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芸现在也不知道。
每当顺芸遇到困难,记忆总是让她充满希望。
躺在床上,回忆起广西的家——
记忆里的广西老家总笼着一层温润的水汽。
向南顺芸闭上眼就能看见堂屋那方八仙桌——
酸枝木桌面上烫着细密的缠枝纹。
每年除夕,父亲都会用朱砂在桌角描新的“福”字,红漆渗进木纹,像极了母亲熬的红糖水。
此刻她仿佛又听见母亲的声音从厨房飘来。
“芸儿,快来尝尝妈做的酿豆腐,刚出锅的!”
堂屋东侧的书房是父亲的天地。
整面墙的樟木书架上,《论语》与《天工开物》并排躺着,线装书的霉味混着墨香,是向南顺芸最早的文化启蒙。
父亲总戴着老花镜坐在梨花木书桌前,砚台里永远磨着徽墨。
见她溜进来,便会指着《楚辞》里的插画。
“芸儿,多看书,长知识。你看这‘纫秋兰以为佩’,说的就是咱后院的兰草。”
母亲的卧房藏着整个家最精致的物件。
那张榉木雕花床榻是外婆的陪嫁,床楣上的“凤穿牡丹”雕工细得能看见凤凰羽毛的纹路。
每当夏日傍晚,母亲会坐在雕花栏杆旁,用壮锦的边角料给她缝沙包,针脚起落间,线轴在阳光里转出银闪闪的圈。
最让向南顺芸魂牵梦绕的是后院。
青砖铺就的甬道旁,父亲用碎瓷片拼了幅“岁寒三友”,青苔顺着瓷缝滋长,给松针添了抹鲜活的绿。
墙角那口老井是全家的命脉,井栏上刻着模糊的“光绪年制”。
桶绳长年累月的摩擦在石面上勒出深沟。
她至今记得第一次独自打水。
木桶撞上井壁发出的“咚”响,井水打上来时映着自己晃悠悠的脸,甘甜里带着铁锈味。
民国三十七年的夏天,桂江的洪水像头黄色巨兽,卷着荔枝树桩冲进院子。
向南顺芸当时正蹲在井边洗桑葚,看见浑浊的泥水漫过门槛。
手里的竹篮“啪嗒”掉在地上。
“别怕!”父亲的声音从堂屋传来,他正用粗麻绳捆扎书柜。
“大家一起搬东西,往高处走!”
他卷起的裤腿上沾着泥浆,却仍不忘把最珍贵的《永乐大典》残卷塞进防水的油布包。
母亲则把棉被裹在雕花床榻的下半截,嘴里不停念叨:“这床不能泡水,你外婆当年……”
向南顺芸抓起墙角的木盆,把书房的砚台、毛笔往里装。
冰冷的洪水己经没到膝盖,漂浮的杂物撞得她首晃。
“阿爸,墨锭漂起来了!”
她尖叫着去捞,却被父亲一把拽住:“先搬书!墨锭沉,丢不了!”
全家在二楼守了三天三夜。
洪水退去那天,向南顺芸跟着父亲下楼,看见八仙桌的雕花缝里卡着水草,书房的地砖被泡得鼓起。
父亲蹲在泥地里扒拉半天,突然举起块黑乎乎的东西:“看!墨锭还在!”那锭胡开文的“轻胶十万杵”裹着淤泥,却依然坚硬如铁。
母亲在清理床榻时发现雕花缝里藏着颗桑葚核,己经发了芽。
“你看”。
她把嫩苗递给向南顺芸,“再大的水,也淹不死想活的东西。”
这就是亲情的力量——
从回忆里抽离,西合院的老槐树正落着今年的第一片叶子。
向南顺芸摸了摸窗台上胡周幸福送的槐叶筐。
突然想起洪水后父亲说的话:“家就像这口井,不管在哪儿,只要根还在,就能打出甘甜的水。”
她推开屋门,正看见一大爷爷在修煤炉。
“大爷爷”。
向南顺芸递过刚晒好的柿饼。
“这西合院以前有啥好玩的事儿吗?”
“好玩的事多了!以前每到中秋,二大爷会在院里摆八仙桌,孩子们抢着摸他鸟笼里的画眉……”
他说话时,向南顺芸看见王大妈在晾衣绳旁偷偷望过来,手里的棒槌停在半空。
“三大爷,讲故事,博古通今……”。
“她大年夜饭……”。
我细心的咨询了一大爷爷对胡周幸福的看法,以及对我们的支持。
“真爱不在于物质我外在,而在于内心。看我跟一大妈生活磕磕绊绊,不富不贵平淡是真。”
顺芸像是吃了定心丸。
顺记南思?溯光篇:跨地域记忆的文化井脉。
胡周小哈密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WP1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