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元县的疫情平息后,沈然趁机在朱元璋面前进言,请求在全国各州县的惠民药局里增设“防疫医工”,专门负责水源检查、环境卫生和疫病预警。朱元璋看着上元县呈上的“疫后清点册”——此次时疫虽感染三百余人,死亡却不足十人,远低于往年,便准了他的奏请。
可推广之事刚开了个头,就卡在了药材供应上。各地惠民药局报上来的账目显示,近三个月的药材采购价较往年涨了三成,尤其是黄连、黄芩等抑菌药材,更是奇缺。
“怎么会这样?”沈然对着账册皱眉。太医院的药材库明明还有储备,按说不该短缺。他让人去查各地药商,得到的回复却惊人地一致:“西南遭了旱灾,黄连减产,进价涨了,我们也没办法。”
这话听着合理,沈然却觉得不对劲。他记得去年秋审时,西川布政使还奏报过黄连丰收。正疑惑间,应天府惠民药局的管事匆匆跑来:“沈院判,出事了!药局的药材被人抢了!”
原来应天府药局今日刚到了一批黄连,还没入库,就被十几个蒙面人抢走了。更蹊跷的是,巡逻的衙役赶到时,蒙面人早己没了踪影,地上只留了个刻着“燕”字的玉佩。
“燕字玉佩?”沈然捏着那枚冰凉的玉佩,指节发白。朱棣行事向来缜密,怎会留下如此明显的破绽?这分明是嫁祸,可若是嫁祸,又为何偏偏抢黄连?
他正思忖着,东宫的太监来了:“沈院判,太子殿下请您过去一趟,说是关于惠民药局的事,有要紧话问。”
东宫书房里,朱标正对着一叠奏折发愁。见沈然进来,他把奏折推过去:“你自己看吧。河南、山东的知府都奏报说药材涨价,百姓买不起药,惠民药局快开不下去了。”他咳了两声,“父皇让我牵头查这事,可我这身子……”
沈然翻看奏折,发现几个抱怨“药材短缺”的省份,巡抚竟都是当年支持朱棣就藩北平的老臣。他心中豁然开朗——朱棣不是要抢黄连,是要断了惠民药局的药材供应。只要惠民药局垮了,沈然的防疫体系便成了空谈,而那些依赖药局的百姓,自然会把怨气记在他头上。
“殿下,这事怕是有人在背后捣鬼。”沈然把抢药和玉佩的事说了,“蒙面人故意留下燕字佩,要么是栽赃燕王,要么是……”
“要么是他根本不怕被怀疑。”朱标接过话头,脸色沉了下去,“西弟如今在朝中的势力,比我们想的要大。那些药商敢哄抬物价,定是得了他的授意。”他沉默片刻,忽然拍了下案几,“不能再让他这么闹下去了。”
朱标虽缠绵病榻,却没糊涂。他立刻拟了道旨意,命应天府尹查封全城药铺,由太医院出面核查药材库存和进货价;又传召户部、工部、礼部三司,限三日内拿出“平抑药价、保障供应”的章程。
更狠的是,他让人去查了那些“抱怨药材短缺”的省份巡抚,果然查出其中两人与北平的药商有书信往来,信中隐晦地提到了“控制药材、静待时机”。朱标没声张,只把书信抄了份,让人呈给了朱元璋。
三日后,朱元璋在朝会上大发雷霆,却没提朱棣,只把那两位巡抚革了职,又下旨将全国药商纳入官府统管,药材价格由布政使司核定,谁敢哄抬物价,斩立决。
朱棣在班中听着,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,指甲却几乎掐进肉里。他没想到朱标病成这样,竟还能有如此雷霆手段。散朝后,道衍和尚跟在他身后,低声道:“殿下,太子这是在敲山震虎啊。”
“他病得快站不稳了,还想打虎?”朱棣冷笑一声,“传令下去,让那些药商安分些。既然明的不行,就来暗的。”
而沈然看着太医院库房里源源不断运往各地的药材,心中却没有半分轻松。朱标为了保他,几乎耗尽了病中积攒的精力,昨夜甚至又发起了低热。他走进东宫偏殿时,见朱标正靠在榻上咳嗽,夕阳的金辉落在他苍白的脸上,竟有种易碎的脆弱。
“殿下,药材的事解决了。”沈然轻声道。
朱标摆了摆手,喘着气说:“解决了一时,解决不了一世。西弟……不会停手的。”他抓住沈然的手腕,目光恳切,“沈然,你要帮我。不仅要治好我的病,还要……保住这大明的根基。”
沈然望着他眼中的信任,郑重地点了点头。窗外的风卷起落叶,他知道,这场无声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
作者“诗桐在这儿”推荐阅读《大明医途开局我治好了马皇后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NK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