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然将写有“煮沸饮水,勤洗手,防疾疫”的纸条仔细收好,心中己有了计较。推广这些理念,不能操之过急,需得循序渐进,先从宫廷内部开始。
他先找到了朱标,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。
“殿下,臣以为,疾病之生,多源于‘不洁’。”沈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,“水源若污浊,便易生疫病;手若沾染秽物,再接触食物、口鼻,亦易致病。故,若能让宫中之人,皆以煮沸之水饮用,饭前便后以皂角(类似肥皂的古代物品)洗手,则可大大减少患病之虞。”
朱标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思索:“煮沸饮水?勤洗手?此等小事,竟有如此大的功效?”
“殿下明鉴。”沈然点头,“臣在民间行医时便发现,凡饮水洁净、居所干净之地,疫病便少;反之,则疫病频发。此乃‘防患于未然’之法,胜于病后再治。”
朱标深以为然:“你说得有理。母后凤体欠安,宫中若再有疫病,后果不堪设想。此事,我会向父皇进言。”
有了朱标的支持,事情便好办了许多。朱标很快寻了个机会,将沈然的建议禀明了朱元璋。
朱元璋起初不以为意:“饮水煮沸?洗手防疫?这是什么奇谈怪论?难道太医院的药石,还比不上这些琐事?”
朱标耐心解释:“父皇,沈御医所言,并非否定药石,而是‘治未病’之法。此法简单易行,无需耗费太多钱粮,若能有效,岂不是好事?”
朱元璋沉吟片刻,他一生经历过太多战乱和瘟疫,深知疫病的可怕。虽然觉得沈然的法子有些“小题大做”,但转念一想,不过是煮沸饮水、勤洗手而己,即便无效,也损失不大。
“既如此,便在宫中试行吧。”朱元璋最终还是同意了,“先从坤宁宫和东宫开始,由沈然负责督导。若真有成效,再推广不迟。”
沈然接到旨意,立刻着手准备。他让人在坤宁宫和东宫各处放置了煮水的铜炉,确保随时有热水供应;又让人准备了大量皂角,分发给宫女太监,并亲自示范如何“正确洗手”。
这在宫中引起了不小的议论。
“不过是喝口水、洗个手,还搞得这么郑重其事,沈御医是不是小题大做了?”
“就是,咱在宫里待了几十年,喝生水也没见怎么样。”
“听说这是太子殿下和皇上都点了头的,还是照做吧,免得惹祸。”
太医院的御医们更是冷嘲热讽。周鹤当着沈然的面便说:“沈御医不好好钻研医术,反倒热衷于这些旁门左道,真是舍本逐末。”
沈然并不在意这些流言蜚语,只是默默地坚持推行。他知道,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,需要时间和事实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奇妙的事情发生了。原本坤宁宫和东宫偶尔会有人闹肚子、生些小病小痛,试行“煮沸饮水、勤洗手”之后,这样的情况竟然真的减少了许多。
马皇后得知后,虽然依旧虚弱,却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:“沈御医,你这法子,倒是真管用。”
朱标更是高兴,亲自向朱元璋禀明了此事。
朱元璋听后,眼中闪过一丝讶异,随即点了点头:“看来,这小子确实有些门道。”他虽然没有明说要在全宫推广,但也默许了沈然继续在坤宁宫和东宫推行这些做法。
沈然的地位,因为这件事,又稳固了几分。但他也清楚,这仅仅是个开始。他的目光,己经投向了宫外。京城人口密集,卫生条件简陋,一旦爆发大规模疫病,后果不堪设想。
他开始搜集关于京城水源、卫生状况的信息,准备时机成熟时,向朱元璋进言,将这些防疫措施推广到京城乃至全国。
然而,他的举动,也再次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。
燕王朱棣的府邸里,道衍和尚看着密探送来的报告,微微一笑:“殿下,这位沈御医,不仅医术高明,竟还有这份远见。懂得‘防患于未然’,此乃治国之才啊。”
朱棣端起茶杯,轻轻吹了吹浮沫:“有远见是好,但也要看这远见,是为谁而谋。他现在一心辅佐太子,父皇对他也日渐信任,此人……不可小觑。”
道衍和尚道:“殿下,要不要……再试探一下?”
朱棣摇了摇头:“不必。父皇盯得紧,免得画蛇添足。让他先在太医院和东宫站稳脚跟吧,越是高处,风越大,摔下来的时候,才越惨。”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光。
而在太医院,周鹤看着沈然越来越受重视,心中的嫉妒之火越烧越旺。他召集了几个心腹御医,密谋着什么。
“不能再让沈然这么得意下去了,否则,咱们在太医院就真的没立足之地了。”周鹤阴沉着脸说。
“院判,那沈然深得皇上和太子信任,又有皇后娘娘撑腰,咱们能怎么办?”一个御医问道。
周鹤冷笑一声:“他不是喜欢搞些‘奇术’吗?咱们就从他的‘奇术’下手。总有一天,我要让他身败名裂!”
沈然对此一无所知,他正忙着为马皇后调整药方,同时也在构思着如何向朱元璋进言推广防疫之策。他知道前路依旧充满荆棘,但他心中的信念,却愈发坚定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NK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