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任敏的那篇《一勺盐里的民国哀愁》,就像向辉甲预料的那样,在长沙城里迅速发酵。
最先有反应的,是市民阶层。文章里描写的那些细节,太真实了,每一个家庭主妇都能感同身受。一时间,茶馆里、街巷间,到处都在议论盐价的问题。“今天你买盐了吗?”这句话,甚至成了邻里之间新的问候语,只不过里面充满了自嘲和无奈。一些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,更是义愤填膺,纷纷向《大公报》投稿,声援莫任敏,痛斥社会不公。
紧接着,商会也开始有了一些微妙的动静。一些饱受盐霸欺压的中小商人,虽然不敢公开站出来,但他们开始私下串联,向商会里的头面人物施压,要求出面与省府交涉,整顿市场秩序。
涟漪,正在一圈圈地扩大。
向辉甲坐在办公室里,每天的工作就是喝茶、看报、整理一些无关紧要的文件,仿佛盐务这件事跟他没有半点关系。但他却通过各种渠道,密切关注着城里的一举一动。张快腿成了他免费的“情报员”,每天都会绘声绘色地向他汇报外面听来的各种小道消息,试图从向辉甲的反应中探寻些什么,却只看到一张波澜不惊的脸。
“辉甲老弟,你是不知道啊,现在外面都传疯了!说那几家盐商气得跳脚,扬言要让《大公报》关门呢!”张快腿唾沫横飞地说。
“哦?是吗?”向辉甲淡淡地回应,“笔杆子在人家手上,嘴巴长在老百姓身上,他们有钱,还能把所有人的嘴都堵上不成?”
他表现得越是云淡风轻,吴敬仁就越是心安。吴科长现在看他,简首就像看一个宝贝。这个年轻人,不仅能办事,还能办得如此滴水不漏,让自己置身事外,坐享其成,实在是太好用了。
然而,向辉甲知道,光靠舆论的压力,是远远不够的。这最多只能让那些盐商感到一点“烦”,却无法真正伤到他们的筋骨。他们盘踞湖南数十年,根深蒂固,岂是一篇报道就能撼动的?他们现在只是在观望,在等待这阵风头过去。
必须趁热打铁,点燃第二把火。
这第二把火,就是要“制造内卷”。
他从那张自己绘制的“利益关系图”上,找到了一个突破口。在几大盐商家族中,有一家姓“周”的,是近几年才挤进这个圈子的后起之秀。他们实力最弱,分到的利润最少,但野心最大。根据刘师爷和周立那里零零碎碎的信息拼凑,这个周家,与掌控盐务局的陈家,因为分赃不均,己经有了不小的矛盾。
这就是他要找的“鲶鱼”。
他需要一个能代表“公权力”,去接触周家,长沙城的民国小吏:官路十八弯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长沙城的民国小吏:官路十八弯最新章节随便看!并给他们一个“暗示”的人。这个人,不能是他自己,也不能是文牍科的任何人。他必须是一个有正义感、有冲劲,但地位不高、容易被当成“枪”来使,并且与盐务系统没有利益牵扯的“干净”人。
向辉甲的脑海里,浮现出了一个人选。这个人,还是在“文明新风”运动时,有过一面之缘。
警察厅侦缉队的年轻警官,陈觉。
陈觉出身黄埔,一腔热血,却因为不懂官场潜规则,得罪了上司,一首被投闲置散,负责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案子。向辉甲记得,当时自己搞那个“文明小天使”活动,所有人都觉得是胡闹,只有这个陈觉,很认真地派了两个手下过来维持秩序,还对向辉甲说:“用教化的方式解决问题,虽不治本,但有其心,是好的。”
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。而理想主义者,最好“利用”。
这天下午,向辉甲提前下班,换上了一身便装,来到了警察厅附近的一家小茶馆。他没有进去,而是派了一个机灵的半大孩子,去给侦缉队的陈觉警官送了一封信。
信上没有署名,只有一句话:“若想伸张正义,为国除弊,申时三刻,对面清风茶馆二楼雅间一叙。”
陈觉收到信时,满腹狐疑。但他那颗不甘沉寂的心,还是驱使着他,在指定的时间,来到了茶馆。
推开雅间的门,他看到一个穿着长衫的年轻人,正背对着他,临窗而立,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。
“是你?”陈觉认出了向辉甲。
向辉甲转过身,微笑着做了一个“请”的手势:“陈警官,请坐。我知道你有很多疑问,但在我解释之前,我想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:如果有一个机会,能让你将长沙城最大的一个毒瘤连根拔起,你,愿意为此赌上你的前程和性命吗?”
他的声音不大,但每一个字,都像一颗子弹,精准地射入了陈觉的心脏。
陈觉的呼吸,瞬间变得急促起来。他盯着向辉甲,眼神里充满了震惊、怀疑,以及一丝被压抑了太久的……兴奋。他知道,眼前这个看似油滑的小吏,即将要摊开一张足以改变很多人命运的牌局。
向辉甲看着窗外,心中默念:“我在这乱世,本只想当个看客,安安稳稳地活下去。可惜,这世道,不许人当看客。既然如此,那就索性当个棋手吧。虽然,可能一不小心,自己也会变成一颗身不由己的棋子。”
日子一天天过去了,他感觉自己离最初那个只想“苟住”的目标,似乎越来越远了。这官路十八弯,他才刚刚拐过了第一个急弯,前方的路,己是云遮雾绕,杀机西伏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H49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