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8章 子婿日的温情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UQS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黄土地上的年轮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正月十一的晨光漫过周静文家的院门时,望塬己经站在灶台前,深蓝色中山装的袖口卷到肘部,露出的小臂上青筋像老树根般盘虬。他手里攥着把菜刀,正在仔细地切着五花肉,刀工整齐得像丈量过的田垄,肥瘦相间的肉块在案板上码成小山,是给今天来的女婿们准备的 “把子肉”。“老辈人说,十一为子婿日,” 他往锅里倒着菜籽油,油花在锅底跳成金豆子,“嫁出去的女儿带女婿回门,咱得用最好的菜招待,这是规矩,也是体面。”

周静文提着竹篮从院里走进来,黑色棉袄外的枣红罩衣沾着些水珠,是刚摘青菜时蹭的。竹篮里的菠菜、蒜苗、香菇鲜嫩得像带着露水,她往案板上摆着碗筷,银镯子在青花瓷碗上磕出 “叮当” 的响:“我备了八道菜,西荤西素,” 她指着泡在水里的粉条,“这是望梅最爱吃的红薯粉,她女婿小王爱吃炖菜,得多放些。” 王婶坐在灶前添柴,深蓝色头巾的绒球在火光里跳动:“我姥姥说,子婿日的菜得成双,取‘好事成双’的意思,当年我家姑娘带女婿回来,就因少了道菜,那小子第二年就没再来。”

望川背着相机在院里拍照,黑色冲锋衣的口袋里露出半截《东京梦华录》,书页上 “正月十一,民间谓之子婿日,岳家必召女婿饮宴” 的字样被红笔圈着。镜头对准院墙上的红辣椒串,阳光透过椒串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,像幅喜庆的窗花。“哥说的‘子婿日’,书上记载得真详细,” 他的手指在相机屏幕上滑动,“连菜的数量都讲究‘八碟八碗’,和咱村的规矩一模一样。”

念禾穿着红色棉袄蹲在门槛上,手里举着个用红纸剪的小元宝,是周静文教他剪的。他的棉鞋上绣着对鸳鸯,是用金线和银线混绣的,鞋尖对着院门的方向,像在给来的女婿们鞠躬。“姥姥,女婿是啥呀?” 孩子的声音裹着饭菜香,脆生生的像颗刚摘的冬枣,周静文往他嘴里塞了块糖:“就是你姨夫那样的,疼你姨,也孝顺长辈,就像你姥爷对我爹那样。”

赵强扛着捆柴火走进来,军绿色大衣的领口围着条红围巾,是他媳妇给织的,穗子在风里飘成两道火焰。他把柴火靠在厨房墙根,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灶神:“望塬哥,我把炕烧得热热的,等会儿女婿们来了好歇脚。” 军靴在地上跺出串闷响,他往灶膛里添了块松木,火苗 “噼啪” 作响:“传说子婿日的炕得烧旺,能让女婿感受到岳家的热乎,去年我家炕凉,我那女婿回去就感冒了,今年特意多烧了把柴。”

虎子抱着台平板电脑蹲在堂屋,橘红色反光背心外的羽绒服拉链拉到顶,露出里面印着 “智能生活” 的卫衣。他正在查子婿日的传说,屏幕上的 “古代帝王正月十一宴请驸马,民间效仿,遂成子婿日” 字样闪着亮:“周奶奶,您看这上面说,子婿日的由来和朱元璋有关,他正月十一宴请驸马,老百姓就跟着学,” 他往望梅的微信里发了张菜谱,“我给小王哥推荐了道‘富贵有余’,用的是咱村水库的鱼,寓意好。”

望梅带着女婿小王走进院门时,湖蓝色夹克衫的袖口绣着朵并蒂莲,是她昨晚绣的。小王穿着件灰色羽绒服,手里提着个果篮,里面的苹果、香蕉、橙子堆得像座小山,他把果篮递给望塬,腰弯得像株成熟的谷穗:“叔,婶,这是单位发的年货,给您二老尝尝。” 望塬的手掌在小王肩膀上拍了拍,粗糙的掌心带着柴火的温度:“来就来,还带啥东西,家里啥都有。”

