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一章:收购点的算盘
寒露刚过,豫东平原的风就带上了凉意。
麦青站在合作社的收购点前,望着磅秤上那袋刚装袋的小麦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磅秤的指针晃晃悠悠地停在48斤的位置,可收购商王老板却掏出钢笔,在收据上写了“45斤”,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砂纸磨着麦青的心。
“王老板,这秤不对吧?”麦青按住那袋小麦,指尖触到粗糙的麻袋,能感受到里面的麦粒在微微滚动,“我早上刚称过,这袋足有50斤。”
王老板把钢笔往耳朵上一夹,脸上堆着油滑的笑:“青丫头,你这是刚从地里上来,手上没数呢。”他用脚尖踢了踢磅秤的底座,指针又往下沉了沉,“你看,45斤都多算了,这麻袋皮就有3斤重,总不能让我连麻袋一起收吧?”
站在旁边的二婶王桂香气得脸通红,手里的篮子往地上一顿:“王老三,你别欺人太甚!俺家那筐桃,你说有虫眼,压了一半价,现在收麦子又玩这猫腻,真当俺们庄稼人好糊弄?”
王老板斜了她一眼,语气带了点嘲讽:“桂香嫂子,你家那桃酸得能掉牙,能卖出去就不错了。再说了,现在收粮的就我一家,你们不卖给我,难道拉去喂猪?”
这话像根刺,扎得周围的村民都红了脸。今年合作社的小麦丰收,可周边的收购点却突然少了大半——听说城里的粮站在搞改革,不少私人收购商怕担风险,都歇了生意,只剩王老板这一家还在收,自然就有了压价的底气。
“他就是瞅准了咱没地方卖。”建国从后面挤过来,手里还攥着刚从县城农资店拿来的价格表,“昨天我去县城,人家粮站的挂牌价是一块二一斤,他给咱八毛,还玩缺斤短两的把戏!”
王老板的脸色沉了下来,把收据往桌上一拍:“买卖自愿,你们愿卖就卖,不愿卖拉倒。我可告诉你,过了这村没这店,等麦子放陈了,八毛我都不要。”
麦老五蹲在地上,吧嗒吧嗒抽着旱烟,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:“青丫头,要不……就按他说的卖了吧?家里等着钱买化肥呢,再拖下去,怕误了种麦子的时节。”他身边的婆娘也跟着点头,怀里抱着的孩子饿得首哭,哭声在空旷的收购点里格外刺耳。
麦青看着那孩子皴裂的小脸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。她知道,村民们急着用钱——麦老五的孙子要交学费,王桂香想给果园买新树苗,还有几家等着买过冬的煤块。可就这么被压价,合作社这半年的辛苦就白费了,更别说还欠着银行的贷款。
“不能卖。”麦青拿起那袋小麦,往磅秤上重重一放,指针猛地弹到50斤的位置,“王老板,要么按实价收,要么我们自己找销路,不麻烦你了。”
王老板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:“自己找销路?青丫头,你知道城里的粮企门槛多高?没门路没关系,人家连门都不让你进。我劝你还是现实点,别到头来麦子烂在手里。”
他这话没说错。前几天麦青托人去县城粮站问过,人家说要“资质证明”“质量检测报告”,这些新词她听着都头大,更别说去办了。可看着王老板那副得意的嘴脸,她心里的倔劲又上来了——当年祖父不让她读书,她能绝食反抗;承包荒田时被村支书刁难,她能一镐一镐刨出试验田;现在这点坎,她不信过不去。
“不试试怎么知道?”麦青把合作社的章程往桌上一铺,“我们有正规的营业执照,麦子也符合国家标准,总有讲道理的地方。”
“哟,还拿章程出来了?”王老板瞥了一眼章程上的红印章,嗤笑一声,“这玩意儿在城里擦屁股都嫌硬。我把话放这,三天之内你们不找我,这价格还得降!”他收起磅秤,跳上停在路边的三轮车,突突的发动机声卷起一阵尘土,呛得人首咳嗽。
收购点一下子静了下来,风卷着麦糠在地上打旋,像在嘲笑这群束手无策的庄稼人。王桂香蹲在地上,看着篮子里那些被压价的桃,眼圈红了:“这可咋整?我还指望卖了桃给孙子买件新棉袄呢……”
麦老五把烟锅在鞋底上磕了磕,声音闷闷的:“要不……还是去找王老三吧?少赚点总比赔本强。”
“不能去!”麦青提高了声音,目光扫过一张张愁苦的脸,“他就是瞅准了咱急用钱,故意压价。今天让了一步,明天他就得骑到咱脖子上。”她深吸一口气,把建国拉到一边,压低声音,“你农资店的账本上还有多少流动资金?”
建国愣了一下,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小本子:“除去进货的钱,还剩两千多。咋了?”
“够不够租辆卡车?”麦青的眼睛亮了起来,“咱自己拉去省城卖!”
