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26章 雪中送炭东海厂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大江大河:杨巡的时代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3HF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1997年9月中旬的上海,秋老虎赖着不走,柏油马路被晒得软塌塌的,踩上去能留下浅浅的脚印,烫得人脚底板发麻。杨巡站在巡天大厦的落地窗前,手里捏着东海厂寄来的节能冰箱样品说明书,指尖在“能耗等级1级”的字样上反复,眉头皱着,像是在琢磨什么要紧事。玻璃倒影里,他的鬓角多了几根白头发,像被霜打了的草,看着有点显老。

“宋运辉那边传来的消息,第一条生产线调试好了。”梁思申推门进来,身上还带着香港的海风气息,手里的平板上正播放着车间视频,“老工人说这冰箱比进口货噪音小,就是外观设计太土,傻大黑粗的,跟块方砖头似的。”

杨巡没回头,抓起桌上的电话拨给寻建祥:“广州仓库的橡胶先别急着出手,东海厂的节能冰箱要用,让他们按成本价算。对,就说是我说的,亏本也干,没啥说的。”挂了电话,他突然笑出声,“1990年我在扬子街倒腾走私彩电,宋运辉那时候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,骂我‘赚黑心钱’,现在倒好,他得靠我的橡胶救急,这事儿说出去都没人信。”

“你这是赔本赚吆喝。”梁思申把平板往桌上一放,屏幕里的宋运辉正蹲在生产线旁,手里拿着游标卡尺量零件,看得特认真,“国际橡胶价跌了15%,囤着就是亏。再说,东海厂的节能冰箱能不能打开市场还两说,风险不小。”

杨巡从抽屉里翻出张泛黄的报纸,1993年的《经济参考报》,上面有篇报道《国企改革的破冰者——记东海厂厂长宋运辉》。“你看这照片,”他指着宋运辉穿着工装的样子,那会儿多年轻,“那时候他就说要造中国人买得起的好冰箱。现在他做到了,我搭把手怎么了?”他突然提高音量,有点激动,“再说,这不是赔本,是投资——投资给那些愿意踏踏实实做事的人,比啥都强。”

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,像在吵架似的。梁思申看着杨巡鬓角的白发,突然想起在香港时,陈律师偷偷跟她说:“杨总把尖沙咀的写字楼抵押了,利息高得吓人。”她没戳破,只是把平板转向他:“欧洲的环保组织发来邮件,说对我们的节能技术很感兴趣,要不要让东海厂准备点资料?趁热打铁。”

“准备!当然准备!”杨巡的眼睛亮起来,像突然被点燃的灯,“让宋运辉派个技术骨干来上海,我请欧盟驻华代表来参观。就用巡天集团的名义,场地、设备、翻译,我全包了,保证办得风风光光!”他抓起样品说明书往公文包里塞,“走,去东海厂看看,我倒要瞧瞧这‘方砖头’到底长啥样,是不是真像他们说的那么神。”

去东海的火车上,杨巡靠着车窗打盹,梦里又回到1988年的冬天。宋运辉把两百块钱塞进他手里,掌心的温度烫得像火,说“别学那些投机取巧的,要干就干正经事”。那时候扬子街的雨棚漏着雪,他却觉得浑身暖烘烘的,像揣着个小太阳,心里踏实。

“醒醒,快到了。”梁思申推了推他,指着窗外掠过的厂房,“你看东海厂的烟囱,都改成脱硫塔了,比五年前干净多了,变化真大。”

杨巡揉了揉眼睛,看见站台上的宋运辉,黑了瘦了,衬衫袖口磨出了毛边,却还是腰杆笔首,精气神儿足。两人握手时,他的指腹触到对方掌心的老茧,比当年修彩电时更厚了,像层硬壳,一看就知道是干实事的人。“样品我看了,”杨巡拍着他的肩膀,“外观是土了点,但内里实在,像你这个人,靠谱。”

宋运辉笑了笑,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褶:“老工人说‘好看不能当饭吃’,能省电才是真格的。走,带你去看生产线,有个老焊工非要给你露一手,说要焊个冰箱贴送你,人家一片心意。”

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声震得人耳膜发颤,杨巡跟着宋运辉在生产线间穿梭,看见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,额头上都挂着汗珠,干劲十足。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蹲在地上,手里拿着个小本子记参数,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,像春蚕啃桑叶,专注得很。

“这是研发部的小张,”宋运辉介绍道,“放弃了去美国读博的机会,说要把节能技术搞透,小伙子有志向。”

杨巡突然想起自己的弟弟杨速,在广州仓库里混日子,整天想着投机取巧,没个正形。他掏出手机给杨速发了条短信:“来东海厂看看,学学人家怎么干活的,别整天吊儿郎当的。”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,老焊工老王举着个不锈钢冰箱贴走过来,上面焊着“东海巡天”西个字,歪歪扭扭的,却闪着光,挺用心的。

“杨总,谢谢你。”老王的手粗糙得像砂纸,紧紧攥着杨巡的手,“我儿子考上大学,学费就是靠这条生产线挣的。你放心,我们肯定把冰箱造好,绝不给你丢人,说到做到。大圣湖畔钓鱼翁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”

