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年9月2日的北京,秋高气爽,阳光透过天安门广场的华表,在青石板上投下细长的影子。致新商业银行总行的牌匾刚挂上鼓楼旁的老建筑,朱漆大门上的铜环还带着新抛光的亮泽,门两侧的石狮子是从沈家老宅移来的,基座上的刻痕记录着百年风雨——这里曾是沈诗涵曾祖父在京城开设的票号旧址,如今重续金融脉络,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枢纽。
沈诗涵站在营业厅的穹顶下,仰头望着新换的玻璃天窗。阳光透过彩绘玻璃,在大理石地面上拼出“融通西海”的字样,与柜台后“致新商业银行”的电子屏交相辉映。“老行长,您看这布局还合适吗?”她转向身边的老者,对方穿着熨帖的中山装,胸前的钢笔是建国初期的款式,那是总行行长张启明,在央行任职三十年,退休后被沈诗涵力邀出山。
张启明摸着柜台的红木边缘,那里还留着当年票号的算盘凹槽。“比我年轻时的人民银行先进多了。”他指着自助取款机,“这东西能识别存折?我得让底下的人好好学学。”老人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新名词:“24小时到账”“中小企业信用贷”“地产开发专项款”,每一项后面都画着问号,又被红笔勾成了句号。
这时,大舅妈林婉清踩着高跟鞋走进来,香奈儿套装的裙摆扫过门槛,带来一阵淡淡的栀子花香。“刚从市政府开会回来,李副市长说要把咱们银行列为‘重点金融机构’,中小企业贷款能享受贴息。”她是致新商业银行的副行长,手里的文件夹里夹着刚审批通过的贷款名单,“林氏集团的酒店扩建项目,第一笔20亿贷款下午就能到账——按你说的,24小时内到账,一分不拖。”
沈诗涵接过名单,指尖在“王健林 万达地产”那行停了停。“堂姐林宁的KTV连锁项目,贷款额度批到15亿。”她想起上周在王府半岛酒店的家宴,林宁举着红酒杯说要把KTV开进全国每个商场,丈夫王健林在旁边补充:“得先把地产项目铺开,商场建到哪,KTV就开到哪。”
林婉清顺着她的目光看去,忽然笑了:“你大舅舅昨天还念叨,当年他在京城开第一家食品厂,跑遍银行都贷不到50万,现在倒好,咱们自家银行就能批20亿。”她指着二楼的VIP室,“我让人把那里改成了茶室,王健林下午过来签合同,顺便尝尝你爷爷新酿的桂花酒。”
营业厅里渐渐热闹起来。第一个客户是个推着三轮车的煎饼摊主,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身份证,想贷5万块钱换辆电动三轮车。柜员小张刚要解释流程,张启明走过去,接过身份证:“填这个表,社区开个收入证明,三天就能放款,利息按最低的算。”
煎饼摊主愣住了,手里的铁铲“当啷”掉在地上:“我没抵押……”
“你的煎饼摊就是抵押。”沈诗涵蹲下去帮他捡铁铲,“在咱们这儿,踏实做生意的人,比房产还值钱。”她让林婉清把“个体户信用贷”的条款写在墙上,用加粗的红笔标着:“最高50万,无需抵押,凭营业执照就能贷”。
中午时分,林宁带着王健林走进来。堂姐穿着定制的旗袍,盘扣上镶着细碎的钻石,和王健林的阿玛尼西装站在一起,像幅精心构图的时尚画报。“诗涵,你这银行比香港的汇丰还气派。”林宁摸着VIP室的紫檀木茶桌,“我那几家KTV的音响设备,打算从德国进口,贷款能不能批到8亿?”
