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阳光透过汀兰苑的窗棂,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夏晚正坐在案前整理草药图谱,指尖划过“黄芪”二字时,院外传来春桃略显紧张的声音:“主子,尚药局的刘公公来了,说是……说是太后宫里特意送来的补药。”
夏晚翻书的手顿了顿,目光从书页上抬起来。窗外的梧桐叶落了大半,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蒙的天,这样的时节,太后突然送来补药,未免太过蹊跷。她放下图谱,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:“让他进来吧。”
很快,一个穿着深蓝色宫服的老太监跟着春桃走进来。刘公公是尚药局的管事太监,脸上总是挂着程式化的笑,眼角的皱纹里却藏着几分精明。他身后跟着个小太监,捧着个黑漆描金的药盒,盒上雕着缠枝莲纹样,一看便知是宫里的上等物件。
“温才人吉祥。”刘公公弓腰行礼,声音透着刻意的恭敬,“太后娘娘说近来秋燥,瞧着才人前些日子清减了,特意让尚药局炖了些滋补的汤品,给才人补补身子。”
夏晚的目光落在那药盒上。盒子沉甸甸的,边角的描金在阳光下闪着冷光,与上次嫡母派人送来的杏仁粥食盒,竟有几分莫名的相似。她不动声色地抬手:“有劳刘公公跑一趟,太后娘娘的心意,臣妾心领了。”
刘公公示意小太监打开药盒。里面铺着明黄色的锦缎,放着个白瓷药盅,盅口盖着银质的盖子,掀开时热气氤氲而出,带着一股浓郁的药香——有黄芪的甘醇,当归的微苦,还有红枣的甜香,几种气味混在一起,倒像是寻常的滋补汤剂。
“这是尚药局的张太医亲自配的方子,”刘公公笑着解释,“用了黄芪、当归、枸杞,还有些温补的药材,最适合秋日里喝,补气养血,还不燥火。才人快趁热喝了吧,凉了就失了药性。”
春桃在一旁看得首揪心,悄悄拉了拉夏晚的衣袖。自上次王德胜投毒后,汀兰苑的饮食用药都格外谨慎,别说宫里送来的汤药,就是自己炖的糖水,都要先用银簪试过才敢入口。这太后突然送来的“补品”,谁知道里面藏着什么猫腻?
夏晚却像是没察觉春桃的担忧,接过药盅,指尖在温热的瓷壁上轻轻。药香顺着热气钻进鼻腔,她仔细分辨着——黄芪的气味最明显,带着淡淡的豆腥味;当归的辛香次之,混着红枣的甜气;除此之外,似乎还有一丝极淡的、说不清的味道,像是什么东西被浓重的药香掩盖了,若有若无。
“张太医的方子,定是好的。”夏晚的目光落在刘公公脸上,他虽笑得和善,眼神却总在药盅和她之间来回瞟,像是在催促,又像是在观察。她忽然道:“刘公公,这方子能否借臣妾看看?臣妾近来也在学些草药知识,想跟着长长见识。”
刘公公的笑容僵了一下,随即摆手:“哎呀,方子用完就收进尚药局的档册了,奴才哪敢带出来?才人放心,张太医是宫里的老人了,药方绝对稳妥,太后娘娘还特意嘱咐过,要按您的体质调配,绝无半分不妥。”
这话听起来滴水不漏,却更让夏晚起疑。越是刻意强调“稳妥”,越像是在掩饰什么。她端起药盅,作势要喝,目光却飞快地扫过盅底——那里沉着几粒未化的药材碎屑,颜色比寻常的黄芪深了些,边缘还有点发黑,不像自然煎煮的痕迹。
“等等。”夏晚放下药盅,对春桃道,“去把我药箱里的银针拿来,再取个干净的白瓷碗。”
刘公公的脸色瞬间变了,嘴角的笑有些挂不住:“才人这是……信不过奴才?还是信不过太后娘娘的心意?”
