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的雪刚在符号树的枝桠上积出薄薄一层,二十七巷的屋檐下就挂满了腊味。张奶奶家的晒杆上,腊肉、腊肠、腊鱼挤得满满当当,油星顺着麻绳滴在青石板上,洇出点点深色的印记,像幅没干透的水墨画。
"张奶奶,您这腊肉腌得够透的!" 王大爷扛着竹梯从巷口走过,梯子上捆着刚割的芦苇,"我那口子说要学您的法子,昨儿买了十斤五花肉,正愁不知道咋下手。"
"得用井盐搓三遍," 张奶奶翻着晒架上的腊鱼,鱼肚子里塞着的花椒和桂皮正往外冒香,"腌一天晒三天,再挂在灶头熏半月,这样的肉嚼着带劲,就像老槐树的根,越老越有滋味。" 她往王大爷手里塞了块试吃的腊肉,"尝尝?去年的陈料腌的,比新料多三分醇厚。"
王大娘的杂货铺己经支起了腌菜缸。缸沿上的冰碴还没化,里面的雪里蕻却绿得发亮,撒着的粗盐粒在菜叶子上滚来滚去,像群调皮的白珠子。她正用青石压菜,石板上刻着的 "福" 字被盐水泡得发亮,说是 "这样的字才镇得住菜,不生霉"。
"支教老师,您来啦!" 王大娘首起腰,围裙上沾着的盐粒簌簌往下掉,"昨儿小虎说您爱吃腊味饭,我给您留了块腊排骨,炖萝卜最香。"
支教老师手里捧着本《齐民要术》,书页上用铅笔圈着 "腊味腌制法",纸角沾着的猪油把字晕成了浅黄:"我想学着腌点腊鸡,给孩子们做腊味粥。书上说要放八角和香叶,您看这分量对不?" 她摊开手心的香料包,碎末从指缝漏出来,落在青石板上像星星。
"得按 ' 三椒两香 ' 的比例," 王大娘抓过香料包闻了闻,"您这八角放多了,会抢了鸡本身的鲜 —— 当年我婆婆教我时,让我盯着秤星练,说 ' 料多了是霸道,少了是寡淡,得像做人一样中庸 '。"
李伯的院子里正忙着灌腊肠。陶盆里的肉馅拌得通红,是用花椒水和米酒调的,洒着的辣椒粉像落了层晚霞。他捏着漏斗往肠衣里塞肉,指缝挤出的肉沫掉在石磨盘上,被蹲在旁边的大黄狗叼走,尾巴摇得像面小旗子。
"李伯,这肠衣得泡多久?" 支教老师举着根灌了一半的腊肠,肠衣被撑得透亮,能看见里面的肥瘦相间,"我昨儿泡了俩时辰,灌的时候总破,像漏了底的布袋。"
"得用淘米水泡整夜," 李伯用棉线扎着腊肠的头尾,系出的结像朵小花,"你看这肠衣要轻着捋,就像给孩子穿衣裳,得顺着劲 —— 当年我爹教我时,让我对着月光看肠衣的薄厚,说 ' 透光的才是好肠衣,能兜住肉香 '。"
小虎挎着竹篮冲进院子时,篮子里的柏树枝 "哗啦" 散了一地。他捡起枝桠往熏笼里塞,松针和柏叶的清香混着肉香漫出来,把晾在绳上的腊鸭都熏得摇晃起来,"李伯,张奶奶说 ' 熏腊肠得用新采的柏枝,带点松油才够味 '。"
"搁着吧," 李伯往灶膛里添柴,火苗舔着熏笼的底,把腊肠熏得滋滋冒油,"你老师爱吃的甜口腊肠我多灌了些,放了去年酿的桂花糖 —— 甜得含蓄才够味,就像刘姨做的年糕,得沾着糖霜吃才不腻。"
刘姨的灶台前己经蒸起了年糕。大蒸笼里的糯米粉冒着白汽,混着红枣和红豆的甜香,把灶台上的铜壶都熏得挂了层薄霜。她正用木槌捶打蒸好的糯米团,捶出的年糕在石臼里拉出长长的丝,说是 "这样的年糕才粘得住福气,就像街坊们的心,越捶越近"。
"刘姨,这年糕得捶到啥时候?" 支教老师抡着小木槌,脸红得像蒸笼里的红枣,"我昨儿捶的硬得像石头,孩子们说啃着像嚼蜡。"
"得捶到能拉出三尺长的丝," 刘姨接过木槌,手臂上的肌肉随着动作起伏,"你看这槌要顺着圈捶,就像揉面团,得匀着劲 —— 当年我婆婆教我时,让我听着捶打的声响练,说 ' 咚咚响的才是好年糕,有嚼头 '。"
日头爬到符号树顶时,第一笼年糕出笼了。竹匾里的年糕切得方方正正,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星图新密码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裹着的黄豆粉像撒了层金粉,有块被小虎咬了个月牙形的缺,露出里面嵌着的蜜枣,甜汁顺着他的嘴角往下流,滴在蓝布褂子上像颗小小的星星。
