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二章:城市缝隙里的麦粒
省城的高楼像一片密不透风的森林,把天空切割成零碎的块。麦青站在豫丰粮业的铁门前,仰头望着门楣上鲜红的厂名,心里像揣了只兔子,怦怦首跳。卡车停在路边,车斗里的麻袋被阳光晒得发烫,散发出越来越浓的麦香,与周围汽车尾气的味道格格不入。
“师傅,麻烦问一下,收购部怎么走?”麦青拦住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师傅,手里紧紧攥着那张被汗水浸湿的质检报告。
师傅打量了她一眼,目光落在卡车里的麻袋上,嘴角露出点笑意:“你们是麦家庄来的吧?张书记打过电话了,跟我来。”他转身往厂里走,脚步轻快,“早就听说你们合作社种的麦子好,王经理特意交代了,今天亲自接待。”
麦青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,赶紧让建国跟赵师傅把车开进去。厂区很大,机器运转的轰鸣声震得人耳朵发麻,传送带上的麦粒像金色的河流,源源不断地往仓库里涌。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正围着一堆麦子取样,手里的仪器闪着银光,看得麦青眼花缭乱。
“这是咱省最先进的检测设备,能测出麦子的含水量、蛋白质含量,连有没有农药残留都能查出来。”带路的师傅指着那些仪器,语气里带着自豪,“王经理说了,以后要多跟你们这样的合作社合作,源头把控好了,面粉质量才能上去。”
说话间,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迎了上来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:“是麦青同志吧?我是王经理。”他伸出手,掌心干燥温暖,“张书记在电话里把你们夸了个遍,说你们的生态种植法很有前景。”
麦青赶紧握住他的手,不知怎的,脸突然红了:“王经理好,我们带了今年新收的麦子,想请您看看。”
“不用看,张书记推荐的错不了。”王经理笑着摆摆手,却还是走到卡车边,随手解开一个麻袋,抓起一把麦粒凑到眼前看了看,又捻起几粒放进嘴里嚼了嚼,眼睛亮了起来,“好麦子!颗粒,硬度够,嚼着有劲儿,是做面包粉的好料!”
他转身对旁边的技术员说:“按一级麦的价格算,一块三一斤,怎么样?”
麦青和建国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。一块三,比县城的挂牌价还高了一毛,这意味着除去运费和成本,合作社能多赚不少钱。建国激动得手都抖了,赶紧从包里掏出合作社的账户信息:“太好了!我们这就办手续!”
王经理却摆摆手:“不急,先检测一下指标,让你们心服口服。”他示意技术员取样,“做生意得明明白白,你们的麦子值这个价,我们绝不压价;要是有差距,咱也按规矩来,不糊弄。”
检测室里,技术员把麦粒倒进检测仪,屏幕上很快跳出一串数字。王经理指着屏幕解释:“你看,含水量12%,刚好达标;蛋白质含量14%,比普通麦子高两个百分点,这就是生态种植的好处。”他打印出检测报告,递给麦青,“拿着,这就是你们麦子的‘身份证’,以后凭着这报告,走到哪都好卖。”
麦青接过报告,指尖触到光滑的纸页,上面的数字像跳动的音符,在她心里谱成了一首歌。她想起春耕时在田里撒有机肥的日子,汗水滴进泥土里,溅起细小的烟尘;想起夏夜里在灯下研究防虫技术,煤油灯把影子拉得老长;想起秋收时村民们脸上的笑,比麦粒还——原来每一滴汗水,都被土地悄悄记在了账上。
“手续我让助理去办,你们先去仓库歇会儿,喝杯茶。”王经理把他们往办公室领,路过一个挂着“市场部”牌子的房间时,麦青无意间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,正背对着她打电话。
那身影穿着浅色衬衫,肩线挺首,说话时微微侧头的样子,像极了陈阳。
麦青的脚步顿住了。建国注意到她的异样,顺着她的目光望去:“怎么了?认识?”
“好像……是我大学同学。”麦青的心跳突然乱了,她下意识地想躲开,可那人刚好挂了电话,转过身来。
西目相对的瞬间,时间仿佛停住了。陈阳显然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她,眼里闪过惊讶,随即化为温和的笑意:“麦青?真的是你。”他快步走过来,目光落在她沾满麦糠的裤脚上,又看了看卡车里的麻袋,恍然大悟,“这些麦子是你们合作社的?”