杨巡的喉咙突然发紧,说不出话,鼻子有点酸。他想起1986年在扬子街,张大妈把攒了半年的鸡蛋塞给他,说“阿巡你要好好干”。原来有些东西从来没变过,不管是鸡蛋还是冰箱贴,都带着股子实在劲儿,砸在手里沉甸甸的,暖人心。

中午的职工食堂,杨巡捧着搪瓷碗喝玉米粥,粥里的玉米粒煮得软烂,带着点甜味,挺爽口。宋运辉坐在对面,啃着白面馒头,就着咸菜:“财务说八千万到账了,我把一半投进了研发,另一半备着发工资。你这钱来得太及时,再晚半个月,车间就得喝西北风。”

“停不了。”杨巡把自己碗里的鸡蛋夹给他,“我在上海的体验店下周开业,第一批就摆你们的节能冰箱。让老百姓摸摸看看,知道国产货不比进口的差,咱自己的东西好着呢。”他突然压低声音,神秘兮兮的,“梁思申在联系欧洲的经销商,要是能把冰箱卖到欧盟,你这东海厂就彻底活了,以后日子就好过了。”

宋运辉的筷子顿了顿,粥汤滴在桌上,洇出个小圆点。“1993年宏观调控,我以为撑不过去,是工人们把私房钱凑起来给厂子输血,才熬过来的。”他抬起头,眼睛里闪着光,“现在你们这些民营企业又伸出手,我总算明白,搞工业不是一个人的事,是一群人的事,得抱团。”

下午的座谈会开得像场热热闹闹的家宴。杨巡坐在主位,听技术人员汇报节能技术,手指在笔记本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符号,也不知道记了些啥。梁思申在旁边翻译欧盟的环保标准,偶尔用胳膊肘碰他一下,提醒他“这个参数很重要,记好了”。

“我有个想法。”杨巡突然打断汇报,大家都停下看着他,“把节能冰箱的核心技术申请专利,授权给其他厂家用,收点专利费补贴研发。就像当年扬子街的‘共享货源’,大家一起把市场做大,有钱一起赚。”

宋运辉眼睛一亮,抓起笔在纸上飞快地写:“这个主意好!我们还可以搞‘以旧换新’,用旧冰箱抵货款,回收的废铁能回炉重造,既环保又能拉低价格,老百姓肯定乐意。”

夕阳西下时,两人站在厂门口的香樟树下,影子被拉得老长,晃晃悠悠的。杨巡看着墙上的标语“振兴民族工业”,突然觉得这几个字不再是空话,像颗种子,在东海厂的车间里发了芽,有了盼头。

“下个月欧盟代表来考察,我让梁思申全程陪同。”他拍着宋运辉的肩膀,“你可得把活儿干漂亮点,别给中国人丢人,听到没?”

宋运辉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,里面是枚东海厂的厂徽,黄铜做的,上面刻着齿轮图案,沉甸甸的。“这个送你,”他把厂徽往杨巡兜里塞,“就当你也是东海厂的人了,一家人。”

火车驶离东海站时,杨巡着兜里的厂徽,冰凉的金属贴着心口,像块烙铁,热乎乎的。梁思申靠在他肩上打盹,头发蹭得他脖子发痒,挺舒服的。窗外的田野里,晚稻长得正旺,绿油油的一片,风一吹,像翻涌的浪,好看得很。

“宋运辉说要给冰箱起个新名字。”梁思申突然睁开眼,“叫‘巡天东海号’,你觉得怎么样?听着挺霸气的。”

杨巡望着窗外掠过的灯火,像撒在地上的星星。“好名字。”他轻声说,“就像当年在扬子街,我和寻建祥搭伙做生意,有钱一起赚,有难一起扛,痛快。”

手机突然震动,是寻建祥发来的短信,只有一句话:“雷东宝那边出事了,小雷家的工厂全停了,他被人堵在村委会,怕是要出事,你赶紧想想办法。”

杨巡的心脏猛地一沉,像被扔进了冰水里,凉透了。他想起雷东宝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狠劲儿,想起小雷家猕猴桃基地的欢声笑语,突然觉得火车开得太慢,铁轨哐当哐当的响声,像敲在他心上的鼓,急得人坐不住。

梁思申凑过来看了短信,突然握住他的手:“别慌,当年扬子街那么难,不也一步步走过来了?现在怕啥,总会有办法的。”

杨巡点点头,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。远处的星星亮得很,像撒在蓝丝绒上的碎钻。他知道,前面还有大风大浪等着,但只要手里握着那枚黄铜厂徽,身边有这群愿意一起扛的人,再大的浪也能闯过去,错不了。

火车在黑夜里飞驰,像条奔涌的河,载着他们往未知的前方去。车厢里的灯暗了,只有杨巡手机屏幕还亮着,上面是宋运辉发来的新消息:“车间连夜赶工,争取月底出成品,不辜负你的信任,放心吧。”

他回了两个字:“等你。”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,车窗外闪过一颗流星,拖着长长的尾巴,像要把黑夜划破个口子,带来点光亮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3HF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大江大河:杨巡的时代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3HF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