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幕之上,德黑兰会议的议题从如何赢得战争,转向了更为冷酷且决定性的问题: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。
画面中,三巨头的神情严肃。字幕清晰地列出他们的初步方案:
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:将德国分割成五个自治的邦,从根本上瓦解其再次统一的可能。
英国首相丘吉尔主张:将德国分成两个部分,大体上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与其他地区的分离。
联盟领导人斯大林则强调:必须严惩战犯,彻底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复活,并要求在德国(以及未来的日本)边境附近控制某些战略基地,以保障联盟的安全。
每一个方案都如同手术刀,准备对德意志的躯体进行切割。虽然这仅是初步讨论,并未形成最终决议,但其背后透露出的彻底肢解德意志的意图,己足够清晰。
柏林,无忧宫。
死一般的寂静笼罩着大厅。威廉二世的脸上的血色一点点褪去,他死死盯着天幕上那三个分割方案,嘴唇哆嗦着,却发不出一点声音。
“五……五个部分?像切蛋糕一样?”小毛奇的声音干涩而颤抖,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绝望,“他们……他们要彻底抹掉德意志?”
法金汉一拳砸在桌面上,脸色铁青:“两个部分?还是五个部分?有区别吗?都是灭亡!他们根本不打算给我们任何机会!连作为一个统一国家存在的资格都要剥夺!”一种前所未有的、深入骨髓的寒意席卷了在场的每一个德国人。战败的阴影他们曾想象过,但如此彻底、如此屈辱的肢解方案,远远超出了他们最坏的预期。
威廉二世终于爆发出来,声音嘶哑而疯狂:“不!绝不!德意志绝不能接受这样的命运!这是比凡尔赛条约残酷千百倍的羞辱!那个落榜生!他把德国带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!他让整个文明世界都视我们为必须彻底切除的毒瘤!”极度的愤怒和更深的绝望交织在一起,让他几乎崩溃。他预见到的是帝国的终结,是民族的碎裂。
话题转向波兰。天幕显示,三国首脑承诺在战后重建一个“独立的、强大的波兰”。
然而,这承诺并未引起多少暖意。画面迅速展示了波兰疆界变更的初步商讨:联盟原则上同意波兰的领土西移,其本土位于所谓的“寇松线”和“奥德河线”之间。但作为交换,斯大林要求把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及其周边地区划归联盟。
波兰,华沙乃至所有正在观看天幕的波兰地区,陷入了一种奇异的沉默。没有欢呼,没有激动,只有深深的疲惫和怀疑。
“又来了……大国的承诺。”一位波兰老贵族苦涩地对着身边的人说,“1918年他们也是这样承诺的,结果呢?二十年的独立,然后再次被瓜分!”
“用德国的土地补偿我们被俄国人拿走的土地……我们再次成了他们交易桌上的筹码。”一位年轻的军官冷冷地说,脸上毫无喜悦之情,“我们的边界,由他们来划定,从不问我们愿不愿意。”
经历了天幕首播的一战惨烈、战后波兰的艰难重生、以及二战初期被苏德再次瓜分和英法绥靖的背叛,波兰人早己对大国们的“游戏”失去了任何幻想和信任。
绝大多数波兰人心中涌起的不是复国的希望,而是冰冷的忧虑:“一旦再次爆发战争,不管德国东山再起,还是俄国决心西进,波兰都将首当其冲,再次成为战场和牺牲品。”所谓的“强大”和“独立”,在这些钢铁巨兽的夹缝中,显得如此脆弱和可笑。他们需要的不是承诺,而是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,但这恰恰是地缘政治现实中最奢侈的东西。
天幕显示,尽管签署了《德黑兰宣言》,宣称“无论是在战时,还是在战后和平时期都将共同协作”,但暗地里的算计并未停止。
丘吉尔仍未完全放弃他的地中海战略,试图通过说服土耳其参战和说服美国人放弃在远东对蒋介石的承诺(安达曼群岛两栖作战)来挽回局面。于是,在德黑兰会议后,12月2日至6日,英美紧接着举行了第二次开罗会议。
然而,罗斯福虽然在远东问题上对丘吉尔有所让步,但由于土耳其坚决不愿冒险参战,丘吉尔的巴尔干方案最终彻底化为泡影。罗斯福本人,也因国内数百万美籍波兰裔选民的顾虑,在对波兰边界问题上不愿过于公开地表态。
最终,一切回归到德黑兰达成的核心协议上。
天幕列出了会议的主要成果:
① 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;
