起一粒,放进嘴里嚼了嚼,脸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。
“青丫头,”他突然转身,看着正在收拾仪器的麦青,“下午去把你李大爷请来,我跟他合计合计,把村东头那片荒坡也开出来,种上你的优质麦。”
麦青又惊又喜:“爷,那片坡地石头多,不好弄……”
“石头多怕啥?”麦老栓打断她,语气里带着点当年的硬朗,“当年开这片试验田,你不也一镐一镐刨出来了?咱麦家人,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。”他顿了顿,声音低了些,“我这把老骨头,还能帮你捡捡石头。”
麦青看着祖父转身往村里走的背影,突然发现,他的背虽然驼了,可脚步却比前两年稳了。阳光落在他身上,把影子拉得很长,像一株倔强的老麦秆,在田埂上扎得笔首。
“青丫头,你爷这是……想通了?”王桂香端着碗走过来,眼里满是惊讶。
麦青点点头,眼里有点发热:“他是想看着咱村的地,长出更多好麦子。”
下午,麦老栓还真把李大爷请到了试验田。两个老人蹲在田埂上,对着一张泛黄的村地图比划了半天。麦老栓的旱烟袋放在一边,烟灰积了长长一截也忘了弹;李大爷的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,手指在“荒坡”两个字上敲得笃笃响。
“这片坡地,得先修条水渠,引南边的河水过来。”李大爷用树枝在地上画着,“不然浇地太费劲。”
“修水渠得不少钱吧?”麦老栓皱着眉,“合作社刚起步,哪来那么多钱?”
“我去乡里问问。”麦青走过去,接过话头,“张书记说过,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政府有补贴。”
麦老栓看了她一眼,没说话,只是从怀里掏出个布包,打开来,里面是一沓皱巴巴的钱,有毛票,有块票,最大的面额是十元,显然是攒了很久的。“这是我这几年攒的养老钱,先拿去修水渠。不够,我再去跟你三叔他们借。”
麦青看着那沓钱,突然想起小时候,祖父为了给弟弟麦强买新书包,把她攒了半年的卖鸡蛋钱收走了,当时她躲在草垛后哭了一下午。可现在,这个一辈子把“钱要留给孙子”挂在嘴边的老人,却愿意拿出养老钱,修一条给全村人用的水渠。
“爷,钱够。”麦青把钱推回去,声音有点哽咽,“合作社申请了贷款,加上乡政府的补贴,足够了。您的钱,留着给自己买两斤好茶叶。”
麦老栓没再坚持,只是把布包重新揣回怀里,嘴角却悄悄往上扬了扬。
夕阳西下时,村民们陆续散去,田埂上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。麦青收拾好仪器,建国帮她把东西搬到自行车上,两人并肩往村里走。晚霞铺满了天空,把麦田染成了金红色,风吹过,麦浪翻滚,像是在跟他们道别。
“青丫头,你看。”建国突然停下脚步,指着村口的老槐树。
麦青抬头,看见祖父麦老栓正站在槐树下,给几个孩子讲着什么。孩子们围着他,听得认真,时不时发出一阵笑声。夕阳的金光落在他身上,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竟有了几分慈祥。
“他在给孩子们讲咋选麦种呢。”建国笑着说,“我刚才听见他说‘青丫头种的麦子,是咱村最好的’。”
麦青看着那一幕,突然觉得眼睛有点。她想起刚回乡时,祖父指着她的鼻子骂“丢人现眼”;想起她熬夜研究农技书时,祖父在窗外冷哼“不务正业”;想起她第一次试种失败时,祖父虽然没说啥,却默默帮她翻了地……
原来那些藏在刻薄和固执背后的,是一个老人对土地最深的眷恋,也是对孙女最笨拙的疼惜。
“走吧。”建国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,“明天还要去乡里送水渠的图纸呢。”
麦青点点头,跟着他往村里走。田埂上的野草被踩出一条小径,月光从云缝里钻出来,照亮了他们脚下的路。远处的村庄里,炊烟己经散了,只有几盏煤油灯还亮着,像星星落在了人间。
麦青知道,修水渠只是开始。后面还有平整土地、统一育种、联系销路,还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。可她不怕,因为她知道,田埂上的脚印越来越密,愿意跟着她走的人越来越多,连最固执的祖父,也悄悄站在了她身后。
风拂过麦田,带来新麦的甜香,也带来远处祖父和孩子们的笑声。麦青回头望了一眼试验田,在月光下,那片金黄的麦子安静地伏着,像一片沉睡的海,藏着无数个明天的希望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SE9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