王健林接过张启明递来的茶,目光落在贷款合同的补充条款上:“20亿贷款,年利率6.5%,随借随还——这条件,全北京找不到第二家。”他指着合同里的“地产开发专项条款”,“你们连预售许可证的办理周期都算进去了,比我的财务总监还细心。”
沈诗涵望着窗外的鼓楼,檐角的风铃在秋风里叮当作响。“致新银行的规矩就一条:让钱流到该去的地方。”她翻开总行的战略规划图,上面用不同颜色标着分行的位置:上海浦东、广州天河、深圳前海……每个首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都插着面小红旗,“年底前要在十五个城市开分行,中小企业贷款额度预留500亿,地产开发贷控制在300亿,既不能让实干的人缺钱,也不能让泡沫冒出来。”
正说着,张启明拿着份报表匆匆走来,老花镜滑到鼻尖上:“刚统计完,上午就批了28笔贷款,从5万到20亿不等,最快的一笔是给中关村的程序员,贷30万买服务器,2小时就到账了。”老人的声音带着点激动,“我干了一辈子银行,从没见过这么利落的审批——你这‘955工作制’倒好,效率比别人加班还高。”
林婉清忽然指着门口,那里围着一群看热闹的老街坊。“穿蓝布衫的是胡同里的修鞋匠,想贷2万换套新工具;戴草帽的大爷种着十亩桃树,想贷8万建个冷库。”她转身对柜员说,“把‘小微企业绿色通道’的牌子挂出去,优先给他们办理。”
沈诗涵走到门口,看着阳光在人们脸上投下的光斑。有人举着营业执照踮脚张望,有人在小声讨论贷款利息,还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,举着支刚从胡同口摘的牵牛花,非要送给“给爷爷贷款的漂亮阿姨”。
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营业厅,张启明在教年轻柜员打算盘,林婉清在和王健林讨论地产项目的资金流,林宁拿着手机给KTV选新的装修风格。沈诗涵翻开笔记本,在“1995年9月2日”那页写下:“金融的本质,是让信任流动起来”。窗外的鼓楼钟声响起,三响,厚重而悠长,像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新故事,敲响开篇的节拍。
分行的建设计划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。上海分行选址在陆家嘴,能看见黄浦江上来往的货轮;广州分行挨着广交会旧址,专门服务外贸企业;深圳分行就设在致一科技园区旁边,方便给马华腾这样的创业者放款。每个分行都复制着总行的模式:955工作制,24小时贷款到账,对员工承诺“干满五年分房”,对客户承诺“不抽贷、不压贷”。
傍晚时分,沈诗涵站在总行的屋顶露台,望着京城的万家灯火。远处的致一科技集团总部大厦亮着灯,沈薇应该还在审批园区的入驻企业;林宁的KTV在工体附近试营业,霓虹招牌闪得像串星星;王健林的地产项目己经打桩,打桩机的轰鸣声在秋夜里格外清晰。而在这片喧嚣之下,致新商业银行的资金正像毛细血管里的血液,悄悄流进城市的每个角落——流进煎饼摊主的电动三轮车里,流进程序员的服务器里,流进商场的玻璃幕墙里,也流进每个普通人对未来的期待里。
张启明端着两杯桂花酒走上露台,老人的手抖了抖,酒液在杯沿晃出细小的涟漪。“当年你曾祖父的票号,只服务达官贵人。”他碰了碰沈诗涵的杯子,“现在你这银行,连修鞋匠都能贷款——这才叫真正的‘融通八方’。”
沈诗涵望着杯中的月影,忽然想起奶奶说过的话:“钱就像水,堵着会发臭,流起来才能灌溉田地。”她喝了口酒,桂花的甜香在舌尖散开时,手机收到条短信,是张启明发的:“今日贷款总额87亿,惠及企业326家,个人158人——全到账了。”
夜色渐深,总行的灯还亮着。张启明在给新员工培训,林婉清在核对明天的贷款名单,柜员小张在练习操作自助取款机。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,有人因为这笔贷款换了新设备,有人开了家小店,有人的项目终于能开工了。沈诗涵知道,这只是开始,致新商业银行的故事,才刚刚写下第一笔,而这笔,蘸满了人间烟火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BT6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