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62章 元宵夜的欢腾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UQS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黄土地上的年轮

正月十五的暮色刚漫过村头的老槐树,望塬己经站在灯棚下的最高处,深蓝色中山装的领口系着条崭新的红绸带,是念禾早上特意给他系的。他手里攥着盏巨大的 “五谷丰登” 灯,竹篾框架上糊着层厚厚的棉纸,金粉画的谷穗在夕阳里闪着亮,像片缩小的麦田。“老辈人说,十五闹元宵,” 他往灯架上挂着主灯,动作稳得像在给土地划界,“这灯得由村里最年长的人挂,能保全年顺遂,就像地里的苗,得有个好领头的。”

周静文提着竹篮从村里走来,黑色棉袄外的枣红罩衣沾着些糯米粉,是刚滚元宵时蹭的。竹篮里的芝麻馅、花生馅、豆沙馅元宵堆得像座小山,她往临时搭的长桌上摆着碗筷,银镯子在青花瓷碗上磕出 “叮当” 的响:“我备了三百个元宵,” 她指着最大的那盆芝麻馅,“这是望川最爱吃的,他从小就爱吃这口,说香得能多吃两碗。” 王婶坐在灶台前添柴,深蓝色头巾的绒球在火光里跳动:“我姥姥说,元宵得吃双数,取‘好事成双’的意思,当年我家要是多吃两个元宵,那年的麦子就不会被冰雹砸了。”

望川背着相机在灯棚下穿梭,黑色冲锋衣的口袋里露出半截《岁时广记》,书页上 “正月十五为上元节,张灯结彩,食元宵,以庆太平” 的字样被红笔圈着。镜头对准正在挂灯的村民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,像朵盛开的花。“哥挂的主灯有讲究,” 他的手指在相机屏幕上滑动,“灯高八尺八,对应‘八八发发’;灯面八方,代表‘八方来财’,这细节比书上记的还周全。”

念禾穿着红色棉袄在灯棚下跑来跑去,手里举着个兔子灯,是望塬用高粱秆扎的,灯面画着三只小兔子在麦田里奔跑。他的棉鞋上沾着些泥点,是刚才帮着搬灯笼时蹭的,跑到望塬的梯子下仰着小脸喊:“爷爷,啥时候点灯呀?我都等不及了!” 望塬从梯子上下来,粗糙的手掌在孩子头上揉了揉:“等月亮爬上来,现在点灯,金粉的光显不出来,就像地里的麦子,得等太阳晒够了才香。”

赵强驾驶着辆三轮车运来锣鼓队的家伙,军绿色大衣的领口围着条红绿相间的围巾,是他媳妇用合作社的边角料拼的。他把锣鼓、镲子、唢呐卸下来,动作麻利得像在卸农资:“望塬哥,锣鼓队的人都到齐了,” 他往鼓面上拍了拍,声音浑厚得像闷雷,“传说元宵的鼓声能驱邪,去年我家鼓没敲响,就生了场病,今年特意请了镇上的鼓手。”

虎子抱着台音响蹲在灯棚旁,橘红色反光背心外的羽绒服拉链拉到顶,露出里面印着 “欢乐元宵” 的卫衣。他正在调试音乐,屏幕上的 “正月十五闹花灯”“猜灯谜” 等曲目闪着亮:“望塬爷,我下载了些现代舞曲,” 他往望梅手里塞了个遥控器,“您看,按一下是传统锣鼓,按两下是现代舞曲,年轻人和老人都能乐呵。” 从背包里掏出个烟雾机,“我准备了些彩烟,点灯时放,像彩虹落在灯棚上。”

望梅带着几个妇女在挂灯谜的谜底,湖蓝色夹克衫的袖口绣着个小小的灯笼,是她昨晚绣的。她们往每个灯谜旁挂着写有谜底的纸条,红色的纸在风中飘成条线,说 “十五揭谜,全年通明”。张婶往谜底纸条上缀着些小彩球,风一吹 “沙沙” 响,像串会跳舞的星:“我年轻时闹元宵,就靠这彩球辨谜底,离老远就知道中没中,比现在的广播还方便。”

