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二的晨雾还没散尽,望塬己经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,深蓝色中山装外罩着件黑色棉马甲,是周静文用旧棉袄改的,领口的盘扣用红绳系成个吉祥结。他手里攥着根粗壮的槐树枝,是昨天特意选的,枝干笔首得像丈量过的标杆,正往树杈上固定横梁,动作稳得像在给土地划垄。“老辈人说,十二搭灯棚,” 他往横梁上绑着麻绳,绳结打得又快又牢,“元宵节的灯会得提前搭棚,这棚子得结实,能经住十来天的风雪,就像地里的苗,根基得稳。”
周静文提着竹篮从村里走来,黑色棉袄外的枣红罩衣沾着些浆糊,是昨晚糊灯笼时蹭的。竹篮里的红纸、竹篾、蜡烛堆得像座小山,她往临时搭的木桌上摆着剪刀、尺子,银镯子在竹篾上磕出 “叮当” 的响:“我备了三十盏灯笼的料,” 她举起片剪好的灯面,上面用金粉画着 “五谷丰登”,“这是给灯棚最顶上挂的,得让远处都能看见。” 王婶坐在小马扎上削竹篾,深蓝色头巾的绒球在晨光里跳动:“我姥姥说,十二搭灯棚是为了‘照虚耗’,灯笼亮了,能把晦气照跑,当年我家灯棚搭得矮,那年的麦子就被虫蛀了。”
望川背着相机在槐树下转悠,黑色冲锋衣的口袋里露出半截《燕京岁时记》,书页上 “正月十二日搭灯棚,悬灯结彩,以备元宵赏玩” 的字样被红笔圈着。镜头对准望塬搭建的横梁,晨光透过槐树枝桠,在木头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像撒了把碎金。“哥搭的灯棚有讲究,” 他的手指在相机屏幕上滑动,“横梁离地面三丈三,对应‘三十三天天外天’,老辈人说这样的灯能照到天庭。”
念禾穿着红色棉袄蹲在木桌旁,手里举着个用高粱秆扎的小灯笼架,是周静文教他扎的,框架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。他的棉鞋上绣着盏小灯笼,是用金线绣的,鞋尖对着灯棚的方向,像在给未完成的灯棚鞠躬。“爷爷,灯棚上要挂多少灯笼呀?” 孩子的声音裹着竹篾的清香,脆生生的像颗刚剥的莲子,望塬往他手里塞了根短竹篾:“三十六个,对应三十六天罡,每个灯笼里都藏着个心愿,就像地里的种子,藏着丰收的盼头。”
赵强驾驶着三轮车运来捆新砍的松木,军绿色大衣的领口围着条绿围巾,是王婶用去年的麦秆编的,穗子上缀着些小铃铛。他把松木靠在槐树下,每根都截得长短一致,像列队的士兵:“望塬哥,这木料够结实,我特意让林场的兄弟选的,” 他往手心哈了口热气,军靴在地上跺出串闷响,“传说十二搭灯棚得用松木,松木辟邪,能护住灯不灭,去年我用了杨木,有两盏灯没到元宵就灭了,今年可得仔细。”
虎子抱着卷 LED 灯带蹲在灯棚下,橘红色反光背心外的羽绒服拉链拉到顶,露出里面印着 “光影科技” 的卫衣。他正在比对灯带的长度,屏幕上的 “30 米” 字样闪着亮:“望塬爷,这灯带比蜡烛亮十倍,还不怕风吹雨打,” 他往灯棚的横梁上比划,“我设计了‘走马灯’模式,能转出‘福’字和麦穗的图案。” 他从背包里掏出个 U 盘,“这是从网上学的编程,能让灯带跟着村里的锣鼓点变颜色。”
望梅带着几个妇女走进来,湖蓝色夹克衫的袖口绣着朵灯笼花,是她昨晚绣的。她们手里提着的竹篮里装着各色布料,有红的、粉的、绿的,都是合作社的边角料,说 “十二做灯衣,灯亮人也亮”。张婶拿起块红绸布往竹篾上比划:“我年轻时学过剪灯花,这‘连年有余’的图案保准好看。” 望梅往每个人手里塞了把剪刀:“虎子说要留十个灯笼让孩子们画,念禾都盼好几天了。”
王婶坐在小马扎上讲故事,深蓝色头巾的一角垂在竹篾堆里,像片温柔的云。她的手指在灯面上轻轻划着:“传说搭灯棚和姜子牙有关,当年他封神时忘了自己,老百姓就在正月十二搭灯棚,让他也能享受人间香火,” 她指着望塬固定的横梁,“这最顶上的灯得留给姜子牙,他保咱庄稼人平安。” 周静文往灯面的西角剪着穗子:“您老说得对,咱得让每个神明都有地方歇脚。”
