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3章 母亲的忧虑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大江大河:杨巡的时代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3HF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大江大河:杨巡的时代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大江大河:杨巡的时代最新章节随便看!

第13章 母亲的忧虑

杨巡踩着满地碎金似的梧桐叶进巷子时,日头正往西边坠,把他的影子拽得老长老长。扬子街市场改造完第三个月,青石板路让货车碾出些细纹,可挡不住沿街商铺漏出来的暖光——新换的节能灯管,亮得晃眼,照得玻璃柜里的电视机屏幕泛着冷幽幽的光,也照亮墙角堆着的蛇皮袋,里面是刚从南边运过来的电子元件,还带着点海腥味。

“杨老板回啦?”炒货摊的老王头探个脑袋,铁铲敲得锅底叮当响,“今儿进的山核桃特别香,给您留了二斤,刚炒出来的。”

杨巡咧嘴应着,眼风扫过市场入口的电子显示屏。那玩意儿是他花三万块从深圳淘来的,红通通的LED灯管滚着“杨氏电器连锁”的广告,暮色里瞧着跟庙里的长明灯似的。三个月前这儿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地,现在连下水道都换成五十厘米的铸铁管,陈伯总念叨他“把金子往泥里埋”,可杨巡心里门儿清,这埋下去的,是比金子金贵的规矩。

推开办公室门,一股熟悉的霉味混着艾草香钻鼻子。杨巡愣了下,他妈正蹲在墙角,把带来的草药往蛇皮袋里塞,蓝布褂子上还沾着田埂上的泥点,看着跟刚从地里刨出来似的。办公桌后的寻建祥“噌”地站起来,手里的账本差点甩地上:“阿姨啥时候到的?我这就叫厨房加俩菜去。”

“坐夜里的绿皮火车来的,怕耽误你做事。”杨母首起身,拍了拍衣角的灰,眼珠子跟探照灯似的扫过整个房间——真皮沙发、老板桌上的大哥大、墙上挂的世界地图,最后定在杨巡手腕那金灿灿的劳力士上,眉头几不可察地拧了拧。

杨巡脱了西装外套递给秘书,摘手表时特意转了个向,让表盘贴着掌心:“妈怎么不提前打个电话?我好派车去接。”

“接啥?三轮车我坐得起。”杨母从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,里面是十几个茶叶蛋,“你小时候最爱吃的,我在火车上捂着,还热乎呢。”她往寻建祥手里塞了俩,又剥了一个塞杨巡嘴里,“咸淡咋样?家里的茶叶是新采的,香着呢。”

蛋黄的沙糯混着茶香在舌尖散开,杨巡忽然想起十岁那年,妈也是这么攥着茶叶蛋,在火车站送他去东北倒腾电线。那时候她手上还没这么多裂口,鬓角也没这么多白霜。他喉结动了动,把那句“我现在不爱吃这口了”咽了回去。

寻建祥识趣地说要去对账,溜得比兔子还快。办公室里就剩母子俩,挂钟的滴答声突然变得特清楚。杨母着沙发扶手,指尖划过真皮上的纹路:“这沙发得不少钱吧?我在县城百货大楼见过,要八百块呢。”

“妈,这是进口的,不一样。”杨巡打开饮水机,“您这次来住多久?我让陈秘书给您收拾套房,带独立卫生间的。”

“不住,我明天就走。”杨母的声音沉了沉,“你爸托人捎信,说村里的老槐树倒了,压坏了西头的猪圈,我得回去看看。”她顿了顿,眼瞅着墙角的保险柜——那是上个月刚从上海运回来的,厚重的铁门闪着冷光,“巡儿,你这办公室,比乡长的还气派。”

杨巡笑了笑,给母亲倒了杯温水:“生意做大了,门面得撑起来。您看这市场,现在一天流水比从前一个月还多,等年底……”

“流水多,花销也大。”母亲打断他,从怀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存折,塞进他手里,“这是家里卖粮的钱,还有你寄回来的,我没动,存了定期。你要是缺钱……”

“妈!”杨巡把存折推回去,语气忍不住重了些,“我现在不缺钱,国库券那笔钱下来,足够再开三家分店。您就放一百个心,儿子现在是正经商人,不是倒爷了。”

母亲的手指僵在半空,半晌才慢慢收回手,指尖绞着衣角:“我知道你能耐了。可前天村东头的老王家,儿子在深圳倒腾彩电,赚了大钱,结果被人举报偷税漏税,连房子都被抄了。”她抬起头,眼里的红血丝看得杨巡心头一紧,“钱是好东西,可太多了,就像堆在柴火上的油,一点火星就烧起来。”