② 就战后国际组织交换意见;
③ 初步讨论分割德国;
④ 赞成重建波兰,其边界西移;
⑤ 联盟同意欧战结束后对日作战。
《德黑兰宣言》和《关于伊朗的宣言》被庄严签署,宣言中充满了“共同协作”、“消除暴政和奴役、迫害和压制”的崇高字眼。
“冠冕堂皇的逢场空话!”柏林,威廉二世看着那些宣言词句,讥讽地大笑,笑声中充满了悲凉,“协作?不过是瓜分前的暂时合伙!消除暴政?他们自己就是最大的暴政执行者!”德国人的绝望感,让他们对任何美好的承诺都抱以最深的怀疑。
伦敦,丘吉尔(1914年)闷闷不乐地看着自己的计划最终流产。“土耳其人……总是缺乏胆识。”他抱怨道,但更多的是对无法阻止联盟西进趋势的无奈。
巴黎,爱丽舍宫。
“会议结束了,协议达成了。”霞飞元帅总结道,“战争结束的路径似乎清晰了。”
福煦元帅却摇头:“但和平的路径,却布满了荆棘。德国被分割的怨恨,波兰被交易的屈辱,英美苏之间的互不信任……所有这些,都比任何书面宣言都更加真实。”
天幕上,《德黑兰宣言》的文字庄严肃穆,罗列着三国对德国、波兰、伊朗以及未来世界的安排。画面扫过罗斯福、丘吉尔和斯大林签署文件时凝重或略带满意的脸庞。
随后,宣言全文以文字形式滚动播放,确保每一个单词都清晰可见。
罗马,加里波第宫。
伊曼纽尔三世国王起初还保持着国王的威仪,仔细阅读着宣言的每一项条款,试图在其中找到与意大利相关的部分——无论是作为需要被处置的敌人,或是未来可能被考虑的对象,哪怕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提及。
他的目光从第一行扫到最后一行,又从最后一行仔细地检索回第一行。
没有。
一个字都没有。
“这……这不可能……”他喃喃自语,身体微微前倾,几乎要贴到天幕上,似乎怀疑自己看漏了。“意大利呢?难道对于他们来说,意大利己经……不存在了吗?”
一种比被谴责、被瓜分更深切的寒意,瞬间攫住了他的心脏。那不是愤怒,而是一种被彻底无视、被完全遗忘的巨大羞辱和恐慌。
“德国,要被分割五块还是两块……波兰,要重建且边界西移……伊朗,获得了承诺和援助……甚至远东的日本,都被提及将成为联盟的目标……”他一项项地数着,声音越来越低,越来越颤抖,“唯独意大利……仿佛从未在这场战争中存在过一样。他们甚至懒得在菜单上提到我们……”
他颓然坐回椅子里,脸色灰败。作为一个古老王国的君主,他此刻感受到的是一种帝国彻底沦亡、被世界舞台抛弃的彻骨悲凉。意大利,己经不重要到了如此地步?连被胜利者讨论和规划的资格都失去了?
不仅仅是国王。
在意大利的各个城市,天幕之下,无数民众也发现了这个令人窒息的事实。
“没有我们?为什么没有提到意大利?”
“我们是透明的吗?难道我们打的仗,流的血,都不算数了吗?”
“他们己经在规划战后世界了,而那里……没有意大利的位置。”
起初是疑惑的低语,随即变成了广泛的、难以接受的沉寂,最后,某种压抑的啜泣和愤怒的吼声在各地零星响起。
在热那亚,一些年迈的、曾经跟随加里波第征战的老“红衫军”战士,穿着早己褪色的旧军服,看着天幕,浑浊的眼泪顺着脸上的沟壑滚落。他们曾为意大利的统一和强盛浴血奋战,梦想着重现罗马的荣光。
“完了……彻底的完了……”一位老人捶打着胸膛,哭嚎着,“荣光!罗马的荣光!全都葬送掉了!我们不仅上不了强国的桌子,现在连菜单上都找不到名字了!”
这种被世界彻底边缘化的绝望感,甚至比战败本身的预告更加摧残人心。它意味着不仅仅是军事的失败,更是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的彻底沦丧。
而在他的报社里,主编墨索里尼猛地将手中的笔摔在桌上,脸色铁青。但与其他人的绝望不同,他的眼中燃烧的是一种屈辱转化而成的、更加极端的怒火。
“耻辱!奇耻大辱!”他对着空荡荡的办公室低吼,“这就是软弱和犹豫的下场!这就是没有强大意志和铁腕领袖的代价!”
他猛地抓起笔,疯狂地在稿纸上书写:“……我们必须记住这一天!记住被蔑视的耻辱!意大利需要的是力量!是让世界不得不倾听我们的声音!我们需要的是……”他的笔尖几乎要戳破纸张,写下的是更加激进和民族主义的狂热词句。对他而言,这种无视,反而成了他鼓吹极端思想、否定现有秩序的最佳弹药。
天幕上,三巨头正在为他们的合作举杯。而亚平宁半岛,却沉浸在一片被世界遗忘的、冰冷彻骨的绝望与悲愤之中。意大利,仿佛成了德黑兰会议上一个无声的幽灵,一个被胜利者们心照不宣、忽略不计的注脚。
天幕直播一战,法国人先傻了!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天幕直播一战,法国人先傻了!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X55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