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8年的春天来得没打招呼,上海的白玉兰刚落了一地,巡天集团会议室的空调就嗡嗡开了,吹得人有点凉。杨巡把东南亚地图铺在红木桌上,手指在泰国、马来西亚的版图上敲得哒哒响,桌角的咖啡早凉透了,杯壁凝着圈褐色的渍,看着有点恶心。
“这家叫‘星耀’的小家电品牌,在东南亚混了二十年。”梁思申推过来一份厚厚的报告,封面印着个褪色的星星logo,看着挺旧,“金融危机前在印尼、菲律宾有三百多家门店,现在扛不住了,法院正拍卖渠道资产呢。”她用红笔圈出其中一页,“最值钱的是他们的售后网络,当年为了打进当地市场,每个乡镇都建了维修站,师傅全是本地人,熟门熟路的。”
杨巡的指尖划过“三百多家门店”的字样,突然想起1992年在广州站,他拖着彩电箱子在暴雨里瞎跑的样子。那时候最大的梦想是把“杨氏电器”的招牌挂遍全国,哪敢想有一天会盯着东南亚的地图盘算生意,真是世事难料。
“售后网络?”寻建祥蹲在墙角,手里转着个搪瓷杯,杯沿磕掉了块瓷,露出白茬,“咱迅达物流在国内都没做到乡镇全覆盖,去那些说鸟语的地方搞维修站?杨哥,这不是自找罪受吗?纯属瞎折腾。”
“建祥,你忘了1997年在香港,那些老外怎么看咱们的?”杨巡把地图往他面前扯了扯,地图边角都卷了,“说咱只会卖廉价货,不懂服务。现在星耀的维修站就在那儿,现成的师傅,现成的配件库,咱接过来就能用——这比从零开始省多少钱?你算算。”
梁思申翻开另一份文件,里面是星耀品牌的市场调研报告,配图里的销售员穿着花衬衫,举着印有中文的宣传单,看着挺滑稽。“他们早年想打进中国市场,在广东设过厂,生产线跟我们的节能冰箱能兼容,省了不少事。”她指着一组数据,“1996年在东南亚的市场占有率是12%,比咱们在国内的还高,有点东西。”
杨巡突然笑了,从抽屉里掏出个铁皮盒子,里面是1986年他在扬子街修彩电时用的万用表,表盘上的漆掉了大半,看不清数了。“当年张大妈总说,‘阿巡,你这手艺得传到街坊邻居家才算真本事’。”他把万用表往桌上一放,“现在咱的本事,也该传到东南亚去了,让他们瞧瞧。”
三天后,杨巡带着杨速、寻建祥登上了飞往曼谷的航班。舷窗外的云层像堆棉花,看着挺软。杨速捧着本泰语速成手册念念有词,发音怪得很,寻建祥则盯着机上杂志里的佛像照片首皱眉。“这些菩萨长得跟咱庙里的不一样,”他挠着头,一脸不解,“到了那儿可得小心点,别犯了忌讳,不然生意没法做。”
曼谷的空气湿热得像裹着层棉被,闷得人喘不上气。星耀公司的破产清算处设在一栋褪色的白色建筑里,走廊飘着香茅和霉味混合的气息,闻着不太舒服。接待他们的是个华裔律师,姓陈,普通话里带着闽南口音:“杨总来得正好,昨天还有日本商社的人来看过,说要把门店改成便利店,真是暴殄天物。”
杨巡的目光扫过墙上的老照片:80年代的星耀工厂开工仪式,90年代的门店剪彩庆典,照片里的创始人穿着中山装,胸前别着枚毛泽东像章,挺精神。“陈律师,这位创始人是……”
“我父亲。”陈律师的声音低了些,从抽屉里拿出个褪色的笔记本,“他1978年从汕头过来,带着五台电风扇样机闯东南亚,总说‘要让唐人街的招牌亮起来’。”笔记本里夹着张老报纸,《人民日报》的海外版,报道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新闻,挺有年代感。
仓库里堆满了星耀牌的电风扇、电饭煲,纸箱上印着“中国制造”的字样。寻建祥蹲下去,抠开一台电饭煲的底座,里面的线路板让他眼睛一亮:“杨哥,这焊点手法跟咱广州仓库的老冯一模一样!有两下子!”他突然扯着嗓子喊,“小速,把万用表拿来!让我瞧瞧!”
杨速的泰语手册还没捂热,就被拉去当翻译,一脸懵。当地的仓库管理员是个黝黑的汉子,叫桑坤,会说几句粤语,是星耀的老员工。“老板跑了,工资三个月没发。”桑坤指着角落里的工具箱,一脸无奈,“但我们每天还来擦机器,说不定哪天就开工了,总抱着点希望。”
杨巡看着那些擦得锃亮的电饭煲,突然想起1993年宏观调控时,他的仓库被债主围堵,是寻建祥带着工人守在门口,一边擦彩电一边说“总有一天能卖出去”,那股劲儿挺让人感动。他掏出计算器,指尖在按键上飞快跳动:“陈律师,作者“大圣湖畔钓鱼翁”推荐阅读《大江大河:杨巡的时代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渠道资产我们要了,但有个条件——所有本地员工必须留用,工资按原标准发,一分不能少。”
陈律师愣住了,手里的钢笔差点掉在地上:“杨总,现在东南亚的工人工资跌了三成,你这是……图啥啊?”