周静文的大女儿望兰也带着女婿小李来了,她的紫色棉袄外罩着件米色风衣,是城里买的新款,和望梅的湖蓝色夹克衫站在一起,像两朵盛开的花。小李手里提着个工具箱,是给岳家修东西用的:“叔,我看您家的灯泡有点暗,我给换换。” 说着就往梯子上爬,动作麻利得像只猴子,望塬在下面扶着梯子,粗糙的手掌在梯腿上捏得紧紧的。

王婶拄着枣木拐杖坐在堂屋,深蓝色头巾的绒球上沾着些阳光,像颗金色的珍珠。她拉着小王的手不放,浑浊的眼睛在他脸上打量:“小伙子看着实诚,和望梅般配,” 她往小王手里塞了个红包,“这是子婿日的‘压腰钱’,老规矩,拿着能招财。当年我家女婿第一次上门,我就给了这钱,现在他对我姑娘好得很。” 小王刚要推辞,被望梅按住手:“拿着吧,奶奶的心意。”

赵强带着几个年轻人在院里劈柴,军绿色大衣的袖子卷到胳膊肘,露出的小臂上青筋像条粗壮的绳。他往灶房抱了捆细柴,是特意给炖肉准备的:“望塬哥,小李说想跟我学开旋耕机,” 他往火堆里添了块柴,“这小子城里来的,倒不嫌弃农活累,子婿日认门,也算半个村里人了。” 望川的镜头对准小李递烟给赵强的瞬间,两人的手在柴火堆前相握,像株嫁接的果树,城里的枝桠接上了乡土的根。

虎子在厨房帮周静文择菜,橘红色反光背心的口袋里露出半截录音笔,正录着王婶讲的子婿日传说。“王奶奶说,朱元璋当年为了笼络驸马,特意设了子婿日,” 他把剥好的蒜放进盘里,“现在咱村的子婿日,倒成了城里女婿学农活的日子,小李刚才还问我播种机咋操作呢。” 周静文往锅里倒着酱油,香味瞬间弥漫开来:“年轻人肯学就好,土地不认城里乡下,只认勤快人。”

念禾举着画本在院里写生,红色棉袄的袖子上沾着些颜料,在地上蹭出朵小小的花。他把来的女婿们画成排,小王在给望塬递烟,小李在帮赵强劈柴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,像幅热闹的年画。“姥姥,为啥今天要请女婿吃饭呀?” 孩子的声音裹着饭菜香,周静文往他嘴里塞了块排骨:“因为女婿是半个儿,得疼着,就像地里的麦子,得用心伺候才能长好。”

正午的阳光把堂屋晒得暖洋洋的,八仙桌上的菜摆得满满当当,把子肉的油光、炖鸡的金黄、粉条的透亮在灯光下泛着的光。望塬端起酒杯,深蓝色中山装的领口被酒气熏得有些发亮:“今天子婿日,咱不说虚的,” 他往小王和小李碗里夹着肉,“望梅和望兰是我闺女,你们得好好待她们,就像我侍弄这片地,得用心,不能糊弄。” 小王的酒杯和望塬的碰在一起,“叮” 的声脆响里,酒液晃出金色的涟漪。

小李给周静文夹了块鱼腹,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瓷器:“婶,您做的鱼比城里饭店的还香。” 周静文的银镯子在他手背上轻轻碰了下:“爱吃就多吃点,” 她往小李碗里舀了勺鱼汤,“这鱼是赵强从水库钓的,没喂过饲料,鲜着呢。” 王婶看着小李笨拙地用筷子夹粉条,笑得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花:“城里孩子能吃惯粗粮,就是好样的。”

望梅和望兰在厨房收拾碗筷,湖蓝色和紫色的身影在灶台旁晃动,像两只忙碌的蝴蝶。“小王说想包两亩地种有机蔬菜,” 望梅往锅里倒着热水,“虎子说能提供技术支持。” 望兰擦着盘子,声音里带着些兴奋:“小李想跟望川哥学拍麦田,说要做个农业短视频账号,把咱村的收成拍给城里人看。” 周静文走进来,银镯子在门框上磕出 “叮当” 的响:“这才是子婿日的真意,不是光吃饭,是把心连在起。”

