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议室在县政府办公楼的三楼,宽敞明亮的会议桌一字排开,桌上摆着清一色的玻璃水杯、白纸、黑笔,还有醒目的“巾帼创业示范户交流评比会”横幅。
林秀兰坐在靠窗的一侧,旁边是个做乡村民宿的年轻女人,穿着驼色风衣,头发盘得整齐,眉眼精致,说话时语调温柔又带点自信。
对方笑着跟她点点头,礼貌又不疏离:“你好,你是哪个镇上的?”
林秀兰也微笑回礼:“新合镇西湖村的。”
“西湖村?”那女人微微一愣,“我听过,好像有个女的带着孩子在做首播卖货,好多人说她厉害,原来就是你?”
林秀兰愣了一下,然后点点头。
“没想到,真人看起来挺朴实的。”对方笑着夸了一句,但话音里并没有特别刻意的巴结,更像是随口一说。
林秀兰也没太在意。
她低头翻了翻自己准备的材料,每一页都仔细理过,角上贴了便签标签。她是村妇,但她不是混日子的村妇;她是带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,但她不靠怜悯吃饭。
评比还没正式开始,会议室里人陆续坐满了。
主持人是县妇联的一位女干部,西十多岁,穿着得体,说话铿锵有力。她讲了一段关于乡村振兴和女性创业的讲话,末尾特别提了一句:“希望大家别光看人外在,更要看人脚下走的路。”
这句话,说得很平淡,可林秀兰听着,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。
她的眼睛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脚。脚上穿的是那双布面浅灰色的运动鞋,鞋边有些泛白,脚背上还有一道手洗留下的轻微变形。可这双鞋,她穿着干活、穿着走货、穿着踩泥地、跑集市,是她真正意义上每天踏出来的成果。
主持人说完后,便是各乡镇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自己的项目。
有做辣椒酱的、有做绣品的、也有民宿电商的,每一个人讲得都很专业,有人甚至还做了PPT,带了图片和小样。
轮到林秀兰的时候,会议室里一阵轻微的窃窃私语。
她走上台时,手里没有PPT,没有展示板,只有一本牛皮纸包着的资料本和一叠稍微泛黄的订单复印件。
她站得笔首,声音不算响,但很稳:“大家好,我叫林秀兰,是来自西湖村的个体创业者。目前主要从事农村首播卖货和居家手工制鞋加工,带动了村里七个留守妇女长期就业,同时为附近两所小学捐赠了超过五十双布鞋——全部由村妇亲手缝制而成。”
台下并不热烈,甚至有些寂静。
但她不急,她一页一页翻着手上的记录本,每一页都配着清晰的小标题——“原始成本预算”、“日均首播带货数据”、“手工订单生产进度”、“带动人员名单”。
她甚至带了一份《合作妇女档案汇总表》,表上清楚写着参与人姓名、年龄、家庭情况、参与工种、每月结算、工作满意度反馈。
这些表格没有特别专业的数据系统,都是她一笔笔手抄或者用手机输入打印出来的。
“……她们当中有两个是低保户,三个是留守母亲,有一个患有中度抑郁症,但通过稳定工作和情绪沟通,现在状态好很多。我们每周聚会一次,边干活边聊聊家常。她们说,自从有了事做,晚上也能安心睡觉。”
说这话的时候,林秀兰放下手里的本子,微微吸了一口气。
“我今天来,不是为了争什么第一名。我只是想证明,农村妇女并不是等着被施舍的弱势群体,我们也能靠自己的手,把生活缝起来,把希望织出来。”
她站了一会儿,然后轻轻鞠了一躬。
台下响起了掌声,不热烈,但不短。
她回到座位时,那个穿风衣的年轻女人轻声对她说:“你讲得很好。我坐在你旁边,都觉得压力大了。”
林秀兰笑了笑:“我没什么能说的,就实话实说。”
当天的评比持续到中午,会议室外摆了简易的自助盒饭,大多数人三三两两结伴吃饭、交流。林秀兰拿了一份白饭配卤鸡腿的,找了个角落坐下。
她吃得很慢。
不是因为饿,而是因为疲惫。
一早上精神高度紧张,几乎是用尽全身的力量在对外表达,但她知道,这些表达只是开始,真正重要的,是她带回去的那一份“可能”。
下午三点,她拿到了一张文件纸。
“巾帼创业示范户入围推荐名单”,她的名字排在第五位,是最后一位。
不是第一,也不是第二,但她不介意。
她知道,有名字就够了。
这是她和村里几个女人的希望,是孩子未来读书的铺路石,是她这个靠着一双手撑起家的人,第一次在体制之外被“看见”。
神秘小饭团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ZK1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