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小满盯着电脑屏幕上的银行余额,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。创意家工作室运营三个月,资金消耗速度比预期快了40%。窗外,初夏的雨点噼里啪啦打在工作室的玻璃屋顶上,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催促她做决定。
"又一批账单。"她把笔记本电脑转向刚进门的顾远,"我们必须削减开支了。"
顾远放下手里滴水的伞,眼镜片上蒙着一层雾气,却掩不住眼下的青黑。他扫了一眼屏幕,推了推眼镜:"技术研发不能停,这是我们的核心优势。"
"但艺术项目部分呢?"林小满声音不自觉地提高,"我刚刚拒绝了一个商业插画邀约,就因为你要优先开发那个智能调色系统!"
"那个系统能让我们区别于普通艺术工作室..."
"可我们首先是艺术之家!"林小满站起来,颜料蹭到了白色桌布上,"你忘了吗?创意家工作室的初衷是融合,不是技术主导!"
顾远深吸一口气,这是他开始数据化思考的前兆:"根据用户调研,78%的潜在客户更看重智能家居整合功能..."
"数字!又是数字!"林小满抓起一块抹布擦手,却把颜料抹得更开了,"顾远,这不是你的FamilyTech,这是我们的工作室!"
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。顾远的表情像是被扇了一巴掌,他慢慢摘下眼镜,用衬衫下摆擦拭——这个动作在过去十五年里,只出现在他极度疲惫或受伤的时刻。
"我需要去接孩子们了。"他最终只说了一句,转身拿起伞又走进雨中。
林小满望着丈夫的背影,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。这是他们创业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歧,不是关于谁洗碗或谁哄孩子睡觉,而是关于共同事业的灵魂方向。
雨声渐大时,门铃响了。林小满以为是顾远忘了钥匙,开门却看到顾昕站在雨中,校服湿了一大半,怀里紧抱着书包,脸上是她从未见过的空洞表情。
"宝贝?怎么自己回来了?爸爸呢?"林小满急忙把女儿拉进屋。
顾昕机械地脱下鞋子:"我告诉爸爸我可以自己走。"她的声音平板得可怕,"反正只有三个路口。"
林小满蹲下来想抱抱女儿,却被轻轻躲开。"我去做作业。"顾昕径首走向楼梯,却又在拐角处停下,"妈妈,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家?"
这个问题像刀子一样扎进林小满心里。他们花了大半年时间规划"创意家工作室",向孩子们承诺这将是最棒的生活改变。但现在,十岁的顾昕在雨中独自走回家,问为什么放弃曾经安稳的生活。
没等她回答,顾远带着双胞胎回来了,情况看起来更糟。顾阳浑身是泥,嘴角倔强地抿着;顾月则哭得眼睛红肿,紧紧抓着一本被撕破的图画本。
"发生了什么?"林小满接过顾月,小女孩立刻把脸埋在她脖子里。
顾远摇摇头,示意稍后再说。他蹲下来检查顾阳的膝盖:"先去洗澡,然后我们谈谈你的'校园火箭实验'。"
晚餐时,碎片化的故事逐渐拼凑完整:顾昕被小团体排挤,因为她"爸妈在家工作很奇怪";顾阳的科学课老师称他的自动翻书装置是"不务正业";而顾月的画被同学嘲笑"像疯子涂鸦"。
林小满看着餐桌旁三个垂头丧气的孩子,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创业激情给家人带来了什么——不再是自由创新的乐园,而是被外界视为异类的压力。
"明天我陪你去学校。"她对顾昕说,"和老师谈谈那个小团体..."
"不要!"顾昕猛地抬头,眼里闪着泪光,"这只会让事情更糟!求你了妈妈,别像对待小孩那样..."
林小满哑口无言。她转向顾远寻求支持,却发现丈夫正盯着顾阳拆解面包篮的手指——那些灵活的动作和顾远自己如出一辙。
"我们应该..."顾远开口,却被顾月的尖叫声打断。
"难吃!全都难吃!"小女孩突然把盘子推开,蔬菜撒了一桌,"颜色都错了!绿色不应该这么亮!"
林小满和顾远交换了一个忧虑的眼神。顾月对色彩和味道的敏感越来越极端,最近甚至拒绝吃任何"看起来不对"的食物。
那天晚上,当孩子们终于睡下后,林小满和顾远在工作室沉默相对。雨水仍在屋顶敲打,像一首永无止境的悲歌。
"我们错了吗?"林小满终于打破沉默,"放弃稳定的机会,把全家拖进这场冒险..."
顾远没有立即回答。他走向角落的白板,上面还留着上周的头脑风暴记录——"情感交互艺术"、"家庭智能系统"等词被爱心和箭头连接。他慢慢擦掉所有字迹,然后写下三个问题:
1. 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?
2. 我们能提供什么?
3. 世界需要什么?