晚饭时,杨母非要去职工食堂吃。不锈钢餐盘里的红烧肉她一口没动,就扒着白米饭,耳朵却支棱着——邻桌的采购员在聊给某单位送礼的规格,库房主管在抱怨新规定太严,领支圆珠笔都要签字。

“听见没?”回办公室的路上,母亲压低声音,“送礼、签字,这些都是麻烦的根苗。以前你倒腾电线,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多干净。现在搞这么大摊子,接触的人三教九流,万一哪个环节出岔子……”

“妈,现在是正规生意,签合同、开发票,所有手续都齐全。”杨巡拉开抽屉,拿出一沓厚厚的文件,“您看,这是和税务局签的代扣协议,这是消防验收合格证,都是按规矩来的。”

母亲却不看那些文件,只盯着他的眼睛:“规矩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上次你寄钱回家盖房子,村长上门说要‘赞助’修路,不然就不让动工。你现在赚的钱比盖房子多百倍千倍,盯着你的人,能少吗?”

杨巡没吭声。他想起上周去区里开会,那位王科长拍着他的肩膀说“年轻人有冲劲”,眼神却在他递过去的信封上停了三秒。还有市场里的商户,总有人托寻建祥说情,想少交管理费,或是把摊位往黄金位置挪一挪。这些事,他都用“按制度办”挡了回去,可母亲的话像根针,刺破了他精心维持的“正规”表象。

夜里,杨巡被隔壁房间的动静吵醒。推开门,看见母亲正借着走廊的灯光,翻看着他放在客厅的流水账。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,进货价、零售价、管理费、税费,一笔笔写得清清楚楚。

“妈,您怎么还没睡?”

母亲吓了一跳,手里的账本差点掉地上,慌忙合上:“我睡不着,看看你这账……这一个月的电费,比咱家一年的还多。”她指着其中一页,“这笔‘招待费’,三千块?吃的啥山珍海味?”

杨巡走过去,在母亲身边坐下:“是请广州来的供应商吃饭,谈明年的进货价。他们带来最新的彩电型号,要是能拿到独家代理权,利润能提高五个点。这钱不是白花的。”

“五个点是多少?”母亲追问。

“一个月大概……十来万吧。”

母亲倒吸一口凉气,手猛地捂住嘴,半晌才喃喃道:“十来万……够村里盖栋教学楼了。巡儿,你这钱来得太快,我心里不踏实。”她的声音带着哭腔,“你爸走得早,我拉扯你们兄妹三个,就盼着能吃饱穿暖,平平安安。现在你妹妹病好了,能上学了,你为啥还不知足?非要赚那么多钱干啥?”

杨巡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。他想起小时候,母亲把仅有的白面馒头留给他们兄妹,自己啃红薯干;想起父亲临终前,拉着他的手说“别学那些投机倒把的,好好做人”。可时代变了,现在的“好好做人”,不再是守着几亩薄田,而是要在这波诡云谲的商海里站稳脚跟。

“妈,我不是不知足。”他握住母亲粗糙的手——那双手曾在寒冬里为他缝补棉衣,也曾在他被人欺负时挡在他身前,“我赚这些钱,是想让您和妹妹过上好日子,是想让别人看得起咱杨家。您看这市场,以前是啥样?现在呢?多少人靠着它吃饭?这不是投机倒把,是正经生意。”

母亲摇摇头,眼泪掉在账本上,晕开一小片墨迹:“生意再正经,钱太多了,就容易招人眼。你还记得你三叔不?当年在镇上开供销社,日子过得最红火,结果被人诬陷贪污,关了三年,出来时人都疯了。”她擦了擦眼泪,“我不要你当大老板,就想你稳当点,守着这市场,够吃够喝就行。”

后半夜,杨巡躺在床上,听着隔壁母亲均匀的呼吸声,翻来覆去睡不着。他起身走到窗边,望着市场里零星的灯火。寻建祥在值夜班,办公室的灯还亮着,隐约能看见他趴在桌上算账的身影。

三个月前,市场改造完成那天,他站在楼顶,看着商户们挂起崭新的招牌,心里像揣着团火。他规划着开连锁分店,规划着建自己的物流中心,规划着……可母亲的话像一盆冷水,浇得他心头发凉。

他打开保险柜,里面整齐地码着各种合同和文件,最底下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——那是他刚到东北时拍的,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,身后是堆积如山的电线,脸上带着青涩的笑。那时他最大的梦想,是能赚够钱给妹妹治病,给母亲盖间瓦房。

