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蓝十二岁生日那天,沈若璃在上海的法租界开了家“若璃坊”精品店。
店面不大,却雅致得很,墙上挂着苏绣的屏风,架上摆着蓝草染的布料,连桌椅都是用染坊的旧木料做的,带着淡淡的蓝草香。顾晏辰的母亲剪了彩,笑着说:“这铺子,比法国的时装店还好看,有咱们自己的味道。”
精品店卖的都是高端定制,有给公使夫人做的苏绣旗袍,有给大学教授做的蓝布长衫,还有给新娘子做的嫁衣,每件都有编号,记在专门的账册上,写着“某年某月某日,为某君制,用蓝草多少斤,绣线多少两”。
“这样记,是不是太麻烦了?”老周看着账册,密密麻麻的全是字。
“不麻烦,”沈若璃翻到第一页,上面是给北平掌柜女儿做的嫁衣,“等过几十年,后人看到这账册,就知道这件衣服背后的故事,知道咱们是用真心在做,不是随便糊弄。”
念蓝穿着自己染的蓝布旗袍,在店里给客人介绍布料:“这是用洛阳的蓝草染的,晒足了百日,颜色最正;这是西安的,加了苏木,适合做旗袍……”她的小脸上带着认真,像个小掌柜。
有个法国设计师来店里,看着苏绣的孔雀旗袍,眼睛都首了:“这羽毛的层次感,比机器绣的还强,我能和你们合作吗?把这些样式带到巴黎去。”
“可以合作,但有个条件,”沈若璃看着他,“所有的布料必须用咱们的蓝草染,绣工必须是咱们的绣娘,不能改,不能换。”
法国设计师愣了愣,随即竖起大拇指:“我懂,这是你们的骄傲,我尊重。”
合作的消息传开后,上海的报纸又登了出来,说“若璃坊让东方美学走向世界”。沈若璃没把这些当回事,只是让苏曼丽多盯紧染坊的品质,别因为订单多了就松懈。
“你这性子,真是一点没变,”顾晏辰笑着说,“都成国际品牌了,还像在巷子里开铺子时一样较真。”
“越较真,路才走得越远,”沈若璃指着窗外的蓝草田,“你看这蓝草,要是偷工减料,少晒一天,少泡一夜,颜色就不正,穿在身上也不踏实。”
顾晏辰没说话,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,里面是枚玉佩,雕着母女俩在染坊晾布的样子,沈若璃的手里拿着针,念蓝的手里拿着蓝草,栩栩如生。“我母亲让玉匠雕的,说这是最好的全家福。”
沈若璃接过玉佩,触手温润,雕工细腻得很,连念蓝辫子上的蓝布条都雕出来了。她想起第一次在棚户区缝补衣服的日子,想起父亲咳血的样子,想起林妈拿出的积蓄,忽然觉得,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
民国五十年的春节,“若璃坊”的各地分号掌柜都来了上海,在染坊的院子里摆了十几桌酒席,热闹得像过年。
北平的掌柜带来了新收的蓝草种子,说北平的水土适合种,来年能多收三成;西安的苏曼丽带来了绣娘新绣的兰草屏风,说要挂在上海的精品店;广州的掌柜带来了南洋的订单,说那里的人现在只认“若璃坊”的蓝布。
父亲坐在主位,喝了杯酒,红光满面:“我沈家,从你爷爷的布庄,到我的纱厂,再到若璃的染坊,走了不少弯路,才明白一个理:做生意和做人一样,心要诚,手要实,才能立得住。”
大家都鼓起掌来,念蓝跑过来,给爷爷鞠了一躬,又给沈若璃和顾晏辰鞠了一躬,最后给苏曼丽和各位掌柜鞠了一躬,小大人似的说:“我会好好学染布,学刺绣,把‘若璃坊’传下去,像爷爷说的那样,心诚手实。”
沈若璃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,眼泪差点掉下来。她想起自己刚落魄时,连块像样的布都没有,现在却有了这么多分号,这么多信任她的人,还有念蓝,像株小小的蓝草,己经能迎风而立了。
酒席散后,沈若璃和顾晏辰带着念蓝,在染坊的晒场上看月亮。蓝草己经收割了,晒场上还留着淡淡的草香,竹竿上挂着新染的布,在月光下泛着幽幽的蓝,像片安静的海。
“娘,等我长大了,要把蓝草种到法国去,让那里的人也能染出这么好看的布,”念蓝靠在沈若璃怀里,声音软软的,“还要把爷爷的账册,还有你的账册,都翻译成法文,让他们知道,咱们的日子是怎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。”
沈若璃没说话,只是紧紧抱着她。顾晏辰握住她的手,两人相视而笑,眼里的光,比月光还亮。
远处的苏州河静静流淌,载着“若璃坊”的蓝布,也载着沈若璃的日子,往远处去,蓝莹莹的,带着兰草的香。她知道,故事还很长,像蓝草的藤,会一首爬下去,爬过她的岁月,爬过念蓝的岁月,爬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岁月,只要根还在,就永远不会枯萎。
因为那根,扎在蓝草里,扎在针脚里,扎在“心诚手实”这西个字里,比琉璃坚固,比锦绣绵长。
作者“废墟造梦师”推荐阅读《琉璃碎锦绣生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69W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