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灰蒙蒙地亮着,村里的树梢还挂着一层浅雾,微风拂过,卷起树叶细碎的沙沙声。
林秀兰踏着露水出了门,手里提着昨天亲手缝好的西双布鞋样品,用塑料袋包得严严实实。布鞋边沿还带着针脚的毛刺,但鞋面挺括,颜色大方,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。
她走到村口时,周嫂己经在等着了。周嫂是村里做快递代收的,虽然是个临时点,但她和镇上的快递员打得火热,只要有包裹,第二天基本就能送到镇中心。
“秀兰妹子,这就是你昨天说的样品?”周嫂一边接过袋子一边好奇地看,“啧啧,这针脚真细,像机器车的一样。”
“都是我手缝的。”林秀兰笑笑,“今天寄去镇上南头的那家鞋厂试试看,他们说先要样品看做工,再定货。”
“人家厂子都愿意给你机会,说明你这真是做得好。”周嫂把袋子收进大篮子里,拍了拍她的手,“我跟送货的刘师傅说了,让他帮你稳当点送,路上不颠坏了。”
“谢谢你。”林秀兰由衷地感激。
“谢啥谢,以前你家条件好,又帮村里学校做饭,又教孩子功课,谁不记得你林秀兰?咱们这村,就你是个有章法的人。你这布鞋,别说镇上的,改天说不准还能上到市里去呢。”
林秀兰笑笑,没有接话。她知道这不是一句夸奖能走通的路。每一步她都走得小心翼翼,哪怕别人以为她有本事,她心里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谨慎。
她回家后,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日记本,在笔记的右下角写上:
“己寄出样品鞋西双,预计三天内到厂。若无回音,五日后致电。”
她的字很清秀,每一笔都认真,没有多余的潦草,就像她的日子,一点点积攒着。
强子放学回来,一进门就问:“妈,今天你们那几位阿姨还来吗?”
“来啊。”林秀兰接过他书包,“你先去洗个脸,我炖了红枣鸡汤,等会儿热了吃。”
“今天老师夸我了,说我作文写得好。”强子背着手站在厨房门口,有点小得意。
“是嘛?你写的啥?”
“我写‘我的妈妈’,就写你早上煮鸡蛋、缝鞋面,还说你是我见过最认真做事的人。”
林秀兰心里一动,嘴角不自觉地扬起:“那你老师说什么?”
“她说我写得特别真,像是有画面感。”
“强子,你长大了。”
强子笑笑,像个小大人似地点点头,又跑去洗脸。
傍晚五点左右,几个女人又准时来了。
小莲今天穿了件颜色明亮的碎花上衣,手里提着一个圆塑料桶,里面放着她昨天缝完的两片鞋面,还有几块边角料。
“秀兰姐,我昨天在家又试着缝了点,你帮我看看这边是不是歪了点。”
林秀兰拿起她做好的布料,摸了摸布的接缝,轻轻地拉了一下。
“你看这边走线,其实你线头拉紧些就好了,不然一穿就撑开。”
“我昨晚缝到十二点,越做越想试,还拿你教的方法去对线。”
林秀兰拍拍她的手:“做得挺好,咱们都在练,你只要天天做,比我当年学得还快。”
冯玉琴和陈玉兰也陆续赶来,王玲背着自家半岁的孩子,一只胳膊还夹着布包。那孩子乖极了,睡在布包里几乎不出声,偶尔咂咂嘴,也只是轻轻哼一声。
“我家那口子喝醉了,睡在屋门口,我没法子,只能背孩子来了。”
林秀兰赶紧让她把孩子放在小屋靠南窗的木板床上,又翻出自家的一床薄被,把孩子包了起来。
“没事,这里通风,孩子睡着了你就能好好做。”
“谢谢秀兰姐。”王玲的眼圈微红。
“咱们是一条线上的人,有难一起扛。等你做出第一双布鞋,你就知道,你不是一个人在熬。”
这句话,在屋里悄悄地散开,像老井里起了一股温热的泉水。
晚上七点多,几人分工整理布片、画线、剪裁、打样,配合得比昨天更顺了些。虽然动作还不是很快,但比起第一天的生涩,己经有了些基础。
“下周我们可以开始第一批试做。”林秀兰边缝边说,“这周我再教你们把针脚练熟,鞋帮和鞋底接合是最难的一步,我们要慢慢来。”
“秀兰姐,那做一双布鞋,算咱们一天的活计吗?”冯玉琴问。
“刚开始不算,别着急。等你们能一口气做完一双不出错,我就安排你们按件算。”
几人听了都点头,眼里透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光。
这些年,她们不是没想过出去打工,可婆婆不让,孩子没人带,男人不疼,自己也没底气。现在忽然有一个机会,是她们自己的手、自己的时间和心思换来的,心里就多了点实在的希望。
林秀兰望着她们,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感动。
这不是她一个人的胜利。
这是一群女人,在最困顿的日子里,用针线、布片和一双双粗糙的手,在生活的夹缝中开出的一条缝。
或许不宽,但能呼吸;或许不快,但足够踏实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ZK1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