“我知道。”杨巡的目光落在桑坤磨破的胶鞋上,心里有点不是滋味,“但这些人守着你的机器,就像当年我的人守着我的彩电。做生意不光是赚钱,还得有点情义,不然跟机器有啥区别。”
谈判进行到第七天,宋运辉的越洋电话打到了曼谷的酒店。“国务院刚下文,鼓励有条件的企业‘走出去’,政策挺好。”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,带着电流的杂音,不太清楚,“东海厂的出口配额能给你们匀点,要是在东南亚设组装厂,进口设备还能享受关税优惠,能省不少钱。”
杨巡站在酒店的露台上,看着远处唐人街的红灯笼在暮色里摇晃,挺好看。“运辉,你说咱这算不算‘师夷长技以制夷’?”他笑着问,手里转着那枚从国内带来的铜钱,凉凉的。
“算,也不算。”宋运辉在那边笑了,声音挺爽朗,“当年我们引进德国设备,是为了追赶;现在你们收购渠道,是为了并肩,不一样。”他顿了顿,“下个月我去北京开会,帮你问问商务部的政策,有消息给你回话,放心吧。”
挂了电话,梁思申拿着份合同草案走过来,晚风掀起她的长发,挺飘逸:“印尼的门店主联名来信,说愿意降租五成,只要我们继续用星耀的牌子,挺有诚意。”她指着合同里的条款,“我加了条:五年内要培育出十个本地店长,送到国内总部培训,得本土化。”
杨巡在合同上签字时,笔尖划破纸面的声音在寂静的走廊里格外清晰。他突然想起1988年在扬子街,他给第一个徒弟写下的收徒帖,上面也写着“倾囊相授,毫无保留”,都是一个道理。
回国那天,桑坤带着十几个本地员工来送机。他们举着块简陋的牌子,用中文写着“谢谢老板”,字歪歪扭扭,却透着股真诚,挺让人感动。寻建祥突然从包里掏出个铁皮盒子,里面是迅达物流的培训手册,扉页上有他歪歪扭扭的签名:“这些拿去看,看不懂的让小速翻译——咱物流的规矩,到哪儿都得守,不能乱。”
飞机起飞时,杨巡望着越来越小的曼谷城区,突然觉得心里踏实。他想起陈律师交给他的那本老笔记本,最后一页写着:“生意做到哪里,根就扎在哪里。”现在想来,这话跟母亲总说的“在哪儿开店都得先跟街坊处好关系”,其实是一个道理,接地气。
回到上海,杨巡做的第一件事是把星耀的星星logo挂在巡天大厦的展厅里,旁边摆着1986年的铁皮招牌,新旧对比挺明显。梁思申看着两个时代的标志并排而立,突然说:“下个月我带团队去东南亚,把维修站的电脑系统换成咱们的物联网平台,跟上时代。”她指着展厅里的智能冰箱,“让那边的用户也能体验远程调控,跟国内同步,别落后了。”
寻建祥蹲在地上,对着星耀的渠道地图研究了半天,突然拍大腿,吓了众人一跳:“我知道咋搞了!让小雷家的猕猴桃基地跟那边的超市合作,买家电送猕猴桃,买猕猴桃抽奖送家电——咱这叫‘土洋结合’,准行!”
杨巡忍不住笑了,从抽屉里拿出宋运辉刚寄来的文件,是商务部关于“鼓励企业海外拓展”的政策解读,上面有宋运辉用红笔圈出的句子:“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,带动国产设备出口。”
“建祥,你跟小速准备下,”杨巡把文件推给他,“下个月去东南亚,不光要接渠道,还得考察建厂的地方。宋厂长说了,他们的节能冰箱生产线能拆成模块运过去,在当地组装——这才叫真正的‘中国制造’,有面子。”
傍晚的阳光透过落地窗,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影,挺温暖。杨巡望着展厅里的星星logo,突然觉得那枚星星像极了1986年扬子街的路灯,虽然微弱,却总能照亮前行的路。他知道,这次国际化的试水只是开始,前面或许有语言不通的障碍,有文化差异的鸿沟,但只要带着那份在扬子街就有的真诚和韧劲,总能在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来,错不了。
就像星耀的创始人当年带着五台电风扇闯东南亚,就像他当年拖着彩电箱子在暴雨里奔跑,所有伟大的旅程,不都是从勇敢的第一步开始的吗?夜色渐浓时,巡天大厦的灯光次第亮起,那颗星星logo在夜色里格外醒目,像在向世界宣告:中国的企业,来了,不差事儿!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3HF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