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在院里,小王和小李跟着赵强去看麦田,湖蓝色和灰色的身影在雪地里像两朵移动的花。赵强往雪地上跺了跺军靴,指着远处的麦苗:“这雪层下的苗己经返青,” 他用树枝拨开积雪,露出的绿意像块翡翠,“你们城里人种地用机器,咱这老法子也得学,啥时候浇水,啥时候施肥,都有讲究。” 小王掏出手机拍照,小李在笔记本上记录,像两个认真的学生。

望川的相机镜头对准这温暖的画面,三个身影在麦田里形成道和谐的线,城里的女婿和乡土的汉子在雪地里交流,像场跨越城乡的对话。他把照片发给农业大学的教授,附言:“子婿日的麦田课,比任何讲座都生动。” 教授很快回复:“这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正模样。”

王婶坐在炕头给女婿们缝鞋垫,深蓝色头巾的一角垂在针线笸箩里,像片温柔的云。她往鞋垫上绣着 “五谷丰登” 的图案,针脚虽然有些歪歪扭扭,却异常厚实:“这是给小王和小李的,” 她把鞋垫放进红布包,“子婿日的‘踏春垫’,开春下地不冻脚。当年我给女婿做的鞋垫,他现在还留着呢。” 周静文往包里塞了些谷种:“再带点咱村的谷种,回去试试种在花盆里,也算认认根。”

傍晚的霞光给麦田镀上层金箔,小王和小李提着红布包往回走,湖蓝色和灰色的身影在雪地里像两团跳动的光。望塬站在院门口挥手,深蓝色中山装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像根定海神针。“常回来看看,” 他往两人手里塞了些刚蒸的馒头,“地里的活忙不过来,随时叫你们。” 小李的眼睛有些发红,把馒头紧紧抱在怀里:“叔,清明我就来,跟您学种玉米。”

周静文在厨房收拾碗筷,银镯子在碗沿上碰出清脆的响。她把剩下的菜打包,准备给张大爷送去:“子婿日的菜得分享,才叫‘团圆’。” 王婶帮着擦桌子,深蓝色头巾的绒球在灯光下跳动:“还是现在的日子好,城里女婿肯来乡下,不像以前,姑娘嫁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。” 望川的相机记录下这温馨的瞬间,灶台上的残羹、墙上的年画、老人的笑脸在暮色里泛着暖光,像首未完的歌。

念禾趴在炕桌上给画本上色,红色棉袄的袖子沾着些油渍,是吃排骨时蹭的。他在画的角落写了句:“爷爷说,女婿也是家人,要像爱麦子样爱他们。” 望塬凑过来看画,粗糙的手掌在小李的身影上点了点:“给他们画辆拖拉机,开春好来种地。” 烟灰在画纸上蹭出个淡淡的圈,像个滚动的车轮。

夜色漫过麦田时,村里的灯光在雪地里像颗颗温暖的星。望塬坐在炕头抽旱烟,烟袋锅里的火星映着他眼角的皱纹,像两朵盛开的花。他知道,这些关于子婿日的习俗,会像种子样埋进城里女婿的心里,让他们懂得乡土的珍贵,就像祖辈那样。

正月十一的月亮在天上走,像块巨大的玉璧。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子婿日的温情里等待着春耕,望塬用饭菜连接着城乡的情,周静文用针线缝合着家人的心,望川用镜头记录着融合的美,赵强用农活搭建着沟通的桥,望梅用理解化解着城乡的隔,虎子用科技缩短着彼此的距,念禾用画笔描绘着团圆的景。

当最后缕月光离开院门,子婿日的温情己经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。那些藏在习俗里的智慧,像层看不见的肥,滋养着每颗渴望连接的心。就像朱元璋设子婿日是为了团结,现在的子婿日是为了融合,黄土地上的子婿日,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宴请,是对亲情的珍视,对乡土的热爱,对未来的期盼 —— 就像那雪层下的麦苗,在城乡交融的春风里,正悄悄拔节生长,等待着夏天的繁茂,秋天的辉煌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UQS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UQS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