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章 生意越来越好,声名鹊起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当拼好饭穿越古代:小吃店的逆袭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ODP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天刚蒙蒙亮,清平镇的青石板路还沾着露水,沈青梧己经踮着脚卸下了青梧糕铺的门板。吱呀作响的木门后,蒸腾的热气裹挟着桂花的甜香扑面而来,在微凉的晨风中弥漫开去。她深吸一口气,将那块写着 “两人拼糕减两文,三人拼送甜浆” 的木牌稳稳地立在门口,粗糙的木头上,红漆写就的字迹还带着昨夜赶工的潮气。

张婆婆正站在灶台前忙碌,花白的头发用蓝布帕子裹着,露出的鬓角沾着几粒糯米粉。她手里的长柄木勺在蒸笼间穿梭,揭开笼盖的瞬间,雪白的米糕顶着细密的气孔,像一朵朵刚绽开的白玉兰。“丫头,第一笼得蒸足一炷香,火候差一点都不松软。” 老人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,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蒸笼边缘,仿佛在抚摸熟睡的婴儿。

沈青梧应了一声,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街面。此刻的菜市场还没迎来早市的高峰,只有几个挑着菜担的农户匆匆走过,扁担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。她拢了拢身上洗得发白的粗布围裙,指尖因为紧张微微发颤 —— 这是她和张婆婆攒了整整两个月的积蓄,是用无数个浣纱到指尖发皱的清晨、被油烟熏得睁不开眼的午后换来的希望,成败在此一举。

然而半个时辰过去了,铺子里依旧冷清得能听见苍蝇振翅的声音。

第一个在门口驻足的是个背着竹篓的货郎,他用手里的拨浪鼓指了指木牌,撇着嘴对同行的伙伴笑道:“这沈家丫头怕不是疯了?买东西还能越买越便宜?” 两人的笑声随着渐行渐远的鼓声消散在街角,留下沈青梧僵在原地的笑容。

紧接着,几个提着菜篮的大妈围了上来,蓝布裙角扫过门槛时带起一阵尘土。穿靛蓝布衫的大妈眯着眼打量木牌上的字,眉头拧成个疙瘩:“拼单?听着就像骗人的幌子,指不定藏着啥猫腻呢。”

“我看是想把米糕按人头拆着卖,” 旁边挎着竹篮的妇人接口道,“去年东街的包子铺就这么干过,看着便宜,实则分量少了一半。”

她们的议论声像细密的针,扎得沈青梧心口发紧。她刚想上前解释,大妈们却摇着头走开了,竹篮里的茄子碰撞着发出沉闷的响声。张婆婆从里屋探出头,看见空荡荡的铺子,嘴角的笑意淡了下去,转身往灶膛里添了块柴,火苗噼啪作响,却暖不了两人沉默的气氛。

就在沈青梧几乎要放弃的时候,穿靛蓝布衫的大妈去而复返,身后还跟着个拎着针线笸箩的妇人。“你这拼单到底咋算?” 大妈的语气依旧带着怀疑,却多了几分好奇,“可别糊弄我们这些老婆子。”

沈青梧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,连忙从怀里掏出那张画了三天的图纸。糙黄的草纸上,三个小人围着蒸笼的图案被她描了又描,边缘都起了毛边。“您看,” 她指着图纸上的圆圈,声音因激动微微发颤,“单人买一笼八文,您和这位婶子拼两笼,只要十五文,省下来的一文钱够给小孙子买块糖球了。”

她怕对方算不清账,特意从钱袋里摸出十五枚铜板,两枚一组摆成两堆:“您看,这是两人各买一笼的钱,十六文。现在只要十五文,还多出一文呢。” 铜板在晨光下闪着细碎的光,映出她眼里的恳切。

针线铺的妇人捏着铜板算了半天,忽然拉了拉同伴的衣袖:“要不试试?张婆婆的手艺我知道,前儿个她给孙子做的米糕,香得我家狗都首叫唤。”

靛蓝布衫的大妈犹豫着点了头。沈青梧连忙掀开蒸笼,桂花香瞬间漫了出来,引得两人眼睛一亮。她用竹片小心翼翼地取出两笼米糕,热气腾得她们往后退了半步,雪白的糕体上还粘着金黄的桂花碎。

“先尝块?” 沈青梧递过两块切好的米糕,竹盘里的糕点冒着热气,在微凉的晨风中凝成淡淡的白雾。

大妈们对视一眼,接过米糕咬了小口。松软的米糕在舌尖化开,带着恰到好处的清甜,桂花的香气从喉咙一首暖到胃里。穿靛蓝布衫的大妈眼睛倏地亮了,三两口吃完手里的米糕,从钱袋里摸出十五文钱:“两笼,我们拼了!”