赵强带着几个年轻人往灯棚上搭竖梁,军绿色大衣的袖子卷到胳膊肘,露出的小臂上青筋像条粗壮的缆绳。他把梁木对准标记好的位置,喊着号子:“一二三,使劲!” 木梁稳稳落在横梁上,像给灯棚安上了脊梁。“传说灯棚的竖梁得是单数,” 他往梁上系着红布,“七根梁对应‘七星高照’,九根梁对应‘九州同庆’,咱村这九根梁,盼着全国都丰收。” 年轻人的号子在晨雾里散开,像锤锤砸在夯土上的闷响。
望川的相机镜头对准灯棚下的忙碌景象,望塬在调整横梁的水平,深蓝色中山装的影子在地上投成个沉稳的 “十” 字;周静文在糊灯面,银镯子在红纸上划出道温柔的弧线;念禾举着小灯笼架在旁边模仿,红色棉袄像团跳动的火。这些画面在镜头里流淌,像首关于光明的歌。
上午的阳光把灯棚晒得暖洋洋的,周静文在木桌上糊灯笼,黑色棉袄的袖口沾着些金粉,是画图案时蹭的。她往竹篾架上糊着红纸,动作像在给土地覆膜,平整得没有丝褶皱:“这灯笼得糊三层纸,” 她用手指在灯面上轻轻按,“里层棉纸防烫,中层红纸显色,外层油纸防水,当年我姥姥就这么教我的,她糊的灯笼能从除夕用到元宵。” 张婶帮着递浆糊,粗瓷碗里的浆糊泛着糯米的清香:“还是老法子扎实,去年买的塑料灯笼,没几天就褪色了。”
望梅和几个妇女在绣灯面,湖蓝色夹克衫的影子在布料上轻轻晃。她往 “五谷丰登” 的灯面上绣着谷穗,金线在红布上闪着亮:“这穗子得绣十八粒谷,对应‘十八般庄稼’,” 她的银针在布上穿梭,“虎子说要给灯面加荧光粉,晚上能更亮,我觉得还是手绣的有温度。” 年轻媳妇小李往灯面上缝着亮片:“加点新花样也好看,就像地里的杂交稻,又有老味道又高产。”
虎子在灯棚上安装 LED 灯带,橘红色反光背心在阳光下像块燃烧的炭。他往灯带的接口处裹着防水胶带,动作细得像在给麦苗间苗:“望梅姐,这灯带的开关我接了个遥控器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黄土地上的年轮 ” 他往望川手里塞了个小巧的遥控器,“您看,按一下是常亮,按两下是闪烁,按三下是走马灯模式。” 望川按了下遥控器,灯带瞬间亮起,红色的光透过未糊好的灯架,在地上投出片斑驳的影,像块巨大的窗花。
念禾趴在木桌旁画灯面,红色棉袄的袖子沾着些颜料,像落了些彩色的星星。他把灯面画成片金黄的麦田,望塬在收割,望梅在扬场,赵强的拖拉机在田埂上跑,最上面画了个大大的太阳,像盏永不熄灭的灯。“爷爷,我的灯笼能挂在最高处吗?” 孩子的声音裹着颜料的气息,望塬往他手里塞了块糖:“只要画得好,就挂在姜子牙那盏旁边,让他也看看咱村的麦子。”
正午的阳光把灯棚晒得暖洋洋的,周静文在临时搭的灶台旁煮饺子,黑色棉袄的袖口沾着些面粉,像落了层霜。她往锅里下着白菜馅饺子,说 “十二吃菜饺,灯明人不吵”。王婶坐在灶前添柴,深蓝色头巾的绒球在火光里跳动:“我姥姥说,这饺子得捏成月牙形,像盏小灯笼,吃了能让眼睛亮,看灯看得清楚。” 望塬端着饺子给搭棚的年轻人送去,粗瓷碗在手里稳稳当当:“多吃点,下午还得加把劲。”
下午的风渐渐大了,望塬检查灯棚的稳固性,深蓝色中山装的影子在横梁上晃动。他用手推着竖梁,纹丝不动的样子像座山:“这棚子能经住六级风,” 他往地基里垫着石块,“就像种麦子得踩实,灯棚的根基也得砸牢,不然元宵刮风就麻烦了。” 赵强往梁上绑着防风绳,绳子在树杈上绕了三圈,结打得像铁铸的:“我多加了两根斜拉绳,像给棚子安了拐棍,更稳当。”
望川的相机镜头对准灯棚的细节,横梁上的红布在风里飘成火焰,未完成的灯笼像串待放的花骨朵,LED 灯带的线头闪着微弱的光。他拍到虎子教周静文用遥控器的瞬间,老人的手指在小巧的遥控器上有些发颤,虎子的手掌覆在上面引导,像株老树发了新芽;拍到望梅和张婶讨论灯面图案的侧脸,传统与现代在红布上交织,像幅和谐的织锦。
