瘟疫的阴霾渐渐散去,应天府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喧嚣,但经历过这场劫难的人们,看向沈然的眼神己截然不同。街头巷尾,关于“沈御医以奇法退瘟疫”的传说不绝于耳,有人甚至将他的画像供奉起来,祈求平安。
朱元璋兑现了承诺,对在抗疫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了嘉奖。沈然被晋封为太医院院判,从五品一跃升至正西品,赏黄金百两,绸缎千匹,并特许他在宫中骑马,这在文官中是极大的殊荣。
“沈然,此次抗疫,你居功至伟。”金銮殿上,朱元璋看着阶下的沈然,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温和,“但你要记住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百姓敬你,是因你救了他们;若有朝一辜负了这份信任,朕也绝不姑息。”
“臣谨记陛下教诲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”沈然叩首道。他知道,这份嘉奖背后,是更重的责任和更严密的监视。
朱标也为沈然感到高兴,私下里对他说:“沈院判,如今你声望日隆,正是推行防疫体系的好时机。有什么需要,尽管跟我说。”
沈然点头:“多谢殿下支持。臣打算先从编撰《防疫要略》入手,将此次抗疫的经验教训、卫生防疫知识等汇编成书,下发到各州县,让地方官和医者有所遵循。”
“此乃良策。”朱标赞同道,“咱会让礼部配合你。”
然而,树大招风。沈然的快速升迁和朱元璋的青睐,再次刺痛了周鹤等人。太医院内,周鹤虽因在抗疫中调度不力被降了半级,但依旧盘踞在院判之位(沈然为新任院判,周鹤可能转为资深御医或另有安排,此处调整为周鹤仍有影响力),对沈然明里暗里地使绊子。
“哼,不过是运气好,碰上了陛下需要人办事罢了,真当自己是救世菩萨了?”周鹤在私下里对心腹抱怨,“编撰什么《防疫要略》,我看是想把自己的‘奇谈怪论’传遍天下,沽名钓誉!”
他暗中联络了几个对沈然不满的官员,打算在《防疫要略》编撰之事上做文章,伺机发难。
与此同时,燕王朱棣也密切关注着沈然的动向。
“殿下,沈然借抗疫之功,己然站稳脚跟,如今又要编书推广他的理念,这是要将影响力扩展到全国啊。”道衍和尚忧心忡忡地说。
朱棣把玩着手中的棋子,淡淡道:“他想推,就让他推。一本薄薄的册子,能改变什么?父皇最忌的是结党营私,他越是专注于这些‘杂事’,父皇反而越放心。”
他顿了顿,眼中闪过一丝算计:“倒是周鹤那边,可以稍加‘点拨’,让他闹一闹。沈然太顺了,适当的挫折,才能让他看清楚自己的位置。”
道衍和尚会心一笑:“殿下高明。”
沈然对此并非一无所知。经历了多次风波,他早己学会了谨慎。在编撰《防疫要略》的过程中,他特意邀请了太医院的几位资深御医共同参与,甚至包括周鹤的心腹,表面上是集思广益,实则是让他们参与其中,减少反对的借口。
同时,他也加快了惠民药局的推广步伐,在应天府的试点成功后,开始向周边州县推广,让更多的百姓受益。这既巩固了他的民意基础,也让朱元璋看到了实际的成效。
洪武十六年冬,《防疫要略》编撰完成,呈送朱元璋御览。朱元璋看后,虽对其中一些“洗手、煮沸饮水”等“小事”依旧觉得繁琐,但也认可其必要性,下令刊印发行。
当第一版《防疫要略》从印书局运出,分发到各地时,沈然站在太医院的窗前,望着飘落的雪花,心中百感交集。这只是一小步,但他知道,这一步,或许能改变许多人的命运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NK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