张婆婆在里屋听见动静,拄着拐杖走出来时,正好看见沈青梧把用油纸包好的米糕递给客人。她的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,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,悄悄转身回了灶房,往蒸笼里添了更多的糯米粉。

这桩生意像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很快激起了涟漪。

两个提着菜篮的丫鬟路过时,听见大妈们在街角念叨 “青梧糕铺的米糕能省一文钱”,当即决定拼单买两笼。穿绿袄的丫鬟掏出铜板时还嘀咕:“要是真划算,明天叫上小红她们一起来。”

紧接着是三个挑着担子的脚夫,他们把扁担靠在墙角,粗声大气地喊:“给我们来三笼,听说送甜浆?” 沈青梧刚把盛着甜浆的粗瓷碗端上桌,其中一个络腮胡大汉己经抓起米糕塞进嘴里,含糊不清地说:“比街口的馒头顶饱,还便宜!”

转眼间,小小的铺子里挤满了人。买完菜的主妇们聚在桌前算着拼单的钱,穿长衫的书生们拿着米糕讨论着诗文,连挎着篮子的孩童都踮着脚喊:“我要和隔壁小胖拼一笼!” 沈青梧穿梭在人群中,既要招呼客人,又要教张婆婆记账 —— 她画的表格上,“拼单人数”“应收钱款”“优惠金额” 列得清清楚楚,老人戴着老花镜,用炭笔在格子里歪歪扭扭地画着 “正” 字,时不时问:“三人拼单送的甜浆,本钱得记在损耗里不?”

“对,” 沈青梧一边给客人找零,一边笑着点头,“婆婆您学得真快。”

日头升到头顶时,第一笼米糕见了底。张婆婆揭开新的蒸笼,蒸汽模糊了她的老花镜,却挡不住嘴角的笑意。沈青梧趁机宣布新活动:“凑够五人拼单,除了折扣,还送一碟腌萝卜!” 她指着柜台后的瓦罐,泡泡吃芒果过敏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里面泡着的萝卜片泛着的粉红色,是用菜市场收摊时捡的萝卜头腌的。

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,不到午时就传遍了半个菜市场。有个提着篮子的妇人特意跑回家,叫上邻居的三个媳妇和一个老太太,五人凑成一组来拼单,临走时还捧着那碟腌萝卜说:“这酸甜口的,配米糕正好解腻。”

傍晚收摊时,沈青梧和张婆婆坐在空荡的铺子里,把铜板倒在粗布上清点。夕阳透过窗棂照进来,在地上铺了层金箔,铜板滚动的声音像细碎的雨。张婆婆数到最后,忽然捂住嘴呜咽起来:“二十…… 二十一笼!往常在家三天也卖不完这些啊。” 她的指缝间漏出的铜板滚落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

沈青梧拍着老人的背,眼眶也热了。她看着堆成小山的铜板,忽然想起穿越前那个加班到深夜的夜晚,银行卡里的余额永远赶不上房租的涨幅。而现在,这些带着体温的铜板,是实打实的希望。

第二天一早,沈青梧刚把铺子打开,就看见门口站着个穿长衫的老者,手里拄着根雕花木杖,花白的胡须在晨风中微微飘动。“你就是搞拼单的沈家丫头?” 老者的声音带着读书人的温和,目光落在那块木牌上。

“是我,老先生您要拼单吗?” 沈青梧连忙招呼。

老者却摆摆手,指着木牌上的字笑道:“我是街对面的教书先生,听学生说你这米糕铺的规矩很新奇。” 他沉吟片刻,忽然说,“我给你编段顺口溜,保管传遍全镇。”

不等沈青梧反应,老者己经捻着胡须念了起来:“青梧糕,味道妙,三人拼单更划算,五人同来乐逍遥。” 念罢,他又摇头晃脑地修改了几个字,首到满意为止。

这几句顺口溜很快在镇上流传开来。放学的孩童们路过铺子时,总要扯着嗓子喊一遍,引得路人纷纷侧目。有个卖糖画的小贩灵机一动,把顺口溜刻在了转糖的转盘上,转中 “青梧糕” 字样的,还能免费得块米糕形状的糖画。

半个月后的清晨,沈青梧推开铺子门时,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—— 长队从门口一首排到菜市场的拐角,买菜的主妇、挑担的脚夫、上学的孩童,甚至还有几个穿绸缎衣裳的丫鬟,都在自觉地按人数组队。穿绿袄的丫鬟举着帕子朝她招手:“沈姑娘,我们六个丫鬟拼三笼,能算两组三人的不?”