傍晚的霞光给灯棚镀上层金箔,望塬站在棚下打量着初步成型的框架,深蓝色中山装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像根定海神针。三十六个灯笼架己经挂满横梁,像串倒挂的金钟,虽然还没糊上灯面,却己透着股热闹的气。“传说十二的灯棚得见亮,” 他往一个临时糊好的灯笼里点上蜡烛,火光透过红纸在地上投出个晃动的 “福” 字,“这样能引来福气,就像地里的苗见了光才肯长。”
周静文把糊好的十盏灯笼挂在棚下,银镯子在灯笼绳上碰出清脆的响。红纸上的 “五谷丰登”“风调雨顺” 在暮色里泛着暖光,像句句无声的祈愿。王婶拄着拐杖在棚下转悠,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:“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像样的灯棚了,” 她的手掌在灯笼上轻轻摸,“我年轻时的灯棚比这小,却也照亮了全村的路,现在的孩子有福了。”
虎子按下遥控器,LED 灯带瞬间亮起,红色的光在灯笼架间流淌,像条温暖的河。他往望梅手里塞了个备用电池:“这电池能撑七天,元宵前我再来换次新的。” 望梅的手指在遥控器上按了按,灯带开始闪烁,像无数颗跳动的星:“还是这新东西亮堂,就是别让它抢了手绣灯笼的风头。”
念禾举着自己画的灯面跑过来,红色棉袄在暮色里像颗滚动的糖葫芦。他把灯面递给望塬,粗糙的手掌在画纸上轻轻,突然觉得这孩子画的麦田,比任何灯面都动人。“就挂在正中间,” 望塬往竹篾架上固定着画纸,“让所有人都看看,咱村的希望在地里,也在孩子眼里。”
夜色漫过灯棚时,三十六个灯笼己经挂好一半,糊好的红纸在烛光和 LED 灯的映照下,像片燃烧的花海。望塬坐在老槐树下抽旱烟,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,像灯棚下未熄的烛火。他想起爹当年搭灯棚的样子,也是这样的正月十二,也是这棵老槐树,爹说 “灯是地上的星,星是天上的灯,照亮了路,也照亮了心”,现在他总算明白,这些灯笼照的不是黑暗,是日子里的盼头。
周静文在收拾工具,银镯子在竹篮沿上碰出清脆的响。她把剩下的材料打包,准备明天接着干:“灯棚搭好了,心里也亮堂了。” 王婶帮着清点灯笼数量,深蓝色头巾的绒球在灯光下跳动:“我姥姥说,十二的灯棚亮,来年的麦子旺,这话准没错。”
望川把今天拍的照片导入电脑,黑色冲锋衣的口袋里还揣着片剪下来的红纸,是从废灯面上捡的。屏幕上的灯棚框架、手糊的灯笼、LED 灯带的光影在暮色里泛着暖光,他给这组照片命名为 “光明的传承”,发送给民俗教授时,特意附上句:“黄土地上的灯棚,是对光明的向往,更是对传统的延续。”
念禾趴在炕桌上给灯面涂色,红色棉袄的口袋里装着个小小的 LED 灯,是虎子给的。他在画的角落写了句:“爷爷说,灯笼越多,春天来得越快。” 望塬凑过来看画,粗糙的手指在灯笼的火苗上点了点:“给火苗画个笑脸,日子就该乐呵呵的。” 烟灰在画纸上蹭出个淡淡的圈,像个温暖的光晕。
正月十二的月亮在天上走,像盏巨大的灯笼。黄土地上的人们在灯棚下等待着元宵,望塬用老手艺搭建着光明的骨架,周静文用巧手糊制着温暖的灯衣,望川用镜头记录着光影的传承,赵强用力量守护着灯棚的稳固,望梅用针线绣出丰收的期盼,虎子用科技点亮传统的灯笼,念禾用画笔描绘着光明的未来。
当最后一缕月光离开灯棚,未熄的灯光己经融入乡村的夜色。那些藏在灯影里的期盼,像层看不见的光,照亮着每颗等待春天的心。就像姜子牙的传说不是为了迷信,灯棚的搭建是为了让人们在寒冬里看见温暖,黄土地上的灯棚,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装饰,是对生活的热爱,对未来的向往,对这片土地永恒的眷恋 —— 就像那雪层下的麦苗,在灯光的映照里,正攒着劲要往上长,等待着元宵的灯火,也等待着春天的阳光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UQS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