王婶拄着枣木拐杖坐在长桌旁,深蓝色头巾的绒球上沾着些月光,像颗银色的珍珠。她给孩子们讲元宵的传说,手指在元宵上轻轻划着:“传说汉武帝时就有元宵节,” 她指着望塬刚挂好的主灯,“那时候叫‘上元灯节’,张灯结彩,吃元宵,和咱现在一样热闹。” 念禾突然问:“元宵是圆的,像不像月亮?” 王婶笑得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花:“可不是嘛,吃了元宵,就像把月亮吃到了肚里,全年心里都亮堂。”

夜幕降临的时候,灯棚下己经挤满了人,锣鼓队的家伙摆得整整齐齐,像列队的士兵。望塬站在主灯旁,手里举着个火把,深蓝色中山装的影子在地上投成个巨大的 “人” 字。“吉时到,点灯!” 他的嗓门在夜空里回荡,像声惊雷,火把往主灯的蜡烛上凑,火苗 “腾” 地窜起,金粉画的谷穗在火光里像活了过来,在灯面上轻轻晃动。

虎子按下遥控器,三十六盏彩灯瞬间亮起,LED 灯带同时闪烁,红色、黄色、绿色的光在灯棚下交织,像条流动的彩虹。烟雾机喷出的彩烟在灯光里飘成朵巨大的云,孩子们的欢呼声在烟雾里炸开,像串清脆的鞭炮。“亮了!亮了!” 念禾举着兔子灯在人群里穿梭,红色棉袄像团跳动的火,兔子灯的影子在地上跑,像只真正的兔子。

望川的相机快门 “咔嚓” 作响,镜头里的灯海、笑脸、彩烟在夜色里泛着暖光。他拍到望塬点燃主灯的瞬间,火苗在他粗糙的手指间跳跃;拍到周静文给老人分元宵的侧脸,银镯子在灯光里划出道温柔的弧线;拍到赵强敲鼓的背影,军绿色大衣在鼓点里晃动,像座沉稳的山。这些画面在镜头里流淌,像首关于欢乐的歌。

周静文在长桌上分元宵,黑色棉袄的袖口沾着些糖霜,像落了层雪。她往每个人碗里舀了六个元宵,说 “六六大顺,全年顺利”。张大爷咬着元宵,含糊不清地说:“还是静文妹子的元宵地道,芝麻馅里放了点桂花,香得很。” 望川往嘴里塞着元宵,烫得首哈气,镜片后的眼睛却亮得像两盏灯:“比城里买的速冻元宵强百倍,有麦子的香。”

望梅和妇女们在给猜中灯谜的人发大奖,湖蓝色夹克衫的影子在奖品台旁晃动。最大的奖品是台小型播种机,是合作社用年底分红买的,奖给了猜中最难灯谜的小李。“这灯谜‘远树两行山倒影,轻舟一叶水平流’是‘慧’字,” 望梅往小李手里塞着奖品,“你猜中了,这机器归你,开春种地能省不少力。” 小李的脸涨得像盏红灯笼,手都有些抖:“真的?我这辈子还没中过这么大的奖!”

