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张前一天,沈青梧和张婆婆忙到深夜。她们把捡来的竹篾劈成细条,编成一块三尺见方的招牌,沈青梧用红漆在上面写 “青梧糕铺” 西个大字,旁边画着三个小人围坐吃糕的图案,正是她设计的拼单示意图。张婆婆把发酵好的糯米粉揉得光滑细腻,又往里面撒了一把晒干的桂花,整个铺子都飘着甜香。
“丫头,” 张婆婆忽然握住她的手,老人的掌心布满老茧,却异常温暖,“明天要是没人来,咱就当试个新鲜。”
沈青梧点点头,眼眶有些发热。她知道,张婆婆嘴上说着不看好,心里却比谁都盼着她能成。
第二天寅时刚过,沈青梧就爬起来生火。蒸笼里的水烧开时,东方泛起鱼肚白,第一缕阳光穿过铺面的窗棂,照在洁白的米糕上,氤氲的热气里浮动着桂花的甜香。她把写着 “两人拼糕减两文,三人拼送甜浆” 的木牌摆在门口,又将一小碟腌萝卜放在柜台显眼的位置。
张婆婆拄着拐杖站在旁边,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:“要不…… 我去巷口喊两声?”
“不用,” 沈青梧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,“好东西自然有人识货。”
可等了一炷香的功夫,街上的行人来了又走,都只是好奇地看看木牌,没人进来。有个提着菜篮的大妈站在门口,指着木牌问旁边的人:“拼单是啥意思?莫不是要多收钱?”
沈青梧刚想解释,大妈己经摇摇头走了。又过了半个时辰,太阳渐渐升高,铺子里还是空荡荡的。张婆婆偷偷往灶膛里添柴,火苗噼啪作响,衬得铺子格外安静。沈青梧的手心全是汗,她反复着粗糙的柜台,心里一遍遍回想计算好的账目,忽然有点慌了 —— 难道真的像张婆婆说的,这拼单的法子根本行不通?
就在这时,巷口传来一阵说笑声,两个提着篮子的妇人朝铺子走来。沈青梧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,赶紧站首了身子,脸上挤出一个笑容。张婆婆也紧张地攥紧了拐杖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门口。
走在前面的妇人穿着靛蓝布裙,看见门口的木牌,脚步顿了顿:“这铺子是卖米糕的?还搞啥拼单?”
后面的妇人凑过来看了看:“要不进去瞧瞧?我听说张婆婆的手艺好得很。”
沈青梧深吸一口气,迎了上去:“两位大娘里面请,刚出锅的米糕,尝尝?”
妇人犹豫了一下,还是走了进来。铺子里的桂花香让她们眼睛一亮,穿靛蓝布裙的妇人指着木牌问:“你这拼单到底咋算?”
沈青梧赶紧拿出准备好的价目表:“您看,单人买一笼八文,两人拼单买两笼只要十五文,能省一文钱。” 她怕对方听不懂,又拿起两个小石子在地上比划,“就像您俩一起买,平摊下来,每人只要七文半,还能多吃半笼呢。”
穿靛蓝布裙的妇人眼睛一亮:“还有这好事?那给我们来两笼。”
沈青梧喜出望外,赶紧掀开蒸笼,用竹片小心翼翼地取出两笼米糕,又盛了两碗甜浆:“这是送您二位的。”
妇人接过米糕,咬了一口,顿时眉开眼笑:“这米糕真软和,还有桂花香呢!”
另一个妇人也尝了尝,连连点头:“比街口那家好吃多了。”
两人边吃边聊,没一会儿就把米糕吃了个精光。结账时,穿靛蓝布裙的妇人掏出十五文钱,笑着说:“这拼单的法子真不错,明天我叫上隔壁的王婶一起来。”
沈青梧接过铜钱,指尖微微发颤,连声道谢。看着两人说说笑笑地走出铺子,她忽然觉得鼻子一酸,转过头,看见张婆婆正背对着她抹眼睛。
“婆婆,” 沈青梧走过去,声音有点哽咽,“有人来了。”
张婆婆转过身,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:“来了就好,来了就好。”
太阳越升越高,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。刚才那两个妇人的话不知怎么传了出去,没一会儿,又有三个丫鬟模样的姑娘走进来,叽叽喳喳地要拼单。沈青梧忙得脚不沾地,张婆婆也忘了紧张,在一旁帮着盛甜浆,嘴里还念叨着:“慢点儿,别烫着。”
到了巳时,铺子里己经坐满了人。有结伴买菜的主妇,有刚下工的脚夫,还有背着书包的学童,大家围着桌子坐在一起,你一笼我一笼地拼单,说说笑笑的声音传到街上,又吸引了不少人进来。
沈青梧一边招呼客人,一边教张婆婆记账。她用炭笔在纸上画了个表格,左边写着拼单人数,右边记着收的铜钱,张婆婆戴着老花镜,学得格外认真,时不时问一句:“三人拼单送甜浆,这浆钱要记在成本里不?”
沈青梧笑着点头:“对,婆婆您学得真快。”
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,闻着空气中浮动的米糕香和甜浆的热气,沈青梧忽然觉得,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脸上,暖洋洋的,她仿佛能看到,这间漏风的小铺子里,正孕育着一个崭新的开始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ODP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