如今,这些都实现了,可他却停不下来。就像坐上了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,只能往前冲,不能回头。

天快亮时,杨巡轻手轻脚地进厨房,给母亲熬了锅小米粥。母亲醒得早,正坐在桌边,拿着他昨天换下的衬衫,用针线缝补袖口磨破的地方。晨光透过窗户照进来,在她鬓角的白发上镀了层金边。

“妈,我今天陪您去买身新衣服。”杨巡把粥端上桌,“顺便去看看城里的公园。”

母亲摇摇头,把缝好的衬衫放在桌上:“我今天就得回去,家里的猪还等着喂。”她从布包里拿出个红布包,层层打开,里面是块平安符,用红绳系着,“这是我去庙里求的,高僧开过光,你戴着。”

杨巡接过平安符,触手温热,上面还留着母亲的体温。他默默戴在脖子上,藏在衬衫里,贴着心口的位置。

“巡儿,妈知道劝不住你。”母亲看着他,眼神里满是不舍和担忧,“但你记住,钱是赚不完的,身子是自己的,名声比金子还贵。不管做啥生意,都要摸着良心,别让人戳脊梁骨。”她顿了顿,声音哽咽,“要是累了,就回家歇歇,妈给你做你最爱吃的荠菜饺子。”

杨巡点点头,喉咙像被堵住,说不出话。他送母亲去火车站,看着她瘦小的身影挤上绿皮火车,车窗里,母亲还在不停地朝他挥手,嘴里说着什么,他听不清,却看懂了那眼神里的千言万语。

火车开动时,杨巡忽然想起小时候,母亲也是这样送他出门,站在月台上,首到火车变成一个小点。那时他不懂母亲的牵挂,只觉得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。如今,他终于明白了,那份牵挂,是无论走多远,都牵着你的那根线。

回到市场,寻建祥递给他一份文件:“广州那边回话了,独家代理权拿下了,但是要预付五十万定金。”

杨巡接过文件,指尖划过“五十万”那个数字,忽然想起母亲昨晚的话。他沉吟片刻,对寻建祥说:“定金先付三十万,剩下的按月结。另外,让财务把上个月的招待费明细整理出来,以后超过五百块的开销,必须我签字才能报。”

寻建祥愣了愣,随即点头:“好嘞。”

杨巡走到窗边,摸了摸胸口的平安符,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脸上,暖融融的。他知道,母亲的担忧并非多余,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,想要站稳脚跟,既要向前冲的魄力,也要守得住的定力。

市场里渐渐热闹起来,商户们打开店门,电子显示屏又开始滚动播放广告。杨巡深吸一口气,转身走向办公室,脚步比往常沉稳了许多。他知道,未来的路还很长,风浪还会有,但只要胸口的平安符还在,只要心里那杆秤还在,他就不会迷失方向。

傍晚时分,寻建祥拿着一份报表走进来:“老板,这个月的管理费收齐了,比上个月多了两万。还有,税务局的人刚才来过,说咱们的账目做得规范,让其他商户都向咱们学习。”

杨巡接过报表,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。他想起母亲的话,“名声比金子还贵”,或许,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名声。

他拿起大哥大,拨通了妹妹杨逦的电话:“小逦,妈到家了吗?……嗯,让她好好休息,别太累了……你学习怎么样?缺钱就跟哥说……对了,周末有空的话,去看看妈,陪她聊聊天。”

挂了电话,杨巡走到保险柜前,打开门,把那份广州的合同放进去。他看着里面整齐码放的文件,忽然觉得,这些不仅仅是生意,更是责任。他不再是那个只想赚钱的穷小子,而是要为市场里几百号人负责,为家人负责,为自己肩上的担子负责。

窗外的夕阳渐渐落下,给市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。杨巡拿起外套,准备下班。经过市场入口时,卖炒货的老王笑着喊:“杨老板,今天的山核桃真不错,再给您来二斤?”

杨巡停下脚步,笑着说:“好啊,多来二斤,我给我妈寄回去。”

老王愣了愣,随即笑道:“应该的,应该的,阿姨肯定喜欢。”

杨巡提着山核桃,走在回家的路上。晚风吹过,带着一丝凉意,却吹不散他心头的暖意。他知道,无论走多远,无论生意做得多大,母亲的牵挂和叮嘱,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,是他在这商海里乘风破浪时,心中最温暖的那束光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3HF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大江大河:杨巡的时代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3HF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