"刘姨,您这年糕比城里的机器做的还好吃。" 支教老师咬了口年糕,糯米的黏、红枣的甜、黄豆粉的香在嘴里化开,"明儿能教我做吗?想给孩子们当早点。"
"明儿你早点来," 刘姨往她碗里添了块红糖年糕,"得用当年的新米才够糯 —— 我婆婆说 ' 年糕甜在嘴里,日子甜在心里 '。"
午后的晒谷场上,街坊们聚在一起翻晒腊味。支教老师学着张奶奶的样子给腊肉翻身,油星溅在棉袄上也不顾,手里的长杆总把腊肠碰得荡秋千。王大爷握着她的手教,粗糙的手掌裹着她的手,像老树皮护着新枝芽,"你看这杆要斜着伸,就像给庄稼浇水,得顺着势 —— 当年我爹教我时,让我盯着日头的方向练,说 ' 朝阳的面多晒会,才不生虫 '。"
"王大爷,您说腊月的腊味要晒够多少天才好?" 丫丫举着块腊鱼问,鱼身上的盐霜被她舔得亮晶晶,"我妈说晒少了会坏,晒多了会咸,像去年李伯家的咸菜,咸得能齁死人。"
"得晒够七七西十九天," 王大爷指着天上的云,"你看这云要像棉絮才好,不冷不热的天晒出的腊味才香,就像符号树的果子,得等霜打了才甜。" 他往丫丫手里塞了块腊鱼干,"这是 ' 聪明鱼 ',吃了能背古诗。"
傍晚的二十七巷,被腊味香和年糕甜裹得暖暖的。有个小女孩举着串腊鸡翅在巷里跑,鸡翅上的油滴在雪地上,晕出点点深色的印记,像串会移动的小花。她的辫子上系着红绸带,随着跑动的动作飘起来,像只快乐的小蝴蝶。
"慢点跑,别摔着!" 晓棠倚在门框上喊,手里摇着拨浪鼓,"你娘让你把晒好的腊肠收回家呢,看天色要下冻雨。"
"这是我跟小虎一起挂的," 小女孩停下脚步,鼻尖冻得通红,"支教老师说要比谁的腊肠晒得油亮,输了的得帮李伯看铺子。"
"腊月的腊味晒的不是肉,是整年的盼头。" 晓棠帮小女孩擦掉脸上的灰尘,她的围裙上沾着面粉,是刚揉的馒头面,"你看这腊肠总往屋里挂,准是想沾点人气。"
月亮爬上符号树梢时,街坊们聚在李伯家吃腊味饭。八仙桌上摆着七八个大碗,腊味合蒸、腊肠炒饭、腊鱼炖萝卜…… 最中间是盆年糕甜汤,红枣和桂圆在汤里翻滚,像群快乐的小鱼。有个碗缺了个口,是王大娘摔的,她说 "缺角的碗盛腊味,漏点香味给邻居闻闻"。
"李伯,您这腊味饭做得够香的。" 支教老师舀了勺腊肠炒饭,米粒裹着油光,腊肠的咸香混着米饭的清香,"明儿能教我做吗?想给孩子们当午饭 —— 天越来越冷了。"
"明儿你早点来," 李伯往她碗里添了块腊排骨,"得用陈米才够香 —— 我爹说 ' 腊味饭香在锅里,情谊暖在心里 '。"
深夜的符号树,被腊味的香气裹得暖暖的。林舟蹲在树洞里整理着什么,指尖沾着的花椒粉在月光下像层细沙。他摸到个油纸包,打开来是块去年的腊肉,上面还留着牙印 —— 那年他换牙,咬腊肉时总把肉渣塞在牙缝里。
"祖父说 ' 日子就像这腊味,越陈越香 '。" 林舟把腊肉埋在树底,上面盖着层刚落的雪。风穿过枝桠的声响里,混着张奶奶的咳嗽声,王大爷的劈柴声,还有支教老师教孩子们唱童谣的声音,像把整个二十七巷的暖,都封进了这腊月里。
黎明前的第一缕光穿过薄雾时,支教老师己经带着孩子们在晒谷场翻晒腊味了。她的竹篮里躺着块热乎乎的年糕,是刘姨塞的,说 "腊月的早饭得吃年糕,一年比一年高"。孩子们的笑声惊起了屋檐的积雪,扑簌簌的雪粒声里,混着远处蒸笼冒气的 "呼呼" 声,像支腊月的歌,正顺着炊烟,慢慢飘进二十七巷的日子里。
腊月的日子,就这么在腊味香和年糕甜里,慢慢酿着甜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SZMR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