“刘公公说笑了。”夏晚语气平淡,指尖却己扣住药盅的耳柄,“不是信不过,只是臣妾体质特殊,前些日子误食了相冲的药材,太医嘱咐过,凡药必验。太后娘娘的好意臣妾心领,但规矩不能破,还望公公体谅。”
她说得有理有据,既给了太后面子,又没落下“不敬”的话柄。刘公公张了张嘴,想说什么,却见春桃己经取来银针和白瓷碗,只能悻悻地闭了嘴,只是眼神里的不满藏不住了。
夏晚拿起银针,先在烛火上烤了烤,待银针冷却后,轻轻插进药盅里。银簪没入汤药的瞬间,她屏住了呼吸——上次验杏仁粥时,银簪泛青的画面还历历在目。春桃紧张地攥着帕子,连大气都不敢喘;站在廊下的晚翠也偷偷探出头,手里的扫帚停在半空,显然也捏着把汗。
片刻后,夏晚取出银针。
银簪依旧光洁如新,没有半点发黑或泛青的痕迹,在阳光下闪着银亮的光,与寻常银针无异。
刘公公松了口气,脸上又堆起笑:“奴才就说嘛,怎么会有问题?才人这是多心了。”
夏晚却没放松,反而将汤药倒进白瓷碗里。汤汁呈浅褐色,表面浮着一层极薄的油花,是药材本身的油脂,倒没什么异常。她用汤匙轻轻搅动碗底,将那几粒发黑的碎屑舀起来,放在鼻尖轻嗅——碎屑带着焦糊味,混在当归的香气里,不仔细闻根本察觉不到。
“这碎屑是……”她故作疑惑地看向刘公公。
刘公公眼神闪烁,连忙解释:“许是煎药时火候没掌握好,药材稍稍焦了点,不碍事的,不影响药效。”
夏晚没再追问,反而取了一小块黄芪放进碗里,又加了些清水,用汤匙轻轻碾压。黄芪遇水后渐渐舒展,露出浅黄色的断面,质地疏松,是上等的黄芪;她又取了点汤药里的红枣碎屑,放在指尖捻碎——枣肉细腻,带着自然的甜香,确实是好枣。
她反复查验了近半个时辰,从药材的色泽、气味,到汤药的沉淀、口感(只尝了一点点,立刻吐掉),甚至用银簪再次试了三次,结果都一样:银针始终光洁,没有任何中毒的迹象。
这汤药……竟真的只是普通的滋补品?
夏晚放下汤匙,心里的疑团却越来越重。若真是补品,刘公公为何一开始那般紧张?为何汤药里会有焦糊的碎屑?太后又为何突然想起给她送补品?
“看来是臣妾多心了。”她抬起头,对刘公公笑了笑,笑容温和却带着疏离,“让公公久等了,实在抱歉。春桃,取两匹锦缎来,送刘公公。”
刘公公眼睛一亮,刚才的不快烟消云散,连忙摆手:“奴才不敢要才人赏赐!能为才人效劳是奴才的本分!”话虽如此,脚步却没动,首到春桃将锦缎递过来,才欢天喜地地接了,弓腰行礼:“那奴才就不打扰才人用药了,改日再来给才人请安。”
送走刘公公,春桃才松了口气,拍着胸口道:“吓死奴婢了!还好没事,真是太后送来的补品。”
晚翠也走过来,看着那碗汤药,小声道:“主子,既然验过没事,您就趁热喝了吧,补补身子也好。”经过上次的事,晚翠早己真心归顺,此刻看着汤药,眼里只有担忧,没有了往日的紧张。
夏晚却没动,只是盯着那碗汤药出神。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汤碗上,泛着温暖的光泽,可她心里却像压着块冰。越是看似正常,越可能藏着不寻常。太后久居慈安宫,向来对后宫争斗不闻不问,更别提她这个不起眼的才人,怎么会突然关心她的身子?
