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4年11月13日的深圳,晚风带着初冬的凉意,掠过致一科创园的棕榈树梢。晚上九点,马云站在园区公寓的落地窗前,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龙井,看着楼下灯火通明的办公区——那些年轻的身影还在电脑前忙碌,键盘敲击声像春蚕啃食桑叶,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。
这是他搬进园区的第二周。120平的公寓里,处处透着五星级酒店的精致:智能马桶盖冒着热气,衣柜里的除湿机嗡嗡作响,连阳台上的藤椅都铺着羊绒垫。马云放下茶杯,走到书桌前,看着摊开的《杭州互联网园区规划图》,指尖划过“西湖科技园”西个字时,嘴角忍不住上扬。
“马老师,还没休息呢?”门口传来敲门声,是王建国提着一篮水果走进来,“刚从后厨房拿的车厘子,智利进口的,尝尝。”他把水果放在茶几上,目光落在规划图上,“还在琢磨杭州的项目?”
马云赶紧让座,眼睛发亮:“王主任你看,我把西湖科技园的位置标出来了,旁边就是浙江大学,人才不愁;离萧山机场近,方便对接国际资源;最重要的是,那里是沈总奶奶的家乡,有感情基础。”他指着图上的幼儿园和小学图标,“跟咱们深圳园区一样,配套得跟上,让创业者不用操心孩子上学。”
王建国看得认真,时不时点头:“想法不错。沈总上周在电话里说,杭州的园区要做成‘江南版硅谷’,既有深圳的效率,又有杭州的温婉。”他拿起一颗车厘子,“你申请的梦想基金,总部己经批了——50万启动资金,下个月到账,办公场地就在深圳园区的A座301,先把团队搭起来。”
“太好了!”马云激动地搓着手,“我己经给杭州的老同事发了电报,让他们赶紧过来,就说‘深圳有个好地方,能让咱们的想法落地’。”他想起半个月前,拖着行李箱站在园区门口的样子——那时候他还在担心“梦想基金是不是噱头”,现在看着窗明几净的公寓,看着后厨房24小时供应的热乎饭菜,看着连保洁阿姨都能说出“用户体验”的园区,彻底服了。
“说真的,这里的环境比我家好多了。”马云感慨道,“我在杭州的家就是个老房子,冬天没有暖气,写计划书冻得手发麻。你看这儿,暖气足,咖啡香,连楼下的便利店都能刷致一的员工卡,太方便了。”
王建国笑了:“沈总说,创业者不该把时间浪费在找房子、修水管上,这些琐事交给园区就好,他们只管专心搞项目。”他指着窗外的人才房,“那些楼明年就能入住,幼儿园和小学也在装修,以后员工不用为孩子上学发愁,才能踏踏实实干事业。”
马云望着那些拔地而起的楼房,突然想起三天前和沈诗涵的越洋电话。那位“女版巴菲特”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,带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,却字字有力:“马老师,杭州是我奶奶的家乡,我对那里有感情。你在深圳先练手,等时机成熟,咱们把园区模式复制过去,让西湖边也长出互联网的苗。”
“为什么是杭州?”马云当时忍不住问。
“我奶奶总说,杭州人既有闯劲,又懂生活。”沈诗涵的声音里带着笑意,“她年轻时常说‘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’,现在我想让这句话加上后半句——‘中有互联网,连接全世界’。”
此刻想起这番话,马云走到书架前,看着那本沈诗涵托王建国转赠的《孙子兵法》,扉页上有她的亲笔题字:“善战者,求之于势,不责于人——杭州的势,就等你了。”他突然明白,这位年轻的女投资人看中的,不仅是他的项目,更是杭州那片土地上潜藏的力量——就像西湖的水,看似平静,底下却藏着奔涌的暗流。
“对了马老师,”王建国像是想起什么,“沈总让我转告你,杭州的园区会配‘双语幼儿园’和‘国际小学’,跟上海的名校合作,作者“穿越神探夏洛克”推荐阅读《沈门双姝智谋撑起的商业帝国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师资都是顶尖的。她说‘要让创业者的孩子,既能读唐诗,也能说英语’。”
马云心里一暖。他想起自己的女儿,每次出差都抱着他的腿哭“爸爸别走好吗”。如果杭州的园区真有这样的配套,是不是就能让更多像他一样的创业者,既能追逐梦想,又能陪伴孩子长大?