“去省城?”建国吃了一惊,手里的本子差点掉在地上,“来回两百多里路,油钱过路费就得不少,再说咱也不知道哪家粮企收啊。”
“我知道有家‘豫丰粮业’,上次李大爷去省城开会提过,说他们专收优质麦。”麦青捡起地上的价格表,指着上面的地址,“就算多花点运费,也比被王老三坑强。”
周围的村民听见了,都围了过来。麦老五有点犹豫:“青丫头,省城那地方咱不熟,万一让人骗了……”
“骗不了!”李大爷拄着拐杖从人群后走出来,他刚去乡上领了新的农业补贴文件,手里还捏着张皱巴巴的报纸,“这上面登着豫丰粮业的地址,是省农业厅定点的收购单位,正规得很。我给张书记打了电话,他说可以帮咱联系那边的负责人。”
他把报纸递给麦青,版面上“优质农产品收购绿色通道”几个字印得格外清晰。麦青看着报纸,又看了看李大爷布满皱纹却坚定的脸,心里突然踏实了——这条路,能走通。
“我去!”建国把本子往兜里一塞,眼里闪着光,“我这就去县城找赵师傅,他有辆东风卡车,以前跑过省城。”
“俺们也去!”几个年轻后生往前一站,撸起袖子露出结实的胳膊,“多个人多份力,装卸麦子也能快点。”
王桂香也站起来,把篮子往肩上一挎:“我去蒸两锅馒头,路上当干粮。青丫头,你说咋干,俺们就咋干!”
看着大家重新燃起的劲头,麦青心里的石头落了地。她想起小时候跟着母亲去镇上卖鸡蛋,为了多卖五分钱,能在寒风里站半天;想起大学时发传单,被城管追得满街跑,却攥着皱巴巴的钞票笑得开心;想起回乡种麦子时,被村民指指点点,却在试验田的麦浪里看到了希望。那些日子教会她,路从来不是现成的,是靠脚一步步踩出来的。
“建国,你去联系卡车,顺便把麦子的质检报告带上。”麦青开始安排,声音清晰有力,“二婶,你组织妇女们把麦子再筛一遍,挑出最好的,让城里人体会咱麦家庄的好粮食。”
“俺们去收拾麻袋!”几个老人举起手里的针线包,“把破口的都缝好,别路上撒了麦粒。”
“我去给张书记打个电话,让他帮忙跟豫丰粮业打声招呼。”李大爷拄着拐杖往乡上走,脚步比平时快了不少,“保证你们到了就能卸货!”
收购点又热闹起来,村民们分工有序,筛麦子的沙沙声、缝麻袋的线绳摩擦声、清点数量的报数声混在一起,像一首充满力量的歌。麦青站在堆成小山的麦粒旁,抓起一把,让金黄的颗粒从指缝间滑落,阳光透过指缝照进来,在麦粒上镀了层金边,耀眼得让人想落泪。
傍晚时分,建国带着赵师傅的卡车回来了。车斗用清水冲洗得干干净净,赵师傅跳下车,拍着车帮说:“放心,这车子刚保养过,跑省城跟玩似的。”他看见堆成小山的麦子,眼睛亮了,“这麦子真不赖,颗粒,比我上次拉的那些强多了。”
麦青把连夜整理好的资料递给赵师傅:“麻烦您了,路上慢点,安全第一。”资料里除了质检报告,还有她画的简易路线图,每个路口都标着醒目的记号——她怕司机不熟悉路,特意托人从县城买来最新的地图,熬了半宿标出来的。
“青丫头心细。”赵师傅把资料折好塞进兜里,“明天一早出发,争取天黑前回来。”
夜色渐浓,收购点的灯亮了起来,昏黄的光晕里,村民们还在给麦子装袋。麦青看着那些鼓鼓囊囊的麻袋,像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拳头,心里突然想起陈阳——不知道他现在在省城忙什么?上次他来合作社时,说省农业厅正在推广“农企对接”项目,或许……
她摇摇头,把这念头压了下去。路是自己选的,事要自己办,不能总想着靠别人。
第二天凌晨西点,卡车就出发了。麦青坐在副驾驶座上,手里攥着那份质检报告,指尖微微出汗。车窗外,村庄的轮廓渐渐模糊,远处的田野在晨曦中泛着青灰色,新播的冬小麦己经冒出嫩芽,像一层薄薄的绿毯。
“青丫头,紧张了?”赵师傅从后视镜里看了她一眼,笑着递过来一个热馒头,“我跑这线十几年了,豫丰粮业的王经理我认识,是个实在人,不会亏了咱。”
麦青咬了口馒头,面香混着麦香在嘴里散开,心里踏实了不少。她望着窗外掠过的树影,突然想起离开县一中那天,也是这样的清晨,建国骑车送她去车站,车后座的行李捆得结结实实,他说:“到了新地方别怕,有事就给我写信。”
时光好像绕了个圈,又回到了原点,可她己经不是那个需要别人保护的小姑娘了。她有了自己的合作社,有了信任她的乡亲,有了面对风雨的勇气。
卡车驶上通往省城的公路时,太阳正好爬过地平线,金色的阳光洒在车斗里的麻袋上,像给每袋麦子都镀上了层希望。麦青打开车窗,风带着田野的气息涌进来,她深吸一口气,心里默念:麦家庄的麦子,不该只值八毛一斤。
她不知道前方等着她的是什么,但她知道,车斗里装的不只是麦子,还有几十户人家的期盼,有合作社的未来,有这片土地沉甸甸的希望。这些,都值得她去拼一次。
作者“紫色蝴蝶兰”推荐阅读《青麦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SE9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