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】
9月3日,城市智库入驻事务所办公楼五楼,正式与原本系统合并,成立“新一体制度架构中心”。
这意味着林天佑不再拥有全权控制事务所的每一份决策。
赵明扬成为“制度合规审查组”执行委员,曹秋实主导“政策前瞻小组”,林婉秋则以“文化外联”名义出任副组长。
林天佑像是自己搭起一张大网,然后自愿被绑进其中。
杜启文说:“你疯了吧?你甘愿让他们拿着制度管你?”
林天佑答:“我不想做那个靠‘模糊地带’活着的人。”
“我们得有第二阶段——制度的护城河。”
【二】
改革虽己步入正轨,但市场从来不给建设者以仁慈。
第一批“城市红利参与者”因为林天佑公开资料,被恐慌情绪影响,七天内有24%的家庭申请退出,项目流动性骤降。
“你把核心结构掀给外界看,别人就开始怀疑‘你是不是撑不住了’。”宋如山叹气。
而更大的压力,还在后头。
来自北方的财团“信越控股”,悄悄通过关联公司收购布心项目周边三块地,逼近事务所版图核心。
财务顾问带来消息:“他们下一步极可能通过价格战压垮我们。”
林天佑没有说话,只在纸上画下一只蝴蝶。
杜启文问:“你这是干嘛?”
他说:“准备动一次资本的‘蝴蝶效应’。”
【三】
9月8日,林天佑突然提出:
“我要去香港。”
乔琳愣了一下:“干什么?”
“文化基金那条线——我不想只在深圳这点地方绕来绕去。”
“你是打算……跨区域操作?”
“对。”他眼神坚定,“我要拍一部电影。”
“你疯了?”
“不是文艺片。”他笑,“是一部财经片,一部讲‘市场造神’的故事。”
乔琳盯着他,像是重新认识了他。
“我不是在逃避,我是在借形象投资重建信任。”
“你真以为一部片就能赢回所有人的视线?”
“至少比我们开十场发布会强。”
她摇头,但也没再劝。
因为她看得出,他己经想好了。
【西】
三天后,林天佑乘坐早班船从蛇口口岸赴港。
这是他第二次踏上香江。
他住进湾仔轩尼诗道一家并不起眼的服务式公寓,低调如他自己。
当天晚上,他受邀参加香港文化资本论坛晚宴,主办人是“影视星汇”集团副总监——钟曼仪。
她是个冷艳的女子,气质混合着港岛精英的利落与旧时代女星的风情。
林天佑在酒桌上第一次与她西目相对。
她笑着问:“听说林先生要来香港拍戏?”
“不是拍戏,是拍局。”
“哦?哪种局?”
“让人信你、跟你、最后还替你洗白的局。”
钟曼仪笑意更浓:“你比新闻里更狂。”
“那你更美。”
她轻轻摇酒杯:
“你这种人,很容易让女人误以为自己是主角。”
林天佑凑近:“但你真的可以是。”
两人之间的空气,轻微发烫。
【五】
第二天,钟曼仪带他参观九龙湾的旧片场,顺路路过湾仔证券交易所。
“这里是香港最热的地方。”她笑说。
林天佑忽然停下,转头望向交易大厅:
“我想炒一笔港股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试试看香港资本的‘温度’。”
钟曼仪微笑:“你来得正好,这几天某些地产股波动得厉害,消息说有人在提前布局‘旧改计划’。”
林天佑回到住处,立刻安排杜启文开通境外资金通道。
他将500万港币投向两只地产股和一家保险股,三只都是看似“无人问津”的沉底资产。
他赌的是——政策窗口提前泄露。
三日内,地产板块启动,林天佑成功翻了近一倍。
钟曼仪再次请他吃饭。
“你猜得真准。”
“不,我只是比他们快半步。”
“你是为了拍片,还是为炒股才来香港?”
“我是来找感觉的。”他看着她,“找资本的味道,也找你的味道。”
那顿晚餐,两人喝到凌晨两点,最后她没有拒绝他送回家。
临别前,她在他耳边轻轻说:
“你这样的人,太危险了。”
“那你是怕了?”
“我怕,但我又很想继续试试。”
【六】
同一时间,深圳。
乔琳在处理事务所合规文档时,接到杜启文传真。
她看到林天佑在港注册了“橙道文化基金”,投资影视项目的同时还在秘密运作证券账户。
她拿起电话却没有拨出去。
她望向窗外——像是感觉到,一场距离与温度的考验,正在悄然展开。
—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FZ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