林小满拿起马克笔,在第一个问题下画了一条线:"顾昕需要被接纳,不是作为'怪胎父母'的孩子,就是她自己;顾阳需要被鼓励创造,而不是被标准化教育打压;顾月..."她的笔停住了,"顾月需要世界理解她的敏感。"
顾远在第二个问题旁写下:"我们理解与众不同是什么感觉。"他指的是自己学生时代因过于理性而被孤立,以及林小满初入艺术圈时不入流的风格。
第三个问题他们思考了很久。最终林小满写下:"更多元的价值标准,不只是成绩或利润。"
雨停了,月光透过云层照进工作室,给白板镀上一层银边。两人站在那里,看着这三个问题和答案,某种新的可能性正在沉默中萌芽。
第二天早晨,更大的危机爆发了——顾月拒绝起床,更拒绝上学;顾阳宣布要"炸掉学校"(虽然只是夸张表达);顾昕则把自己锁在卫生间里半小时不出来。
林小满和顾远手忙脚乱地应对着,连两位母亲都被紧急召来支援。当顾妈妈尝试用医学角度分析顾月的敏感时,林莉突然说:"她就像小时候的小满,只是没人说她'有问题'。"
这句话像闪电般击中了林小满。她翻出自己七岁时的画册——那些被老师称为"过于激烈"的色彩实验,现在看来正是独特天赋的早期表现。
与此同时,顾远发现顾阳躲在车库,正试图把一个奇怪的装置连接到平板电脑上。那装置看起来像是用废旧玩具和电子元件拼凑的,中心有一个小型分光镜。
"这是什么?"顾远蹲下来问,暂时忘记了上学迟到的问题。
"情绪颜色转换器。"顾阳闷闷不乐地说,"本来想做给妹妹,让她看到颜色就高兴...但它只会闪奇怪的光..."
顾远仔细检查这个粗糙的装置,突然有了灵感。他叫来林小满和仍在哭泣的顾月,让儿子重新演示。
当顾阳不情愿地启动装置时,一束光穿过分光镜,在墙上投射出变幻的色彩。由于电路不稳定,这些颜色随机跳动,毫无规律可言。但令人惊讶的是,顾月停止了哭泣,专注地盯着那些光斑。
"紫色..."她小声说,"像外婆的围巾..."
"那个是绿色!"顾阳纠正道。
"不,是紫色。"顾月出奇地坚定,"伤心但温柔的紫色。"
林小满和顾远震惊地对视。这个"失败"的装置无意中触及了某种真相——每个人感知的世界如此不同,而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或许能搭建理解的桥梁。
那天,他们破例让孩子们"逃学"一天。全家人聚集在工作室,围绕顾阳的发明展开头脑风暴。顾昕提出了"情绪日记"的创意,用颜色而非文字记录心情;顾月则设计了她心中的"正确"色彩组合;顾远负责技术实现;而林小满将这一切转化为艺术表达。
傍晚时分,第一个原型诞生了——一个能将声音波动转化为色彩组合的装置,名为"心色谱"。当顾月对着麦克风描述她看到的校园景色时,装置投射出的色彩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己——她眼中的世界比常人丰富几个维度。
"这太神奇了..."顾远轻声说,手指在键盘上飞舞,"如果我们开发一个系列,帮助不同感知方式的人互相理解..."
"不仅是产品,"林小满己经开始画草图,"可以是一个互动艺术展,让观众体验不同的感知世界..."
顾昕突然插话:"就叫'不一样很棒'怎么样?"这是她几个月来第一次主动提出创意。
工作室的气氛突然变了,像春天的第一缕风穿过寒冬。林小满看着重新焕发活力的孩子们,再看看专注工作的丈夫,突然明白了一个简单真理:创意家工作室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商业成功,而在于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发光。
当晚的家庭电影之夜,他们没放计划好的动画片,而是回顾了孩子们小时候的录像。当屏幕上的小顾昕骄傲地展示她的第一幅彩虹,顾阳拆解第一个玩具,顾月为一片落叶哭泣时,现实中的顾昕悄悄握住了妈妈的手。
"其实...我不讨厌新学校。"她小声说,"只是害怕你们太忙,没空听我说这些..."
林小满紧紧抱住女儿,在发顶落下一个吻:"我们永远有空听你说话,永远。"
电影结束后,顾远拿出一个重新设计过的"心色谱"原型,现在它能同时记录五个人的情绪色彩。当全家人的声音同时输入时,墙上投射出的光影交织成一幅动态画作——混乱中带着和谐,就像他们的生活本身。
"创意家工作室2.0,"顾远宣布,"专注于情感科技艺术,帮助每个独特的灵魂被看见、被理解。"
林小满拿起画笔,在项目白板上写下第一个主题:《不完美的彩虹》。这将是他们新方向的起点——不是掩饰生活的破碎与混乱,而是用诚实与创意将其转化为美。
窗外,星光穿透云层,照在工作室的玻璃屋顶上。雨后的夜晚格外清澈,就像危机过后的心境,洗去浮华,留下最本真的部分——咖啡与彩虹,科技与艺术,还有这个永远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家。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彩虹与咖啡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I1D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