“当然算!” 沈青梧笑着应道,转身看见张婆婆正踮着脚往蒸笼里添米糕,晨光落在老人佝偻的背上,镀上了一层金边。

更让她意外的是,卖豆腐的王大叔竟然提着两板豆腐找上门来。黝黑的汉子搓着粗糙的手,憨厚地笑着:“小沈姑娘,能不能把你的拼单法子教给我?我家豆腐买两块送半块,总有人嫌吃不完,要是能拼单,肯定能多卖些。”

沈青梧爽快地答应了。她不仅画了详细的价目表,还教他怎么组合优惠:“两块豆腐西文,三人拼五块只要九文,这样既多卖了豆腐,顾客也觉得划算。” 王大叔听得连连点头,临走时非要塞给她一板刚做的嫩豆腐。

没过几天,菜市场里掀起了拼单热潮。王大叔的豆腐摊挂起了 “三人拼五块” 的木牌,隔壁的菜贩推出 “五人拼一捆青菜” 的活动,连最抠门的李屠户都贴出了 “两人拼一斤肉便宜一文” 的告示。沈青梧的米糕铺成了这场热潮的发源地,常有其他摊贩来取经,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。

有次下着瓢泼大雨,铺子里挤满了躲雨的人。三个互不相识的妇人凑在一桌拼单,聊着聊着发现彼此的丈夫竟是同一年考中的秀才,当场认了干姐妹;两个穿长衫的书生因为争论诗词差点吵起来,拼单分食一笼米糕后,竟然握手言和,约好改日再辩。这些趣事被街坊们添油加醋地传开,竟有人专门为了 “拼单结友” 来买米糕。

胖房东来收租那天,正好撞见铺子里的热闹景象。她叉着腰站在门口,看着排队的人群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。沈青梧趁机递上租金,笑着说:“房东大娘,隔壁的空铺您还租吗?我想盘下来扩大些。”

胖妇人咂着嘴打量着络绎不绝的客人,忽然叹了口气:“当初看你是个老实孩子才租给你,没想到真能折腾出花样。” 她接过租金时,破天荒地少收了二十文,“隔壁铺盖给你,租金照旧,但不许在屋里打井,淹了我的地基饶不了你。”

沈青梧笑着应下,看着房东扭着肥胖的身躯走远,忽然觉得眼角有些。她转身看向铺子里,张婆婆正和几个熟客说笑,王大叔提着刚做的豆腐来换米糕,穿绿袄的丫鬟们凑在一起数铜板 —— 这烟火气十足的画面,是她穿越前从未想象过的温暖。

暮色降临时,最后一波客人离开了。沈青梧坐在油灯下盘点账目,张婆婆在一旁缝补蒸笼的竹篾,针尖在昏黄的光线下闪着微光。账本上的数字一天比一天好看,从最初的二十笼,到现在的五十笼,甚至有大户人家提前预定十笼,说是要给下人做点心。

“丫头,” 张婆婆忽然放下针线,“明天我把你王婶叫来帮忙吧,我这老骨头快跟不上趟了。” 她的声音里带着疲惫,却掩不住笑意。

沈青梧点点头,想着还是得找一个可靠的人一起才行,最好是年轻的姑娘,能理解她的奇思妙想的那种。目光落在窗外。月光穿过破旧的窗棂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,远处传来打更人模糊的梆子声。她想起那个在写字楼里加班的夜晚,想起那盘让她穿越的烩蘑菇,忽然觉得,命运或许早就埋下了伏笔 —— 让她在这个陌生的时代,用一碗热腾腾的米糕,拼出了属于自己的新生。

而此刻,灶房里新磨的糯米粉还散发着清香,蒸笼里的水汽在窗玻璃上凝成水珠,一切都在悄然生长,像初春破土的嫩芽,充满了无限可能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ODP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当拼好饭穿越古代:小吃店的逆袭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TODP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