赵强带着锣鼓队在灯棚下表演,军绿色大衣的袖子卷到胳膊肘,露出的小臂上青筋像条粗壮的绳。他敲的鼓点又稳又响,像在给土地擂鼓助威,“咚咚锵” 的节奏裹着灯光在村里回荡,像场盛大的庆典。年轻人们跟着鼓点跳舞,虎子放的现代舞曲和传统锣鼓奇妙地融合,像首跨越时空的歌。

虎子操控着无人机在灯棚上空盘旋,橘红色反光背心在地面的灯光里像块燃烧的炭。他往无人机上挂了串小灯笼,屏幕上的灯棚在夜色里像朵盛开的花,主灯的位置亮得像颗跳动的心脏。“望梅姐,您看这航拍图,” 他往望川手里塞了个平板,“咱村的灯棚在全县都是独一份的,比镇上的还漂亮。”

念禾趴在望塬的肩头看舞龙,红色棉袄的帽子歪在一边,露出的小脸上沾着些金粉,像颗撒了糖的苹果。龙灯在锣鼓声里翻滚,金色的龙身在灯光里像条活的龙,龙嘴里的宝珠闪着亮,像颗巨大的元宵。“爷爷,龙也爱吃元宵吗?” 孩子的声音裹着鼓点,望塬往他嘴里塞了个元宵:“爱吃,你看它舞得多欢,就是在抢元宵呢。”

午夜的钟声敲响时,元宵夜的欢腾达到了高潮。望塬站在灯棚下,望着这片欢乐的海洋,深蓝色中山装的肩头落了些灯灰,像落了层细雪。他想起爹说的 “元宵不是闹,是聚”,现在他总算明白,这些灯光、笑声、元宵,聚起的不只是热闹,是乡亲们的心,是黄土地上的魂。

周静文在收拾碗筷,银镯子在碗沿上碰出清脆的响。她把没吃完的元宵打包,准备给晚归的人留着:“元宵得热乎着吃,才叫团圆。” 王婶帮着清点灯笼数量,深蓝色头巾的绒球在灯光里跳动:“我姥姥说,元宵的灯亮到天明,来年的麦子就长得旺,这话准没错。”

望梅和虎子在给灯笼换蜡烛,湖蓝色和橘红色的身影在灯架间穿梭,像两只忙碌的蝴蝶。“这盏灯的蜡快烧完了,” 望梅往灯里换着新蜡,“得让灯亮到天亮,不能辜负了老辈人的说法。” 虎子往 LED 灯的电池盒里塞了块新电池:“我这灯能亮到明天中午,保证没问题。”

望川把今天拍的照片导入电脑,黑色冲锋衣的口袋里还揣着颗没吃完的元宵,糯米的清香混着桂花的甜。屏幕上的元宵夜像幅流动的画,灯海、笑脸、鼓点在夜色里泛着暖光,他给这组照片命名为 “元宵夜的团圆”,发送给民俗教授时,特意附上句:“黄土地上的元宵,是对团圆的珍视,更是对生活的热爱。”

念禾躺在炕上,红色棉袄的口袋里装着个小小的灯笼,是望梅给他留的。他在梦里看见所有的元宵都变成了灯笼,在麦田里飘成条金色的河,照亮了整个黄土地。望塬坐在炕头抽旱烟,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,像灯棚下未熄的烛光,他知道,这些藏在元宵里的团圆,会像种子样埋进每个人心里,等到春天,就会发芽生长,长成片金色的希望。

正月十五的月亮在天上走,像个巨大的元宵。黄土地上的灯棚在月光下泛着温暖的光,望塬用老规矩守护着团圆的传统,周静文用巧手传递着生活的甘甜,望川用镜头记录着欢乐的瞬间,赵强用鼓点敲响了丰收的期盼,望梅用细致打理着节日的温馨,虎子用科技点亮了传统的夜晚,念禾用纯真收藏着所有的美好。

这些在元宵夜里闪耀的光,像串珍珠,被岁月的线串在一起,老的不褪色,新的更璀璨。当最后一盏灯在晨曦里熄灭,元宵的意义早己超越了节日本身,它是黄土地写给春天的请柬,字里行间都是对土地的眷恋,对丰收的期盼,对未来的向往 —— 就像那雪层下的麦苗,在元宵的灯火里,正攒着劲要往上长,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春天,等待着金色的麦浪翻滚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UQS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UQS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