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南府的疫情在沈然的调度下,终于有了起色。药材在朱元璋的严令下陆续运到,隔离措施也见了成效,新增病患渐渐少了,死亡率也降了下来。百姓们都念着沈然的好,街头巷尾都在说“沈院判是活菩萨”。
沈然却不敢松劲。他知道冬瘟最易反复,尤其怕再降大雪。他让人在城里搭了十几个“暖棚”,烧着炭火,供无家可归的病患取暖,又让人把防治冬瘟的法子编成歌谣,教孩子们传唱,以便家喻户晓。
这日他正在暖棚里查看病患,忽然接到宫里来的旨意,让他“即刻回京,山东事务交当地官员接管”。他心里咯噔一下,不知是福是祸,只能匆匆交代几句,带着随从往回赶。
回到南京时,己是腊月廿八。雪停了,阳光刺眼,可空气里的寒意更甚。沈然先去太医院交了差事,刚想回住处歇歇,就被太监拦住了:“沈院判,陛下在奉天殿等着呢。”
奉天殿里气氛凝重。朱元璋坐在龙椅上,脸色不善。朱棣站在一旁,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。
“沈然,你回来了。”朱元璋开门见山,“山东的事,你办得不错。”
沈然躬身:“都是陛下运筹帷幄,臣只是尽力而为。”
“但你也太张扬了。”朱元璋话锋一转,“朕听说,济南府的百姓都把你当菩萨供着?还编了歌谣唱你?”
沈然心头一紧,连忙道:“陛下,百姓只是感念皇恩,臣不敢居功。”
“皇恩?”朱元璋冷笑一声,“朕看他们念的是你的恩!你在山东搞的那些‘暖棚’‘歌谣’,是给谁立名声?”
朱棣适时开口:“父皇息怒。沈院判也是为了防疫,只是方法张扬了些,未必是故意的。”
“不是故意的?”朱元璋拍了下龙椅,“那你说说,为何你刚离京,山东的药材就告罄了?为何朱棣调了北平的药材过去,你到现在才回来?你是不是故意等他立功?”
沈然这才明白,朱元璋是在疑他和朱棣勾结!他连忙解释:“陛下,药材告罄是因为雪太大,运输受阻。臣之所以现在回来,是怕疫情反复,一首守到稳定了才敢动。至于燕王调药材,臣也是回来后才知道的!”
“哦?你不知道?”朱元璋盯着他,“那你说说,太子这些日子在东宫做了什么?”
沈然一愣,他刚回来,哪里知道东宫的事。他只能据实说:“臣不知。”
“你连太子的情况都不知道,还敢说自己忠心?”朱元璋的声音更冷了,“朕看你是在山东待久了,忘了自己是谁的臣子!”
沈然百口莫辩。他知道这是朱元璋的敲打,或许还有朱棣在背后煽风点火。他只能跪下:“臣有罪,请陛下责罚。”
朱元璋看着他,良久才道:“罚你三个月俸禄,禁足太医院,没有朕的旨意,不许外出。”
“谢陛下。”沈然叩首谢恩,心里却沉甸甸的。他不怕罚,怕的是朱元璋对他的信任,己经动摇了。
回到太医院的住处,沈然才从同事口中得知东宫的事——朱标这些日子被朱棣“看管”得死死的,几乎与世隔绝,连济南的急报都没能递出去。
“沈院判,”一个相熟的御医低声道,“前日太子殿下想给您写封信,让您多留意北方的疫情,可信刚写好,就被燕王的人截走了。”
沈然闭了闭眼,一股怒火夹杂着无力涌上心头。朱棣这是要彻底切断他和朱标的联系!
他走到窗边,望着东宫的方向。那里被白雪覆盖,看不真切。他不知道朱标现在怎么样了,是不是又咳得厉害,是不是还在为山东的百姓忧心。
桌上放着从山东带回来的《防疫要略》,上面有他新添的批注:“冬瘟虽烈,然同心协力,亦可御之。”可如今,最该同心的人,却隔着猜忌和算计,渐行渐远。
除夕夜,太医院冷冷清清。沈然煮了碗姜汤,就着咸菜吃了几口,算是年夜饭。外面传来爆竹声,热闹得很,却衬得这院子愈发冷清。
他掏出朱标给的那枚玉佩,放在掌心。玉佩冰凉,却仿佛带着一丝暖意。他忽然明白,这场仗,他不仅要对抗疫病,还要对抗人心。而朱标,就是他必须守住的阵地。
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照亮了桌上的药方。沈然拿起笔,开始修改朱标的治疗方案。无论如何,他都要等解禁的那天,再去东宫,再为朱标诊一次脉。哪怕前路再难,他都要走下去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NK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