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雨的晨雾在苗垄间绕成白纱,望塬己经蹲在复壮区的玉米苗旁,深蓝色中山装的肘部沾着些潮湿的草屑,手里攥着把牛角小锄,锄尖在苗根周围划着浅浅的圈。“老辈人说,谷雨养苗,根壮苗高,” 他往圈里撒着腐熟的羊粪,褐色的粪粒在晨光里像碎玛瑙,“病刚好的苗得‘少吃多餐’,羊粪性温,不会烧根,就像给大病初愈的人熬小米粥,得慢慢补,急了反而伤脾胃。”
周静文提着藤篮从田埂走来,蓝布衫的口袋里装着些晒干的蒲公英,是春天挖的。竹篮里的小米粥用粗瓷碗装着,碗沿还沾着些米粒,旁边摆着几样腌菜,是她今早刚拌的。她往田埂的青石上摆着碗筷,银镯子在碗沿上磕出 “叮当” 的响:“我蒸了些荠菜窝窝,” 她用帕子擦着石上的露水,“谷雨吃荠菜,清热又败火,去年你守着病苗熬了三夜,今年可得按时吃饭。”
望川举着相机在复壮区移动,黑色冲锋衣的拉链敞开着,镜头里的望塬正用手指给幼苗培土,指腹轻轻压实根部的土壤,动作像在给婴儿掖被角。“哥护苗总留三分松,” 他对着镜头低语,手指在屏幕上放大画面,“说土太实会闷根,这分寸比虎子的土壤紧实度仪还准 —— 那边的检测台上,仪器屏幕显示‘1.2g/cm3’的绿色数值,正是望塬说的‘松而不浮’。”
念禾穿着红色的小褂子蹲在苗垄边,手里举着个小竹篮,篮里装着他收集的碎玉米芯,是从清明防治区捡的。他的布鞋上沾着些湿泥,是刚才跟着望塬撒粪时蹭的,小脸蛋凑近复壮苗喊:“苗儿苗儿快快长,长得比我还高!” 望塬往他篮里放了把草木灰:“这是‘壮骨粉’,撒在根边能防虫害,当年我像你这么大,你奶奶总让我给菜苗撒灰,说能沾沾力气。”
赵强驾驶着辆小型松土机驶进田里,军绿色工装的领口系着条白毛巾,机器的松土齿在苗垄间灵活地转动,像群忙碌的小爪子。“望塬哥,这机器调的深度正好,” 他从驾驶座探出头喊,军靴在踏板上磕出闷响,“不伤新根,还能把土坷垃打碎,比人工快八倍,这二十亩地一上午就能松完。” 他突然压低声音,“南边的苗有点黄,望梅姐正让虎子测叶绿素含量,怕是缺营养。”
虎子蹲在苗情检测台前,橘红色反光背心在阳光下像块燃烧的炭,手里的叶绿素仪正夹着片复壮苗的叶子,屏幕上的 “45SPAD” 字样闪着绿光。“望塬爷,这叶绿素含量上来了,” 他往望梅手里递着检测报告,纸页上的叶片光谱图像条绿色的波浪,“比清明时高了 15 个单位,说明光合作用恢复得不错。” 他从箱里掏出个便携式养分速测仪,“您看这氮磷钾比例,还是有点缺钾,得补点草木灰。”
望梅站在田头的规划图前,湖蓝色夹克衫的口袋里别着支钢笔,笔尖在 “复壮区管护计划” 上飞快地划着。她的手指在 “松土、追肥、防涝” 几个字上点了点,眉头渐渐舒展:“张婶带几个人去拾捡田间的玉米芯,” 她突然扬声喊,声音里带着股轻快,“小李跟虎子去准备防涝沟,预报说后天有大雨,得提前做好准备!”