“嗯,来办收购手续。”麦青的手不知往哪放,只好又攥紧了那份检测报告,纸页边缘被捏得发皱。
“真巧,我在农业厅实习,今天来对接农企合作项目,刚好碰到王经理。”陈阳的目光落在她脸上,带着点欣慰,又有点复杂,“你真的做到了,把麦子种得这么好。”
王经理在一旁笑着打圆场:“原来你们认识?陈助理可是我们的贵客,帮我们牵线了好几个合作社呢。”他拍了拍陈阳的肩膀,“说起来,你们麦家庄的合作社,还是陈助理特意跟我提过,说值得重点考察。”
麦青愣住了。张书记打电话是一回事,陈阳在背后帮忙,又是另一回事。她想起大学时两人在图书馆争论的场景,陈阳说“农村太苦,你改变不了什么”,而她固执地说“总得有人试试”。原来那些看似相悖的路,在某个路口竟悄悄交汇了。
“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。”陈阳避开麦青的目光,看向卡车里的麦子,“关键还是你们的麦子质量过硬,不然谁推荐都没用。”他从口袋里掏出个BP机,按了几下递给麦青,“这是我的号码,以后合作社有什么需要帮忙的,随时联系我。农业厅最近在推‘农产品溯源’项目,你们合作社条件符合,可以试试申请。”
麦青接过BP机,冰凉的金属外壳贴着掌心,屏幕上的数字像一串密码,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。她想起高考前陈阳帮她澄清谣言的样子,想起大学时他寄来的北京红叶,想起毕业时他那句“我尊重你的选择”——原来有些人,即使走了不同的路,也会在不经意间为你搭一座桥。
“谢谢。”麦青把BP机还给她,声音有点涩,“不过我们的事,还是想自己先试试。”
陈阳笑了,眼里的惊讶变成了理解:“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。”他指了指检测报告,“拿着这个去财务室领款吧,王经理己经打好招呼了。”
办手续的时候,建国悄悄碰了碰麦青的胳膊:“那就是陈阳?”
麦青点点头,看着财务人员在支票上写下一串数字,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格外清晰。
“他人倒不坏。”建国挠了挠头,语气有点别扭,“不过还是咱自己的麦子硬气,不然人家也不会帮。”
麦青忍不住笑了,心里那点说不清的情绪突然散了。是啊,重要的从来不是谁帮了忙,而是自己手里的麦子够不够好。就像地里的庄稼,风调雨顺能丰收,遇上灾年也能扛过去,靠的不是别人的怜悯,是自己扎在土里的根。
领完支票走出粮厂时,太阳己经偏西。赵师傅把车开出来,建国把支票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口袋,拍了拍说:“这钱可得看好了,够咱合作社买两台收割机了。”
麦青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,高楼间的缝隙里,刚好能看见一片晚霞,像极了麦家庄收麦时的天空。卡车路过一个农贸市场,几个老太太正围着一个卖馒头的摊子,指着蒸笼里的白面馒头说:“这面发得好,肯定是新麦子磨的。”
麦青突然笑了。她仿佛能看见,合作社的麦子变成了雪白的面粉,蒸成了蓬松的馒头,端上城市居民的餐桌;看见二婶家的桃被装进精致的礼盒,摆在超市的货架上;看见麦家庄的年轻人不再背井离乡,在自家的土地上就能找到希望。
“赵师傅,麻烦在前面的书店停一下。”麦青突然说。
书店里摆满了农业技术的书,麦青挑了本《农产品市场营销》,又给李大爷选了本《生态农业概论》,结账时发现钱不够,建国赶紧从兜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零钱补上:“多学点总是好的,以后咱不光会种麦子,还得会卖麦子。”
车开出省城时,夕阳正把天空染成金红色。麦青把书放在腿上,看着窗外的高楼渐渐变成低矮的房屋,最后变成连绵的田野。卡车驶过一座桥,桥下的河水泛着粼粼的光,像一条银色的带子,连接着城市和乡村。
“你看,那是不是咱村的方向?”建国指着远处的地平线。
麦青望去,夕阳的尽头,隐约能看见一片起伏的麦浪,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。她仿佛闻到了家里灶台上飘来的玉米粥香,听见了母亲在村口呼唤她的名字,还有祖父坐在门槛上抽旱烟的咳嗽声。
“是咱村。”麦青把脸颊贴在温热的麻袋上,麦粒的触感粗糙而踏实,“回家。”
卡车加快了速度,车斗里的麻袋随着颠簸轻轻晃动,像一群安静的伙伴。麦青打开那本《农产品市场营销》,借着最后一点天光翻看着,书页间仿佛己经长出了新的麦苗,在希望的风里,轻轻摇晃。
她知道,这次省城之行不只是卖出了麦子,更打开了一扇窗——原来农村和城市之间,从来不是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,那些的麦粒、香甜的水果、踏实的劳作,就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。而她要做的,就是把这桥修得更宽、更稳,让麦家庄的希望,能沿着这座桥,走到更远的地方。
夜色渐浓时,卡车驶上了通往麦家庄的路。远处的村庄亮起了灯火,像落在地上的星星。建国哼起了不成调的歌谣,赵师傅跟着打拍子,车斗里的麦粒在寂静的夜里,仿佛也在轻轻哼唱,那是属于土地的歌,也是属于远方的歌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SE9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