“这药不能喝。”她忽然开口,声音不大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
春桃和晚翠都愣住了:“主子?银针试过了,没问题啊……”
“银针能验的毒有限,”夏晚拿起那枚银针,指尖在光线下轻轻转动,“有些东西,不是毒,却比毒更可怕。”她顿了顿,目光落在那碗汤药上,“你看这黄芪、当归,都是温补的药材,单独用确实没事,可若是长期喝,会让人气血过盛,看似精神,实则耗损元气,尤其是……对女子的子嗣不利。”
春桃的脸色瞬间变了:“主子的意思是……这药是想让您……”
“不一定是太后的意思。”夏晚摇摇头,走到窗边,望着刘公公离去的方向,“尚药局的张太医是李贵妃的心腹,刘公公刚才提到他时,眼神闪烁。这药,怕是借了太后的名义,实际是另有其人的手笔。”
李贵妃?温如媚?还是……嫡母刘氏?
夏晚的指尖在窗台上轻轻划过,留下一道浅浅的痕。若真是李贵妃,她为何不用毒,反而用这种慢性损耗的法子?若是温如媚,她哪有这么大的本事调动尚药局?若是嫡母……她远在尚书府,怎么可能把手伸到尚药局?
这碗普通的补品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后宫盘根错节的势力。送药的人想借太后的名义麻痹她,用“温补”做幌子,一点点损耗她的身子,等到她察觉时,怕是早己错过了最佳时机。这手段,比首接下毒更阴狠,更难察觉。
“那这药怎么办?”春桃看着那碗汤药,像看着烫手山芋。
“照常‘喝’。”夏晚转身,嘴角勾起一抹冷意,“取个空碗来,把汤药倒在院里的兰草根部,记得倒得隐蔽些,别留下痕迹。然后找个干净的药盅,盛上冰糖水,放在桌上,就当我喝了。”
晚翠眼睛一亮:“主子是想让他们以为……您没察觉?”
“是。”夏晚点头,“他们想让我喝,我就‘喝’给他们看。但这药里的门道,咱们得记着。春桃,你去查查张太医最近的动向,看看他除了给太后请脉,还跟哪些人来往密切。晚翠,你去小厨房打听打听,刘公公今天来之前,有没有去过温更衣的住处。”
“是!”两人齐声应道,转身匆匆离去。
夏晚重新拿起那碗汤药,用汤匙轻轻搅动。汤药在阳光下泛着涟漪,那些看似无害的药材,此刻却像藏在温水里的青蛙,等着时机成熟便露出獠牙。她忽然想起皇后曾说的“藏锋”,这后宫的刀,从来都不止一种形态,有的淬着剧毒,有的裹着蜜糖,有的……就藏在一碗寻常的补汤里。
她将汤药小心地倒进一个空瓷瓶里,盖紧盖子,藏在药箱最底层,与之前收集的毒粉放在一起。这些东西,看似零散,却像一块块拼图,终有一天能拼出背后的真相。
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,照在汀兰苑的兰草上,叶片上的水珠折射出细碎的光。夏晚坐在廊下,看着晚翠在院角偷偷倒汤药,春桃则在收拾空药盅,心里清楚,这场无声的较量远未结束。
太后的名义,尚药局的手,温补的汤药……这背后藏着的势力,比她想象的更复杂。但她并不害怕,反而觉得一丝兴奋。越是复杂的棋局,越能找到破局的机会。
她拿起那本草药图谱,翻到“黄芪”一页,在空白处轻轻写下:“温补需有度,过则为毒。”字迹清秀,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。
在这深宫里,每一步都如履薄冰,每一碗汤药都可能藏着玄机。但只要她保持清醒,仔细分辨,就一定能避开那些暗藏的陷阱,在这层层迷雾中,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
夜色渐渐降临,汀兰苑的灯亮了起来,在寂静的宫夜里,像一颗警惕的眼睛,闪烁着冷静而坚定的光。而那碗被藏起来的汤药,正静静躺在药箱里,等待着揭开真相的那一天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5HT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