王婶坐在田埂的老槐树下编草帘,深蓝色头巾的绒球随着手指起落,草帘上的网格编得又匀又密。“这草帘得用谷雨前的麦秸编,” 她往草里掺着些艾草叶,“能挡挡阳光,还能保湿,当年我男人护苗,总用我编的草帘,说比塑料布透气,苗儿长得舒坦。” 周静文往她手里塞了个粗瓷碗:“您老喝点小米粥,刚熬好的,热乎着呢。”
日头爬到头顶时,望塬把牛角锄靠在田埂上,深蓝色中山装的前襟沾着些羊粪渣,像落了些褐色的星。他蹲在树荫下喝小米粥,粗瓷碗里的荠菜窝窝冒着热气,清香混着米香钻进鼻腔。“这松土机是比人工省力,” 他望着赵强驾驶的机器,粥碗在手里转了个圈,“可垄边的苗还得手松,机器太硬,容易碰伤新根,当年你爷爷就说,种地得有‘远攻近守’,远处用机器,近处靠双手。”
周静文往他碗里添了些腌菜:“快吃点,下午还得去南边看看,” 她往望塬手里塞了块荠菜窝窝,“虎子说缺钾,正好用你攒的草木灰,一举两得。” 望塬的牙齿在窝窝上 “咯吱” 响:“我早就备着呢,去年冬天烧的秸秆灰,筛了三遍,比买的钾肥纯,还不花钱。”
望川的相机镜头扫过忙碌的田野,望塬的牛角锄在复壮苗根旁轻舞,松土追肥一气呵成;赵强的松土机在远处作业,机器的轰鸣声与望塬的动作声交织;望梅的湖蓝色身影在田埂上移动,指挥着众人准备防涝,像朵盛开的花。这些画面在镜头里流淌,像首关于谷雨的诗。
下午的日头稍微偏西,望塬拎着袋草木灰走进了南边的苗田,手里的小瓢在灰袋里舀着,动作匀得像在撒盐。他往发黄的苗根旁撒着灰,白色的粉末在绿色的苗垄间划出淡淡的痕:“这草木灰是‘万能肥’,” 他往望梅手里抓了把灰,“既能补钾,又能防病害,当年你爹总说,家有草木灰,种地不用愁,比啥化肥都管用。”
虎子的检测仪显示撒过草木灰的苗钾含量上升了 0.3%,他往望塬手里递着数据:“这法子真管用,” 他指着屏幕上的对比图,“比单独施钾肥见效快,还环保。” 望塬往苗叶上撒了把细土,土粒在叶片上形成层保护膜:“这是‘防晒土’,老辈人传的,能防日灼,比你那仪器更懂庄稼的心思。”
念禾的小篮子里己经装满了玉米芯,他抱着篮子往防涝沟边跑,红色的身影在田野里像团跳动的火焰。“梅姨梅姨,这些老玉米芯能埋在沟里吗?” 他的篮子太小,玉米芯撒了一路,却笑得格外开心。望梅往他兜里塞了颗糖:“当然能,念禾捡的玉米芯,埋在沟里能挡水,比石头还管用。”
傍晚的霞光给田野镀上了层金箔,望塬站在防涝沟旁,看着沟里埋好的玉米芯,像给土地系了条绿色的腰带。他往望梅手里递着小瓢:“这地算稳妥了,” 他的声音里带着股踏实,“明早再松遍土,保准苗儿长得壮。” 望梅的眼睛亮了,往他手里塞了瓶水:“您老歇着吧,剩下的我们来弄,今天您都撒了三袋草木灰了。”
虎子把检测设备装进箱子,橘红色的身影在暮色里像块燃烧的炭。他往望塬手里塞了份苗情报告:“这是复壮苗的生长数据,平均株高比上周长了 5 厘米,” 他指着上面的曲线图,“按这速度,月底就能赶上正常苗的长势。” 望塬的手在报告上拍了拍:“不是我草木灰撒得好,是这地有灵性,你对它好,它就给你长好庄稼。”
望川整理相机时,发现最后一张照片是望塬和虎子蹲在苗垄边的背影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望塬手里的草木灰和虎子的检测仪放在一起,像对配合默契的老伙计。他突然明白,复壮苗的过程,就像土地上的传承,既需要老法子的滋养,也需要新科技的助力,两者缺一不可。
谷雨的夜晚,田野里的虫鸣渐渐热闹起来,像在唱着欢快的歌。望塬坐在炕头抽旱烟,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,映着他脸上的皱纹,像被雨水冲刷过的沟壑。周静文端来碗玉米粥,粗瓷碗上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视线:“别琢磨了,苗儿长得好着呢,睡吧。”
望塬的烟袋锅在炕沿上磕了磕:“我在想,明年咱在田埂上种点草木犀,既能当绿肥,又能防病害,比年年攒草木灰省事。” 周静文往他碗里放了块红糖:“这主意好,我明天就跟望梅说说,让她记在规划里。”
念禾躺在炕尾睡着了,怀里抱着个画满玉米苗的本子,上面的苗儿长得又高又壮,根须上缠着玉米芯,旁边站着撒草木灰的爷爷和拿着检测仪的虎子,像两个守护苗儿的巨人。望川给他掖好被角,心里想着,这田野里的故事,还在继续呢。
夜色渐深,月光洒在苗垄上,给复壮的玉米苗镀上了层银霜。望塬站在窗前望着田野,心里像揣着块踏实的土 —— 他知道,只要用心管护,不管是传统的草木灰,还是现代的检测仪,都能让苗儿长得茁壮。这谷雨的雨带来的不只是滋润,还有庄稼人复苗壮的智慧,让老经验焕发新活力,让新技术扎根土地,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希望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黄土地上的年轮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UQS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