“这才是真正的‘安居乐业’啊。”他感慨道,“我跑遍了欧美,没见过哪个园区能想得这么细。深圳的园区有幼儿园、小学,杭州的还要加双语教育,沈总这是把创业者的心思都看透了。”
王建国起身告辞:“不早了,你早点休息。明天上午有个园区交流会,都是像你们这样的初创团队,沈总特意交代,让你也去讲讲杭州的想法,说不定能找到合作伙伴。”
送走王建国,马云坐在书桌前,重新摊开规划图。台灯的光晕落在“杭州”两个字上,像给这两个字镀了层金。他想起奶奶总说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,想起沈诗涵说“奶奶的家乡要长出互联网的翅膀”,想起那些在杭州翻译社里熬夜的夜晚,想起自己对着一群质疑者说“互联网会改变中国”时的坚定。
现在,这一切都有了落地的可能。深圳的园区像个温暖的孵化器,不仅给了他启动资金和办公场地,更给了他“被理解”的底气——在这里,没人会笑他“异想天开”,反而有人会拍着他的肩膀说“你的想法很好,我们支持你”。
夜深了,马云洗漱完毕躺在床上,却毫无睡意。他打开园区内网,最新的公告栏里,“杭州互联网科技园区招标公告”己经挂了出来,落款是“致一科技集团”,下面用小字标注着:“项目负责人:沈诗涵”。
他点开公告附件,里面是详细的规划方案:占地500亩,分三期建设,一期建办公区和人才房,二期配幼儿园和小学,三期引入国际合作机构。最让他激动的是“生态体系”部分——要像深圳园区一样,设立梦想基金,引入配套企业,形成“创业-生活-教育”的闭环。
“真能实现吗?”马云看着屏幕,想起沈诗涵在电话里的承诺,“只要是对的事,就别怕慢,咱们一步一步来。”他突然觉得,这位年轻的女投资人身上,有种和西湖水一样的韧性——看似温柔,却能滴水穿石。
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,在地板上投下细长的光影。马云想起自己在杭州的老同事,想起那些被他“忽悠”来深圳的年轻人,想起未来杭州园区里可能出现的场景:创业者在咖啡馆里讨论项目,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唱儿歌,老人们在公园散步,嘴里聊着“互联网”“梦想基金”……
“会实现的。”他对自己说,像在给多年后的自己许下承诺。
凌晨一点,马云终于沉沉睡去。梦里,他站在杭州园区的门口,看着沈诗涵和一群孩子笑着走来,她手里拿着一本书,是奶奶写的《杭州往事》。远处的西湖波光粼粼,雷峰塔在夕阳下闪着金光,而园区里的年轻人,正用代码编织着一个属于中国的互联网未来。
公寓里的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,恒温25度,正好适合安睡。11月的深圳,寒意渐浓,却因为这个关于杭州的梦,显得格外温暖。马云知道,等他带着深圳的经验回到杭州,又会有无数挑战——征地、建设、招商、运营,但只要想到深圳园区的温暖,想到沈诗涵那句“奶奶的家乡要长出翅膀”,就浑身充满了力气。
就像钱塘潮,看似平静,却在底下积蓄着力量,等到时机成熟,便能掀起滔天巨浪。而他,愿意做那个推波助澜的人,在沈诗涵搭建的平台上,在杭州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,种下互联网的种子,等待它长成参天大树。
夜色温柔,深圳的星空格外明亮,仿佛在静静注视着这个来自杭州的男人,和他心中那个关于西湖与互联网的,闪闪发光的梦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J3R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